如何建立親密又安全的親子關係

—希望之聲廣播電臺『健康心靈講座』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陳教授透過自身與他人的故事陪伴聽眾一起思索問題的根本與更好的解決之道,鼓勵每個家庭成員找到內心深處與生俱來的一塊淨地,尋回做人的良心,並透過團體活動為現場聽眾開個小型心理工作坊,引導大家真情面對面,體驗無私的心境。

擔任台灣臺北教育局教師研習教授,擁有台大醫學院且擁有三個碩士學位的陳彥玲教授于開場時表示,學歷可以透過讀書獲得,但人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歷,而是怎麼生活。
她指出,人的生活應包含兩大目的,其一為往上昇華,另一為向善的方向去。

陳彥玲教授介紹

陳彥玲教授關心孩子,關心孩子的教育,更關心孩子是否知道生命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陳彥玲教授從小就很會唸書,唸的都是第一志願的學府,成績也常名列第一。她擁有台大醫學院碩士,美國兒童發展碩士及資優教育碩士等傲人的學歷。對她而言,讀書應當是一件快樂的事。事實不然,因為她一直無法從教科書中找到生命的目的為何。帶著這些困惑,一直到在美國工作時,生命才得到了新的啟發。

珍視生命本質 不受觀念所限

碩士畢業後,她到加州公立小學的資優班任教,教學工作相當愉快。她發現這些自信且自重的孩子,完全是自發性的學習,老師不需要特別的獎勵或處罰,他們懂得唸書的目的為何。從這些孩子的身上,她看到了生命本身的珍貴,而她從小到大,即使拿到大獎,也從沒這種感覺。於是,她發現兩地教育本質的差異。

陳教授表示,當一個社會,只重視人的單一價值,以成績和工作成就做為取向時,如此便忽視了品德教育,也輕忽了人際對待,更無法了解生命本身的價值,人的真誠沒了,合作被競爭取而代之。

她的另一個小故事也發人深省。她剛到美國時是唸先修班,成績很好,當要正式申請學校時,赫然發現托褔期限已過。為了省錢,更不想浪費時間再去看托福的書,她跑到主管機關,問了承辦人員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考托福?」對方客氣的回答:「要證明語文能力。」接著她又問:「如果已先修過一些課程,成績很好,也可獲得認教老師的推薦信,還需要這項資格嗎?」那個承辦人員與主管研究幾分鐘後,回答她:「不需要了。」這個經驗讓她學到,原來一句話,一個真誠的態度,加上自信,居然可以打破全世界公認的規定,而不需要受限於既有的觀念和框框中。

傳授豐富經驗 師長受益無數

回國後,她在台大醫院開過資優特別門診,除了輔導資優孩子之外,她也不忘提醒他們的父母,要了解孩子對自我,對生命的看法。她也曾在政大教授特殊教育課程,學生得自己為自己打分數。她希望這些學生真正了解分數的意義,將來進入教職之後,才能更細心去發現孩子的潛力。目前許多國小會請她設計一些課程,協助學校老師,進行學生的輔導,並推廣親職教育。

三個孩子的媽 智慧慈善應變

她同時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老大十一歲、老二六歲,老三是一歲大的娃娃,都是她自己帶大,親自餵母奶,問她演講時如何處理,她回答:「如果沒人可托,就帶著去演講。」她回憶老大一年級時,有一回去接他下課,正好看到兒子的眼睛被一個小朋友打傷,小朋友辯稱打錯人。她請老師不要處罰這個孩子,讓她來溝通。她告訴那個小朋友,這幾天的時間,同學眼睛痛不能來上學了,要請他仔細聽課,才能當他的小老師。另外,她也機會教育其他孩子,請全班小朋友都想一想,大家要如何協助一個眼睛受傷的同學,在環境上應做那些改變。

結束了這段採訪,我看到了陳教授不為名、不為利,真心的關心教育的本質,更能感受到她對人的真誠關懷。她很願意分享自己的一些經驗,協助讀者來共同探索孩子的心智發展。歡迎您的參與!

講座時間:10月31日上午10:30am﹐地點:法拉盛文教中心﹐講師:陳彥玲教授(曾任:台大醫院兒童精神科研究員、政大教育學程特殊教育召集人、台北市西區中輟生輔導計畫督導、台北縣七星區輔導團督導)。

*資料來源﹕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陳燦坤、黃淑莉╱雲林報導〕篤信宗教的雲林縣某國小楊姓老師及夫婿,認為社會太亂,堅持不讓今年應就讀小學的女兒入學,而把女兒留在教會學習,小女童的祖父母擔心孫女前途,四處陳情,更不惜以斷絕親子關係威脅,仍無法改變兒子、媳婦的想法。
  • 手牽手走路可以促進親子關係,但中醫師提醒若過度硬拉,可能會造成孩童手臂脫位的傷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簡俊安今天表示,大人與小孩的身高懸殊,許多大人們在穿越馬路或趕時間時,總會硬拉孩童的手前進,一不留心就可能造成孩童手臂橈骨半脫位,讓孩童痛苦難耐。
  • 不管多忙,如果每天能抽出一點時間來陪陪孩子,益處是非常多的,尤其是陪孩子讀書更是上選。陪孩子享受讀書的樂趣,不但能使親子關係甜甜蜜蜜,也能在孩子心智發展方面起到相當不錯的促進作用,這比什麼禮物、吃什麼補品都強。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