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學的觀念(之一): 實體粒子與能量的時空轉換

人氣 16
標籤:

【大紀元6月19日訊】 我們用肉眼看到了五光十色、風雲變幻的自然景物,聽到了各種聲音的交響,嘗到了不同食物的味道,嗅到了一些物體的氣味,觸摸了我們看到的一些固體、液體,當春風拂面我們心曠神怡,而烈日當空又感酷熱難熬。我們通過人的感官接收到客觀世界的物質能量,構織了最直觀的世界圖景。感官所接收的信息直接影響到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影響到我們人存在於世界的基本常識,也影響到人們觀念的產生和選擇,以及影響到在探索和發現客觀規律的過程中。

進入二十世紀,產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又進了一步。現在,人們已從表面物體之中不斷向微觀下認識,逐漸認識了分子、原子、原子核和電子、質子和中子、以及中微子、夸克、光子等更微小的基本粒子。但是,隨著科學發現的深入,我們的思考也會越多:微觀與宏觀真是相互脫節的嗎?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所熟視無睹的固有觀念和常識是否已經在制約著人們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或者說,人們是否已經在要求哲學能有所突破了?

一、實體粒子的實質

實體粒子的概念太平常了,太普通了,以至於人們都把注意力轉移到以實體為基礎的各種現象和規律中去了,而彷彿已把它當作當然的、自然而然的存在了,把它當成了認識世界的自然觀念了。

人們通過眼看、耳聽、觸覺觸摸等過程,形成直觀的實體常識和觀念;又在經典力學中力的相互作用中深入認識實體的特性和質量;又從微觀中發現了分子、原子、質子、中子以及其它許多基本粒子,逐漸形成了現在人們所認識的實體粒子的概念和內涵。

然而,我們是否能再返觀一下這已熟視無睹的實體,現有的實體粒子概念的內涵究竟是如何體現出來的?而真實的實體粒子的內涵又是什麼呢?

1.從實體的體積上認識實的含義

現代實證科學的發展已從表面物體中發現了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以及中微子、夸克等其它基本粒子。那麼一定質量的表面物體和它裡面的那些基本粒子之間有些什麼關係呢?

人們已經發現,一定體積和質量的表面物體,其內部是不停運動的分子,分子和分子之間有間隙,並且存在相互作用的能量場,而這些分子的體積之和顯然不等於表面物體的體積之和。

沿著這個思路,再繼續往下認識: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人們發現,原子直徑約為10-10米,而原子核的直徑10-15米之內,電子圍繞原子核高速旋轉著,發生著相互作用和能量交換。電子和原子核之間存在很大的空間和場。電子和原子核之間的空間遠大於原子核和電子的體積,即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

那麼現在我們發現並認識到,對於原先我們所認識的實實在在的表面物體,其絕大部分體積空間並不是實的,而是由場和能量所充滿的空間,而只有極少部分空間是由實體粒子所佔踞(即原子核和電子)。那麼,再沿著這個思路向微觀下去認識,隨著認識的粒子狀態越來越微觀,其由能量場所構成的空間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而實體粒子所佔空間比例則越來越少,也即越來越趨近於「零」。那麼,這是否可以使我們對原有的實體的含義有所啟悟呢?實的在哪裡呢?實意味著什麼呢?體積是什麼呢?我們現在可以以這個啟示為起點,嘗試認識實體粒子觀本身的實質,也嘗試以一種新的觀念來重新認識客觀世界。

2.其次,以人們用肉眼「看」到實體的過程來重新認識實體

人們睜開眼睛,用肉眼看到世界。人們認識世界的大部分信息,是通過肉眼獲取的。人們用肉眼看的過程和對肉眼的依賴,已自然地、當然地溶入到人們認識事物的觀念之中了。現在,讓我們反思一下肉眼「看」的狀態與實體粒子觀念之間的關係。

利用人們現已知的某一層微觀存在來反思肉眼「看」的狀態:人們發現,在物體的某微觀狀態下,電子繞原子核高速旋轉形成電子雲。而且被測物體的所有空間都充滿這樣的電子雲。那麼,在微觀下的某一層次,就可以將物體看成是由無數電子雲構成電子雲團。光照在物體上,也就是光照在構成佈滿物體的電子雲團外的能量場上,發生頻率和方向的改變,而被人觀察到。而這只是其中光的波長在0.46μm到0.70μm之間的可見光通過人的眼睛傳導到人的大腦中形成的實物圖像,但這個實體圖像卻不是對事物存在的真實反映。人們看到的「實體」與其對應的電子雲團卻大不相同,然而,人們卻形成了「實體」的觀念,並由此以「實體」來認識客觀世界,來進行實證科學研究。

