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對抗憂鬱 求助醫護多閱讀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3日訊】自由時報 文/韓德彥

日前有報導指出,某位知名藝人自曝曾罹患憂鬱症,並投醫求治, 但事後他的心得是「看醫師沒有用,最重要的還是靠自己。」,在宗教讀物的幫助下,現在他不再為憂鬱症所苦,整個世界海闊天空。

對於知名人士願意與社會大眾分享抵抗憂鬱的心路歷程,是一件非常值得稱讚的事情。他們的真情告白,可讓許多身陷憂鬱煎熬的人們得到鼓勵與安慰;此外,他們勇於面對自身心理困擾的勇氣,也足以成為精神疾病患者的良好典範。

不過,公開向媒體表示「看醫師沒有用」,可能會帶來一些不良影響,因為無助、悲觀、失去希望等,是憂鬱症患者常有的症狀,他們在聽了這樣的說法後,很可能對最後一線的醫療救助管道也失去信心,更不願主動就醫治療。

事實上,不論是藥物治療或是心理治療,目前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學皆已累積大量實證研究,證明這些療法確實對大部分患者有效。

例如:臨床試驗發現,抗憂鬱藥物可幫助七成以上患者,在二週至兩個月內達到明顯減緩憂鬱症狀的功效;認知行為治療技術甚至可以讓八成以上患者,避免憂鬱再發。

至於「要克服憂鬱症,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的說法是否正確?站在醫療人員的角度,這樣的說法的確沒錯。從事心理治療工作時,臨床心理師大多是扮演著教練的角色,協助個案完成他的目標,如減輕憂鬱症狀、增加抗壓性、增進人際溝通等。個案若缺乏動機,不願克服困難、面對問題,心理治療很難幫得上忙。

除了心理治療之外,閱讀各式各樣書籍也可帶來幫助。例如:閱讀專業人員所寫的自助書籍,可讓憂鬱者更了解自己的病症、嚴重度、病程等,也可以藉閱讀學會一些自己就可以使用的認知監控技巧、情緒管理策略,或是放鬆技術。這些知識與方法常可幫助輕度憂鬱者,恢復健康與活力,或是得到頓悟的機會。

例如:老莊哲學讓人不再以好壞二分法的方式看待人世;禪宗公案讓人跳脫僵硬思考模式;文學著作讓人情緒得到抒發,歷史故事讓人尋得角色典範。這些讀物對於憂鬱者來說,可說是協助他們渡過人生關卡的好幫手。因此,尋求專業協助,拓展閱讀領域,都是值得推薦的抗憂鬱良方。

(本文作者為桃園榮民醫院臨床心理師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