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命力 】我為錫而生 錫為我而再生

——專訪錫藝大師陳萬能
文/子嫣 攝影/祝家琦
font print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鹿港是聞名台灣的觀光小鎮,一到假日就遊人如織,初來乍到的觀光客,手拿著旅遊手冊,穿梭在迂迴轉折的小巷中尋寶,旅遊地圖上除了標示名勝古蹟外,也記載了一些古色古香的手工藝品店。藝品、古蹟兩相輝映,把古風小鎮妝點得鮮明躍動起來,呈現出有別於昔日萬商雲集的景象。

錫藝創作——老鼠抱蛋

惜錫相關 萬能錫舖

「萬能錫舖」也是其中一家著名手工藝品店,因錫藝精湛而名聞遐邇,店主陳萬能曾經於1988年獲得台灣教育部頒發的「薪傳獎」,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店中擺的不只製作精美的傳統「錫器」,更有他的獨門絕技的「錫藝」創作品。

陳萬能說:「獲得薪傳獎是工藝家無比的殊榮,這是政府的德政,用具體的獎項來鼓勵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特殊貢獻的人,是一種很大的精神鼓勵 。」陳萬能得到薪傳獎時已經47歲。他一步一腳印,經過二十餘年勤奮不懈的努力,才得以擁抱薪傳獎,這是肯定、鼓勵與責任。

陳萬能之於錫,既是如膠似漆,又彷如「惜錫相關」。「我為錫而生,錫為我而再生」,陳萬能以此為傲、如是印證,對錫器的專注熱忱,讓他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實踐完成。陳萬能肯定的表示,如果他廿幾歲的時候,沒有從事這個行業,沒有從傳統的東西把它創新,現在的媒體已經沒有錫藝可以探訪了。

陳萬能工作中

陳萬能說的毫不誇張,為了要採訪錫藝大師,筆者在行前先到圖書館蒐集相關資料,竟然遍尋不著,最後發現有一個錄影帶裡有錫業,那個錄影帶記錄的是──「失落的行業」。可見,陳萬能的錫藝創作史,儼然代表著台灣近代錫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鹿港興衰史的縮影。

錫藝故事 細說從頭

錫業歷經商貿雲集、繁榮鼎盛的清末時期,卻因西元1895-1945日本佔據台灣,在日本的殖民政策下,禁絕台灣人民使用任何中國的傳統文物。源自中國的錫器轉眼間變成無人聞問的文物。

陳萬能說:「日本統治五十年,在他們皇民化的政策下,所謂的廳頭改善,就是中國文化的東西,都不可以擺設,如果擺設出來被警察抓到會罰錢。」

傳承自中國的鹿港錫工藝,至此幾遭滅頂;直至日軍戰敗撤退以後,又經歷了長達一、二十年的百業蕭條、民生凋零的年代,鹿港失去昔日的風華,錫器也幾乎沈寂在時代的洪流裡。

就這樣承繼祖先三代以錫工為業的陳萬能,面對錫業的沒落,也不得不改行,另覓求生之道。

陳萬能說:「這時『鹿港查埔』──就是鹿港苦力(出賣勞力的人),只好出外謀生了。我14 歲跟父親學習製作錫器時,是錫業最沒落、最沒有人買的時代,人家都拿出來賣,我們做的怎麼可能有人買,當然我要改行了,改行做印刷啦。」陳萬能表示從那些靠收「破銅舊錫(台語)」為生的小販,就可以反應那個時代背景啦。

兩對燭台 人生轉折

改行不到幾年,陳萬能實在無法忘懷於錫業,於是回過頭來,嘗試將傳統的燭台與燈具加以創新,積極創作了兩對既兼顧禮制規矩,又別具新意的錫器,試圖為自己找出一條生路,也為錫器尋找一線生機。陳萬能帶著新的作品,以破釜沈舟的決心,隻身前往台北。

陳萬能說:「我十七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十九歲母親也過世了;廿四歲的那一年我創新了一對燈具,一個朋友為我介紹了一家台北的祭祀燈具店,建議我拿去賣賣看;那個時候要去台北,我只有買單程的車票的錢,沒錢買回程車票,我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那兩對燈上面。」

他接著說:「結果到了台北以後,我眼淚都快掉出來,那個老闆連看都不看我的燈具一眼,他一直示意要我走。最後禁不起我一再的要求,勉為其難的同意要看一下,他還附帶的說:『好吧!衝著我那個鹿港朋友的面子,我就看看吧!看完後你可得趕快離開!我很忙呢!』結果,打開之後,他就愣了一下,半天不講話,仔細的看了我的作品,後來,他兩對都買去了。」