人們往微觀下認識了基本粒子。但是,只能認識物體的某一點的微觀世界,顯微鏡、放大、看的觀念仍然帶入其中。而不能看到物體的整個微觀狀態、微觀境界。

3.再從感官觸及的角度來重新認識實體粒子的含義。因為感官也是人認識事物的基本條件之一,也是人形成實體概念和含義的因素之一。

現在,讓我們根據現代科學所認識到的某層微觀粒子的狀態,來重新思考、分析兩個物體的接觸,反思一下 「觸及」的狀態與實體粒子觀念之間的關係。

引用已有的科學發現,當兩個物體接觸時,可以認為是兩團電子雲在相互靠攏,電子雲外的能量場相互作用,並導致兩物體呈現出宏觀狀態的變化,並沒有原來所固有的那種實物觸及的含義,沒有那種實實在在的觸及。

而當人的手觸摸物體時,也可以「看」到兩團電子雲在相互靠近,而構成物體的電子雲團外的能量場刺激構成人的感覺神經的電子雲的場,通過場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傳導入大腦而有物體能量的感覺,與人的肉眼配合構成實物的認識,而實質的接觸是什麼呢?卻加入了人們所形成的實體的含義與觀念。

4.在構成實體粒子的概念和觀念的過程中,質量已成為實體粒子概念的重要內容之一了。那麼,質量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

1919年英國天文學家在日蝕觀察中證實了光在引力場中不沿直線傳播,而沿著曲線傳播,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以被證實。

隨著高能物理的發展,人們通過加速器產生的高能粒子去轟擊原子核靶,發現了許多種接近於光速運動的介子,它們的壽命符合相對論所預言的時間會延長的結果。此外,在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中人們也發現了上面的這種時間膨脹效應。

現在,人們已經進行了原子核的聚變反應和裂變反應,並釋放出了大量的能量,這一過程對相對論的質量與能量的關係(E=MC2)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在正負電子對湮沒為光子的過程中,人們也發現電子的質量幾乎全部轉變成了光子能量。

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論述了時空空間會是彎曲的,認為質量越大的天體附近,引力場越強,因而時間標尺越長,也就是那裡的時鐘變慢,那裡物質的時空是彎曲的;而且人們又發現在物體內部微觀下,存在很強的能量場,時間標尺會沿長;越往微觀下去,其微觀能量場越強,時間標尺沿長越大。

光子能量在微觀時空的強大場作用下,時間標尺沿長,因而其運行軌道也發生彎曲了。光子在其所在時空仍以光速前進,時空很大,但從我們這個時空去看(或反映到我們這個時空中來時),時間標尺延長極大,導致位移極短,並呈現彎曲,體積變得極小。

這樣構成了一種彎曲的時空,形成了粒子形狀,產生了我們所認識的微觀粒子現象;而且能量又得以這樣以彎曲時空的形式「凝聚」而成為了質量,構成了實體粒子概念的重要內容。

那麼,實體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是實的嗎?是「看」到的嗎?是作用到的嗎?是觸摸到的嗎?是微觀粒子實體構成的嗎?都不是!

現在,當我們從空間、感觀、認識過程和質量、時空等幾個方面對實體粒子的概念及內涵重新進行認識之後,我們可以突破原有的實體粒子的概念和觀念的束縛,而以一種能量彎曲的時空的觀念來重新認識實體粒子的含義;以不同時空、不同層次的時空能量觀念來認識世界了。

二、能量的世界

既然已經認識了實體粒子的概念和用實體認識世界的觀念的局限性,我們就應當回歸世界的真實存在,即以時空能量的觀念來認識世界。即使是對於現代實證科學所觸及到的最外面的幾層物質存在,也可以用時空能量及轉換來認識。

龐大的宇宙那麼複雜,不同的能量時空,宏微、內外、表裡、不同層次、不同時空結構等等。現代實證科學所研究、認識的也就是最外面的皮殼的幾層物質能量和存在時空而已。

三、最外面的幾層物質能量的時空轉換

那麼我們應如何來重新認識實體?應如何來重新認識世界呢?

