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美術

理性、明晰的新古典主義(五)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藝術家
謝春華
font print 人氣: 5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5日訊】一八○○年拿破侖第二次遠征義大利勝利後,與西班牙卡洛斯四世(Carlos IV)和解並重建外交關係。在傳統禮物交換儀式中,拿破侖從代表西班牙王室的畫家歌雅手中得到了西班牙國王夫婦的肖像;駐西大使查爾斯吉恩(Charles-Jean-Marie Alquier)也代表卡洛斯四世請求得到大衛繪制的拿破侖的肖像,以便懸掛在馬德里王宮作為二國新關係的象徵。在接受這個請求後,拿破侖指示大衛再畫三個版本,分別送往巴黎郊區的法國王家聖克勞德城堡(the Château de Saint-Cloud)(註十五)、法國巴黎官兵療養院(Les Invalides)和在阿爾卑斯山南側的米蘭共和國的宮殿(the Cisalpine Republic in Milan)收藏,而大衛自己保留第五個版本直到去世。畫中描繪拿破侖橫越阿爾卑斯山的要衝聖貝爾納多時的英姿。畫家積雪的陡坡為背景點出地勢的險峻,拿破侖跨在著躍起的烈馬上,舉起手臂向前指向山頂,顯示出不畏艱難的決心。腳下岩石上除了拿破侖的名字,還刻上了羅馬時代的名將漢尼拔和中世紀的查理曼大帝的名字,代表拿破侖立意與先賢齊名的雄心。其實此次遠征,拿破侖是騎著騾子由侍衛引導在大雪中橫越阿爾卑斯山的,但拿破侖認為繪畫首要呈現的是精神與人格特質,因此要求大衛畫出他《鎮靜沈著的騎在一匹烈馬上》 (Calme sur un cheval fougueux)的,可見拿破侖自信能統治這烈馬般難以駕馭的歐洲。

畫家將《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原作複製多次,從一八○一~一八○四年的這五幅畫裡,可以清楚看到大衛的畫風素描精確、色彩炫麗透明,絲毫不因複製作品而略減其嚴謹的態度,可作為繪畫史上珍貴的典範。



圖27《拿破侖途經聖貝爾納多》(Napoleon at the St. Bernard Pass,聖克勞德城堡版本,2rd version,1801年) 1801年, 大衛,油彩、畫布,271 × 232公分,在1814年被普魯士軍移走,現收藏在夏洛騰堡宮殿(Charlottenburg),柏林,德國



圖28《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官兵傷殘療養院的版本3rd version,1802年) 1801年,大衛,油彩、畫布,巴黎,法國



圖29《拿破侖途經聖貝爾納多》(Napoleon at the St. Bernard Pass,米蘭版本4rd version,1803年)1801年,大衛,油彩、畫布,246 x 231公分,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維也納(Vienna),奧地利



圖30《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大衛保留的版本5th version,1804)1801年,大衛,油彩、畫布,270 x 232 公分 凡爾賽宮博物館,巴黎,法國(此版本在1979年被送進凡爾賽宮博物館)

一八○四年三月拿破侖制定法典、五月成為法國帝王,之後大衛以古典、宏大的形式創作了大幅钜作:《拿破侖的加冕典禮》(Coronation)、《授鷹旗式》(Distribution of the Eagles and Gros’ Battle of Aboukir,凡爾賽宮夏托國家博物館)。



圖31在展覽現場的畫幅非常壯觀

《拿破侖的加冕典禮》確切的標題是《一八○四年十二月二日在巴黎聖母院拿破侖一世王帝的祝聖儀式與約瑟芬王后的加冕典禮》(Consecration of the Emperor Napoleon I and Coronation of the Empress Josephine in the Cathedral of Notre-Dame de Paris on 2 Dec 1804)。大衛受拿破侖委任畫此歷史性的巨幅作品,畫中如實描繪拿破侖帝王爲約瑟芬王后加冕典禮的時刻﹕拿破侖緩緩爲跪立的王后約瑟芬戴冠,盛裝與會的男女貴賓皆全神貫注觀禮。嚴密的構圖、高雅的形態、華麗的服裝刺繡和金飾等的細膩描繪…畫面色彩鮮艷、質感逼真,十分動人。大衛當時在場參加了典禮,並當場速寫。他將週遭環境和整體情景以古典形式烘托、對當時人物悉心觀察而真實的刻畫,在充分掌握光線和色彩變化下,使這幅畫的場面表現出輝煌氣氛。為了貼切而真實地表現這一重要事件,大衛請了許多人作模特兒,畫了許多寫生習作,並就構圖與色彩作整體布局思考。教宗庇護七世、卡普拉拉紅衣主教等當代人物鮮明生動,每個角色在人群中一一可辨。畫面上站在教宗右側的卡普拉拉紅衣主教、和俯瞰全場的帝王的母親事實上並未出席此一盛典,而教宗的手勢則是按拿破侖本人要求而畫的。這幅畫為歷史留下了記錄,也寓意著君權神授的莊嚴崇高。