陳萬能說:「當時他一定要跟我買,我才能回去(因為沒有錢買回家的火車票),那時心想他只要有一點點興趣,再便宜我都要把燈賣給他,結果他連價錢都沒殺就全買了,所以說這是我一生最大的轉捩點。讓我的內心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創新的重要。我的心裡同時生起一個很強烈的使命感,我一定要把這種工藝發揚光大。」

凡事起頭難,陳萬能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他深深的體會到錫藝並非不可為,要創新才有轉機,秉著傳承精神,站穩錫藝歷史的轉捩點;從此陳萬能本著數十年不變的初衷,以發揚這個即將流失的古老文化工藝,為他終生的志業。強烈的使命感,使他立定決心任重道遠,憑著毅力和耐心,走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一段孤寂的創作路程,他說要給「錫」這個老金屬,一個金燦燦的新生命。

1988年陳萬能獲得民族藝術薪傳獎

陳萬能說:「那個時候我還得到另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你得到信心,跟你產生驕傲是一線之隔,如果產生驕傲那你就不會成功的。那個時候更加努力的去研究,再一直把它創新下來。你沒這個使命感,很多辛苦的路啊,沒辦法堅持,也沒辦法延續,你真的就半途而廢了。」要振興傳統工藝,誠屬不易,尤其是錫器這門無人聞問的冷門藝術,陳萬能充滿信心又不驕傲的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洪爐鍛鍊,巧藝如神,一脈薪傳,工夫精純」這是台灣推廣文化不遺餘力的舵手陳奇祿博士,題字贈與陳萬能,用以讚揚他的錫藝創作;陳萬能不僅是錫藝上的傑出表現,更有著高瞻遠囑的世界觀,用宏觀的角度培養下一代去創作自己的作品;他不只要在台灣生根,更期望這些質地溫潤的錫藝,能在更遙遠更寬廣的地方,閃爍它的美麗光華。

陳奇祿博士提字

*****

夫唱婦隨 薪火相傳

歷經千帆過盡、繁華盡褪的鹿港,變成到處充滿古樸記憶的觀光小鎮,文化是它最大的魅力。古老的建築巷弄及充滿歷史典故的文物,鹿港對於陳萬能來說不只是成長學習的環境,更是藝術創作上取之不竭的寶庫。

陳萬能以身為鹿港人為榮說:「我是做錫器的,如果我不在鹿港做,去台北的話絕對沒有今天的成就;像各種傳統手工藝,包括我的錫業,就是要在鹿港。」

一心走向錫業復興之路的陳萬能,如今已達登峰造極之境,在成功路上回首來時路,他非常慶幸有個秀麗賢淑的妻子陪伴及全心全力的幫助,讓他得以認真的去從事創作,甚至出外做買賣,「夫唱婦隨」的共同走過那一段艱苦的路程。

陳萬能和夫人

陳萬能說:「你找到好的對象,當然對你以後的助益是非同小可,我很感激我的太太,跟我一生這樣子辛苦的攜手走來;我昨天晚上才跟她講,如果沒有妳這樣子幫我,我沒有今天。」陳萬能感謝太太的攜手共進,才有今天。

其實陳太太不只是賢妻,同時也是良母,陳萬能四個兒子中有三個繼承錫業的工藝,現在已擔當起錫藝「傳承」的責任。陳萬能的三子陳志揚、四子陳志昇,兩人都常獲得台灣金工藝比賽的大獎;他們都有著絕佳的美術造詣,也許哪天就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喔。

陳萬能的三子陳志揚

陳萬能非常珍惜積累了數十年的店譽,並以他歷代的錫工藝傳承為榮,他也期許,能將這項古老的傳統文化,代代傳承下去。陳萬能說:「我做的錫器,後面都有我的印章,表示對這一個東西的負責任,做功夫的人要有道德。」

講信用、重道德,工藝家承傳的不止手中的技藝,更把中國人奉守的理念鑄入他的錫器中。

*****

錫器與傳統文化並行

據說錫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金屬之一,從出土文物的鐘鼎尊彝中發現,遠在商周時期,人們就懂得將錫摻合加入銅中冶煉出青銅的合金,因而冶煉出輝煌的青銅器時代,而後人們將錫這種金屬材質單獨使用,一直在民間流傳使用了數千年。

錫藝創作——地藏王

陳萬能說:「古音中『錫』跟『賜』同音,例如閔南語『賜』,賜-就是天官賜福,中國人認為錫是吉祥、高貴的一種金屬,所以喜歡用錫器來做為祭祀的用品。」

錫藝創作——輩輩封候

錫器的應用,可以說是與數千年的中華文化並行,民間技藝具有傳遞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內涵,並有延伸社會習俗的功能,和人們的精神生活層面有著密切的關係。

文獻上記載臺灣的錫器「造形源自銅器,昔時婚嫁必備,宗教禮儀必用」,由此可知錫工藝發展及其源流,在傳統社會中互動的關係。@*(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