我們既已知道,物體內部不同層次存在不同的時間標尺。在微觀下,存在很強的能量場,時間標尺會延長;越往微觀下去,其微觀能量場越強,時間標尺延長越大。

這幾層不同的時空如何存在與時空轉換呢?由於人所在時空自身的局限,也即人和他使用的物質工具不可能進入微觀層次的時空,對常人而言,只有那幾層微觀層次的時空能量轉換到人所在的空間、作用到人所在的空間,被人和儀器所認識,被實證科學所研究。

當我們借助於放大鏡看某一層次的粒子,例如看原子核時,實際是在我們這個時空看、去反映原子核層面所在時空中此原子核的存在狀態。由於原子核所在的時空,其時間標尺與人所在的分子時空的時間標尺是不同的,能量場是不同的,原子核所在時空的時間標尺在轉化到人的分子所在時空時,其時間標尺縮短了,其時空變小了,時空彎曲了,因而人所看到的原子核就很小。也就是說,是原子核所在時空的物質能量存在狀態經過時空轉換之後,其一部分能量被我們的儀器和肉眼所接收之後的一種表現形式。從時空方面來說,是經過時空轉換之後的表現形式;從能量角度來說只是接收到其存在的很少的一點能量和信息。我們也許可以認為這只是人們對原子核的非常膚淺的反映,因而也就可能離原子核存在的真實狀態還相差甚遠。

可以再進一步去認識:我們看到的原子核粒子只是物體內部某一點經過放大鏡放大之後看到的原子核的存在顯示,而原子核是存在於所有的表面物體之中的,或者說,原子核是遍佈世界的。如果我們有非常大倍數的放大鏡,也許我們能看到遍佈世界都是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原子核能量層面、原子核能量境界。

原子核所在那層時空的真實存在形式是什麼樣的呢?也許和我們目前所認識到的還相差甚遠。世界的真實存在也許並不遵循人們認識世界的途徑和過程,人們向微觀下放大去認識一個點,這個認識過程也許正在制約著人們的觀念和去認識世界存在的真實形式。或者說,這一過程也就是人們忽略了的不同時空的轉化過程。

再返回來看我們已認識到的世界。我們在日常看到的物體又是什麼呢?它實質上就是站在我們這個時空中看到的物體;而我們現在就可認為這是另一層次的一部分物質存在經過時空轉換後呈現在我們這個時空中的一種存在形式。如一個杯子,在微觀狀態下,在微觀的某一層次中,也有它的時空和存在狀態,也可能是一個無比廣闊的世界,但當從我們表面這個時空去看它時,它所傳過來的那部分時空能量就轉換了,時空就彎曲了,變小了,於是就構成了在我們這個時空中被我們看到的杯子實體。

於是,我們現在發現,世界的存在原來還有更多的奇妙啊!不同微觀層次、不同時空的物質能量在世界中存在著,它們的時空在轉換著,並且能轉換到我們這個時空中來,共同構成著我們這個時空中的存在,構成了我們在這個時空中所熟視無睹的世界圖景,於是,我們在我們這個時空看到了我們看到的物體形態,看到了我們已經看到的自然界的存在形態,並構成了我們人類所在的這個時空的世界存在。

能量也在不同層次的時空中轉換。現在,讓我們返觀歷史,返觀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可以發現人們是在不斷發現和逐步利用不同時空的能量,在不自覺地進行著能量的時空轉換。除了直接沐浴著太陽光外,人們通過燃燒等化學過程,也即通過不同分子的重新結合,把分子間那個時空中的一部分能量釋放到我們這個時空中來;人們在對電的應用過程中,把原子時空中的一部分能量釋放到我們這個時空中來;人們通過核的裂變和聚變,用高能量粒子把原子核中的時空結構破壞,而使其在改變時空結構的過程中時,有一部分能量釋放到我們這個時空中來,參與人類所在時空的能量作用與轉換。宇宙最外殼的幾層能量時空的轉換已如此美妙,而能量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時空、宏微、內外、表裡存在著,世界的更真實存在狀態比人們現有的認識美妙的多啊。

以前人們借助於顯微鏡、放大去認識微觀下的某一粒子的存在狀態和規律,自然認為其微觀狀態與其表面物體的宏觀狀態是不相干的,或者說,其影響是可忽略不計的。實證科學的觀念在割裂整體的世界存在,使人們不能認識更加真實的世界存在。

物體如果沒有某一微觀層面,或中間缺少一層面,就沒有我們現在所在的表面宏觀層面的物體狀態。不同層次的微觀層面、微觀境界與其宏觀層面是統一存在著;在龐大的宇宙中,不同的能量時空,宏微、內外、表裡、不同層次、不同時空結構的能量時空同時存在著,共同構成我們的世界。物質與意識是統一的一體,也是存在於宇宙中的物質系統。

即使是最外面的幾層物質的時空轉換與能量存在,也與現代實證科學所認識的大不相同。因此我們需要突破固有的觀念,煥發出探索真理的激情和勇氣,來重新認識更真實的世界存在。對人們以前認為不能解釋的事物,會有更客觀的態度;而對以前認為完全明白的事物,會有一種新的態度來重新進行思考和對待。更加真實的世界圖景就會展現在我們面前。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華憲民:中國民主政治真言
愛因斯坦與超科學
中國離婚率超日韓 北京全國居冠
以科學家復生絕種兩千年古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