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觀點】 自由的滋味

標籤:

【大紀元9月13日訊】近年來,中國的經濟成長顯示了她做為生產工廠的和消費市場的一定程度地位。以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一個國家而言,這確是一種正面的發展。做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二戰後的經濟發展,比中國更早獲得成績的台灣,會樂於看到毗鄰的中國在經濟上有一定的成果。

從社會主義經濟走向資本主義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顯示成果的原因。從原來固守在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甚至在共產主義經濟體制下解放出來,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與西方國家產生關連,不只貿易往來,海外留學、觀光等等,都讓中國擴大了世界視野。

這樣的視野不會只是經濟的,也會是政治的、文化的。經濟這種社會底層建築,畢竟會關連到社會的上層建築,連帶影響到政治和文化。看看西方國家,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化、文化優質化是不能區分的。這才是文明社會、文明國家的衡量指標。

台灣,在文明社會和文明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指標上,有著比中國更進步的成果。經濟發展也帶動台灣追求政治民主化,以及文化優質性的多元、豐富。從戰後國民黨的一黨統治,進而在一九八0年代末期走出戒嚴統治的束縛,一九九0年代急速的民主化帶動全面選舉公職的新政治,二000年後的政黨輪替,更是受到世界矚目的寧靜革命──一種不流血的民主改革。台灣的國家領導人是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的,對於中國而言,這應該是經濟發展之外,更會嚮往憧憬的政治發展,一種充分享受自由滋味的文明政治。

自由的滋味的確是任何民主進步國家的人民不能沒有、不能被剝奪的權利。從台灣看中國,除了關心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會關心中國的政治發展,因為這牽涉到文化發展、牽涉到自由化。當中國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帶動、推進政治的民主化,中國才會是真正讓人尊敬的國家。否則,中國意味的仍然會是天安門事件所顯示的忽視人權,迫害人權的國家。初步的經濟發展不能美化這樣的國家。

台灣的中國經驗,除了觀照經濟,也會觀照政治。從許多中國流亡海外民運人士,台灣有台灣認識中國的視野。台灣詩人李敏勇有一首「中國」,以魏京生的經歷觀照中國,就是一個例子。這首詩的開頭是:「晚間新聞裡/我看見魏京生/來自挪威的消息/和平獎可能為中國/烙下一個印記」,但詩的末了「中國是一個法庭/中國是一座墓園/迴蕩著/哀悼生命的鐘聲」。

這樣的中國並不是某種程度經濟發展可以美化的。台灣已經從經濟發展進而追求政治的民主改革,人民享受自由的滋味,實踐著公民的權利和責任。在台灣,國家是人民的國家;國家是為人民而存在。相信,這樣的道路也是中國人民會嚮往追尋的道路。有自由滋味的中國,才是受到台灣尊敬的國家,也才是受到世界矚目的國家。(本文由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觀點》節目提供,節目首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17時55分,網址為:http://203.66.167.129/)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名家專欄】你的口罩為什麼是中國製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