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系列報導2—飲食篇》

客家料理鹹香味 品嚐先民智慧

人氣 27
標籤:

【大紀元9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蔡孟尚/專題報導﹞說起客家菜,一般人可能只知道吃起來「又鹹又香又肥」,但往往說不出哪裡好吃;新竹縣烹飪協會理事長姚瓊珠說,客家菜的取材、烹調蘊涵了不少客家先民智慧,好吃之外,也有學問在裡面。(圖片來源:自由時報記者蔡孟尚攝)

炆煮 耐吃好幾餐

姚瓊珠說,以最傳統的客家菜「四炆四炒」為例,所謂的「炆」是指加醬油小火慢熬的烹調技法,熬的東西包括豬肉、雞肉、筍乾、芥菜,這樣熬出來的豬肉塊就是有名的客家爌肉。

客家先民會用這種方式來料理食物,主要是過去久久才吃一頓肉,為了讓拜拜的豬肉、雞肉能夠配好幾頓飯吃,就用醬油加冰糖、水熬,且水量一定要夠,這樣熬出來的肉質才會嫩又有滋味。

快炒 食材鮮又脆

新竹縣烹飪協會理事蔡秀琴表示,「炒」就是大火快炒,簡單把混合食材炒熟,但又不損其中青菜的顏色和新鮮度,例如客家小炒裡常放的芹菜,總是青綠且吃起來脆脆的,搭配豆乾、魷魚、肉絲才好吃。

客家炒類菜餚當然不只小炒一種,蔡秀琴說,薑絲炒大腸也是有名的炒菜,除了大腸,其他俗稱「下水」的內臟類,也都是炒類的主要食材,例如「鹹酸甜」就是用鳳梨、木耳和下水一起炒出來的。

客籍的前我國駐美雙橡園主廚陳正湧表示,客家菜雖然好吃,但賣相和口感上卻比較單調,他嘗試改良了幾道客家菜,頗獲好評。例如他把苦瓜刨絲後再炸成捲捲的髮絲狀,然後拌絞碎的鹹蛋一起炒,成了改良版的鹹蛋苦瓜;把原本用醬油「炆」的黑黑爛爛的豬腳,改用「先輕炆,再油炸定型」的方式處理,吃起來別有風味。

米食 變化千百種

姚瓊珠說,其實客家人料理食物不喜歡使用繁複食材,光用米就可以做出千百種點心或小吃,例如知名的客家粄條、水粄、菜包、蘿蔔糕等。

蔡秀琴說,使用米食做點心在客家是相當有歷史的傳統,甚至有口訣「頭(米追 )、二粢、三甜粄、四惜圓、五包、六粽、七層糕、八摩挲、九碗粄、十紅桃」流傳下來,其中的(米追 )就是目前已不多見的油(米追 )仔。


以小火慢熬的「爌肉」,是客家炆類菜餚的代表作。


吃起來頗有嚼勁的客家小炒,是客家炒類菜餚的代表作。


客家宴席上常見的酸菜肚片湯,將脆脆酸菜和香Q肚片搭配出人間美味。


看得出來嗎?這可是改良過的鹹蛋苦瓜。


目前許多傳統客家米食點心已不多見,例如圖中引幼童垂涎的油(米追)仔。


白白軟軟的粢粑,是客家人聚會時少不了的點心。

小叮嚀

●客家菜走鹹香肥路線,可主動提醒老闆油鹽減量。

●飯後多吃水果。

●隔餐與隔天飲食儘量清淡,以中和油膩。

●多運動,消耗多餘的油脂與熱量。

●選擇提供改良式健康客家菜的餐廳。

●大部分的客家米食點心是用糯米製成的,一次不可食用太多,否則容易消化不良。

(記者蔡孟尚、傅潮標)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比含糖飲料健康 世界各地9種優格飲報你知
自製法式馬卡龍 網紅授祕訣 常見問題全解
意大利人都喝什麼咖啡? 8種好「咖」族必知
廚房必備珍寶 食鹽大妙用 不再傻傻花冤枉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