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全球暖化——人造還是自然?

田園

人氣 677

【大紀元12月18日訊】每個人可能都有關於全球變暖的切身經驗,包括我在內。我在一個號稱「寒極」的地方長大。小時候記得冬天總是很冷很漫長,每個學校都會澆鑄一個室外溜冰場,那冰場直到次年5月才會完全融化,所以我們能在整個冬天裡享受溜冰的樂趣。但是隨著我慢慢長大,能溜冰的日子好像變得越來越短。直到某一年,學校宣佈,由於氣溫太高,決定不再建冰場。我們方纔意識到:冬天似乎變得越來越溫暖,而夏天變得越來越熱。那時的我們未曾聽說過「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這些新鮮概念。

時隔兩載,「氣候變化」、「全球暖化」已經成為顯學。研究者不但多如過江之鯽,研究報告還經常出現在顯赫的國際期刊當中。全球氣溫上升已經成為一個事實,這一點無需爭論。比如,2006年12月,世界氣象組織曾發表了一份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數據報告,指出2006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1961-1990期間平均水平高出0.42攝氏度。在過去幾年,英國國家氣象局每年都要發佈年度全球氣溫報告。數據顯示,2007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全球地表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此前全球年平均氣溫最高記錄是1998年創下的,為14.52攝氏度,而今年全球年平均氣溫有可能超過這一水平,達到14.54攝氏度。

然而,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全球變暖,卻是一個無比複雜的問題;全球變暖的後果是什麼,更是眾說紛紜。今年10月,以美國政客戈爾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為標誌,「溫室效應」派被尊為武林至尊,獲得了這個問題的話語權。這派人主張,人類的活動釋放了大量溫室效應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最終導致了近年來觀察到的全球暖化趨勢。他們認為,只要能遏制溫室效應氣體上升的趨勢,全球暖化便可以受到控制,人類便可以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如果坐視不理,全球暖化將在100年內使氣溫上升x度(這裡的x有多種不同的數值),引起災難性後果,諸如極冰融化,海面上升,更多和烈度更強的自然災害等等。

其實,這是對一個複雜問題作出過度簡化後得到的一個過於簡單的答案;是把一個科學問題政治化之後得到的一個妥協的結果;是一個本應經過充分討論和廣泛論證,卻被匆忙下定論的重大問題。氣候科學的對象極為複雜,變量成百上千種不止。現在人類藉助於超級計算機模擬,也不能保證100%的準確預報5天之後的天氣和溫度,遑論預報100年後的氣溫。事實上,「氣候變化」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提法。地球上的氣候一直不停地在變化,很有可能在一個地質時期地球相對溫暖潮濕,而進入下一個地質時期就變得寒冷乾燥。因此,有變化實屬正常,沒有變化才是真正奇怪。我們所不掌握的,是這些變化的規律。

「溫室效應」派的理論疑點叢生。首先,如果人類製造的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的禍首,那麼全球溫度自工業革命以來應當穩定上升。但在中國1890-1924年是低溫期,1925-1946年是高溫期,1947-1976年是低溫期,1977-2000年為高溫期。第一個低溫期恰逢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個低溫期剛好碰上二戰後資本主義的「黃金十年」,全世界經濟蓬勃發展。雖然人類釋放的溫室氣體增多了,但中國的平均溫度卻下降了。再看看美國的例子。NASA的統計表明,上一個世紀美國最熱的十年裡面,竟然有4個年份出自於30年代,只有3個年份出自於90年代。也就是說,在90年代美國排放了更多的溫室氣體,但並不比30年代更熱。再看南極。該地的冰芯樣本顯示,地球的變暖期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前800年就開始了,但大部份全球變暖都發生在1940年以前。1940年後全球氣溫不升反降了近40年。這些例子說明,溫室氣體不是全球變暖的唯一動力。因此,即使我們人類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地球的氣候還會照樣按照它的規律變化下去。

其次,「溫室效應」派忽視了很多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比如太陽的輻射。根據英國的一項研究,太陽輻射處於近1000年來最活躍的時期。太陽輻射增強對臭氧層和雲層的影響所帶來的氣候變化,甚至比太陽光的影響更大。太陽活躍期不但影響到了地球,甚至波及到了太陽系其他行星。今年4月5日出版的《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30年來火星表面溫度上升了0.65攝氏度。火星無人居住,沒有人製造溫室氣體,但火星南極冰帽正在逐漸融化,形成了湖泊。火星全球變暖的根源是波動的太陽輻射引起了沙塵和風暴。其他研究表明,土星和木星也出現了一定的氣溫上升。毫不誇張地說,整個太陽系都出現了「溫室效應」,而這個效應的始作俑者正是我們賴以為生的太陽。顯然,這一力量不是可以通過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就可以抗拒的。

