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推薦序

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1)

吳佳璇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另類的慈悲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許文耀

這陣子,每當遇到熟識佳璇的精神科醫師,就會問:「佳璇現在在哪裡?她好嗎?」得到的答案是,她成為「浪人醫師」。我心裡想,或許佳璇想好好發展自己,而不想為五斗米折腰。

七月初接到佳璇的電子郵件,才知她生活中遇見無常──她的母親得了癌症。她邀請我為其《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一書作序推薦,我當然義不容辭。

走上腫瘤心理學的因緣走上腫瘤心理學之途,緣起於自己的父親得了癌症,以及陪伴抗癌過程中之種種體會,讓我決定探索──如何為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良好的服務,增加他們對生命的肯定,而能接受與面對癌症的威脅與挑戰。

印象中,父親罹癌時,每天都會問家人:「我得了什麼病?」家人曾共同討論該如何回答,最後決定誠實以告,但如何告知,成為大家最傷腦筋的事。

因為父親是肺癌末期,依據醫師的看法,存活不到一年,所以既要兼顧父親的心情,又希望不造成他的壓力,甚至擔心造成沮喪,「告知」成為一門需要學習的功課。

父親喜愛郊遊,從小疼孩子的方式,就是帶孩子們去踏青。於是我也如法炮製,那陣子載著父親四處逛逛,藉著輕鬆的氣氛告訴父親,為何他會背痛、重咳、體重下降;但是父親的反應卻出乎我意料之外,他顧左右而言他,盡說外頭的風景很漂亮,甚至要求我讓他開車。

於是我換了另外的方式告知:告訴他要放心,他的兒子長大了,可以照顧家中的一切。

可是,他每次吃藥時,總還是問著:「我得了什麼病?」小妹最後氣得拿著藥袋,指著診斷病名說:「肺癌。」父親仍是一臉茫然地問:「這是什麼病?」

我們始終百思不解,為何父親要否認?直到公祭時,父親的朋友說:「你的父親為你感到驕傲,他說他要走了,但很放心。」此時才恍然大悟,原來父親一直以來的裝蒜,是為了不讓我們擔心。

如何平復罹癌後的負面情緒

近一、二十年來,探討癌症病人的身心適應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因為隨著醫療的進步,癌症患者的存活率與存活時間雖然拉長,但「死亡陰影」卻如同魔障,持續籠罩著患者與家屬。

似乎,一旦得了癌症,整個家庭都會期待「奇蹟」,希望患者的癌細胞可以消失。不安與恐懼,也會不時地浮上心頭。

不過,近來的一些研究指出,癌症患者不見得如此脆弱,他們的負向情緒與不適應,通常會在一年之後漸漸平復,唯一擔心的只有「復發」。

因此,如何調整生活型態以及個人身心狀況,學會與癌共生,才是最重要的。

病人家屬雖然努力要讓癌症患者寬心與快樂,不過這卻成為一種負擔,因為他們與癌症患者一樣,擔心著復發與死之無常的到來。

在這些複雜的心情中,求助醫療的救治,不管是西醫系統或另類療法,都成為癌症家庭的重心。

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時,上述的狀態依然躲不掉,因為人不是機器,每個人對其家屬都有一份割捨不開的情感,那份情感會有渴求、會有期待、會有不捨與不忍。

因此,即便有了專業知識,不見得能讓人立刻變得理性。

佳璇藉著書寫,整理她的思緒與心情,這是一種誠實的面對,面對她母親罹患癌症的事件。

或許她渴求母親能長壽一點,或許她期盼母親的病就這麼好了,她的醫學知識告訴她,這有點奢求;但為人子女的,這點奢求又何嘗不可呢!

這樣的心情,一點一滴地在她的書中娓娓道來,令我這個朋友有點不捨。不過,換個角度想,或許這就是她母親所展現出來的菩薩心,令佳璇的生命更加豐富。

就是這樣的一點心,這本書想必會引起更多有相同經驗的讀者之共鳴。

看完這本書與個人的經驗交會之後,我想,勸病人及家屬不要焦慮是件愚笨的事。

因為這些情緒是自然的反應,它的背後透露著一份盼望,只是這種盼望夠不夠實際。

所以,要對焦的是,癌症患者與其家屬能不能同心,同一條心感受到彼此的連結,而此種連結穿透了彼此,讓彼此可以感受到彼此的關懷。

擴大這份關懷來溶化過去阻隔彼此關心的冰山,讓這份關懷再傳達彼此的真情,而如此地綿延下去。

不管最後結果為何,都將沒有遺憾,只有緬懷與感謝。若能如此,癌症則是另類的慈悲。@(待續)

摘編自 《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 夏日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