再次,「溫室效應」派的溫室氣體名單中不包括水蒸氣。這種物質是大氣環流和地球上水循環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種強力溫室效應氣體。據估計,水蒸氣在大氣中的平均濃度達0.3%, 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僅為0.035%。因此在全部溫室氣體中,水蒸氣的比重超過了80%,而水蒸氣對溫室效應的貢獻佔全部溫室氣體貢獻的36-70%。一旦海洋溫度稍有上升,就會產生更多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會通過「溫室效應」促使進一步海洋溫度升高,形成一種正反饋循環。同水蒸氣相比,二氧化碳的貢獻僅為9-26%。中國古語云,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如果忽視水蒸氣,而通過控制二氧化碳來控制全球變暖,作用將極其有限。但海洋產生的水蒸氣很難控制;即使能夠控制,也不會有人想去控制 – 會有人喜歡生活在乾燥荒涼的火星嗎?

最後,「溫室效應」派的「末日」災害說無法成立。有人說,美國加州的森林大火和持續幾年的旱災是「全球暖化」的一個直接結果。根據阿拉巴馬大學克理斯蒂(John Christy)教授的研究,在過去1000年中,美國西部上一個世紀的氣候處於較為溫和的時期。那裏「正常」的氣候模式比現在要乾燥的多,長達50年的旱災司空見慣。如果沒有目前的「溫室效應」,美國西部恐怕還是一片未開發的不毛之地。2005年卡翠娜颶風被有些人稱為「全球暖化」的典型例證,並斷言這種破壞性超強的颶風會有增無減。但是2006和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卻顯得相當安靜。戈爾的電影《難以面對的真相》中描述了極冰融化後的可怕末日景象。可是,2007年南極海冰總量卻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許,北極和格陵蘭島的海冰融化,恰好同南極的海冰增加形成某種對流?如果全球海冰總量沒有太大變化,何來海岸低地被海平面上升淹沒之憂?

大前提錯誤,結果也不會正確,化解的辦法更不會有效。這就叫「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在歐美一些自詡「進步」(Progressive)的地區,比如加州和新英格蘭地區,要求普及油電混合車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010年,這些地區的汽車用一加侖汽油可以跑69公里(43英里)。美則美矣,但到2100年,根據最樂觀的估算,這些地區減排的溫室氣體可以使全球氣溫少上升0.02攝氏度。這對於目前觀測到的全球變暖速度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這個效益同製造和推廣油電混合車的巨大成本相比較,只能說是當代唐‧吉坷德,精神可嘉。有研究表明,如果把用於防止「全球暖化」的經費投資於不發達國家人民的醫藥衛生和水資源淨化,後者產生的效益將是前者的50到200倍。這種善事,何樂而不為?

近些年來「全球暖化」風頭很勁,甚至於成了「環境保護」的代名詞。其實,這兩個概念完全不同。我的故鄉曾有一條小河,後來變成了一條季節河,最後徹底乾涸了。只有春季汛期時,才會有些水匆匆流過。毋庸說,這對我的故鄉來說就是一場生態災難:魚蝦絕跡,多種鳥類消失,沿河兩岸民眾無水可用,叫苦不迭。這條河的消失,是「全球暖化」的結果嗎?絕對不是。究其根本,是河上游的利益集團罔顧民眾利益,多處攔河建壩。結果是,高峽裡出了平湖,官兒們出了政績,但是這條河卻死了。中國其他地區頻傳重大污染事件,幾乎100%是人禍,同「全球暖化」沒有什麼瓜葛。對於科技落後的中國而言,阻止「全球暖化」沒有實際可操作性;但是每個人捍衛周圍的生態環境,卻大有可為。國人應當明白,人在破壞自然生態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破壞自己的生存根基。

我很喜歡Discovery頻道的系列記錄片「Planet Earth」。這部記錄片中的物種多樣性讓我看到地球的盎然生機,讓我領悟到人類應當同各種動物和植物和諧共存,更讓我體會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卑微。這個地球已經存在了億萬年。不管有沒有人類,這個地球會繼續存在下去。面對包羅萬象,我們知之不多的巨型地球生態系統,人需要少一份自大,多一份敬畏。「全球暖化」也許正是一種自然現象,人類又何必杞人憂天,急於負荊請罪呢?@(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電廠更環保將降紐約電費
中國「不接受」溫室氣體排放條款
國際環保事務待整合  陳重信籲思考WEO
美科學家新解 全球暖化並非人類活動造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