圖32《書房中的拿破侖》(Napoleon in his Study),1812年,大衛,油彩、畫布,204 x 125 公分,華盛頓國家藝廊,美國

《書房中的拿破侖》畫於一八一二年,大衛在此表現的不是戰場上的英雄,而是一位政治家和立法者。畫面中拿破侖穿著制服,右邊寫字臺上燃剩一小節的燭光,背景座鐘指著清晨時間;左邊攤開的書有「Code」(法典)的紙捲、加上座椅上的配劍呼應著拿破侖的穿著,說明他正放下工作,準備去視察軍隊。(註十六)
大衛在一八○○年開始畫《雷奧尼達在溫泉關》,之後中斷多次,一八○五年一度放棄,後來又拾起畫筆重新畫,到一八一四年才完成。



圖33《雷奧尼達在溫泉關》(Leonidas at Thermopylae)(Leonidas an den Thermopylen),1814 年,大衛,油彩、畫布,392x 533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雷奧尼達是斯巴達國王、古希臘英雄人物,於西元前四百八十年,率領三百名勇士抵抗波斯人的侵略,堅定捍衛溫泉關而英勇犧牲。這幅畫的背景是溫泉關天險地形的壑谷岩石,雷奧尼達半坐在畫面中央,手持寶劍、盾牌和兵械,冷靜的仰視前方;圍繞他的是眾多鬥志昂揚、誓死奮戰的士兵們。他們以戲劇性的姿態向上攀爬、高舉花冠、吹奏號角等等,或或聚散、高低錯落形成兩層弧線結構,看似混亂、實則有序。在慷慨激昂的氣氛中更顯雷奧尼達超脫個人生死、冷靜英勇的犧牲精神。(註十七)



圖34《畫家自畫像與女兒朱麗》(Self-Portrait with Her Daughter, Julie),1798年,維涅‧勒布侖夫人,油彩、畫布,130 x 94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圖35《歐辛來接法國英雄魂》(Ossian Receiving the Ghosts of French Heroes),1798年,吉洛德,油彩、畫布,192 x 184公分,瑪美松城堡國家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du Château de Malmaison, Rueil),法國



圖36 《拿破侖巡視雅法城的黑疫病人》(Napoleon Bonaparte Visiting the Plague-stricken at Jaffa),1804年,格羅,油彩、畫布,523 x 715公分,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在一八一四年拿破侖宣佈退位,於一八一五年拿破侖百日王朝,滑鐵盧戰役失敗之後,波旁王朝復辟。一八一六年大衛不願接受和解,離開巴黎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他在一八○八年即開始著手複製的《拿破侖的加冕典禮》於一八二二年在布魯塞爾精準的複製完成,此大幅钜作現在收藏於凡爾賽宮。
大衛的著名弟子有維涅‧勒布侖夫人(Élisabeth Vigee-Lebrun,一七五五 ~ 一八四二年,法國)、吉洛德(Anne-Louis Girodet de Roucy-Trioson,一七六七 ~一八二四年,法國)、格羅 (Antoine-Jean Gros,一七七一 ~ 一八三五年,法國) 、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一七八○~一八六七年,法國)等人。@*

(註十五)拿破侖於1804年5月18日在壯麗的聖克勞德城堡宣告作為法國帝王。
(註十六)拿破侖很欣賞這幅畫,曾對大衛說:「您發現了我,親愛的大衛,在晚上我為國民們的幸福工作,而且白天的時候我為他們的榮耀工作。(You have found me out, dear David, at night I work for my subjects’ happiness, and by day I work for their glory.)」
(註十七)溫泉關是一個易守難攻的狹窄通道,一邊是大海,另外一邊是陡峭的山壁。這個村莊附近有熱湧泉,因而得到溫泉關(Thermopylae)這個名字。
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以其本國精兵三百人及七百名底比斯人和六千名希臘各其他城邦的聯軍在溫泉關抵擋數量上遠遠超過他們的波斯軍隊長達三天。列奧尼達的軍隊擋住了當時認為唯一能通往希臘的通道,但在第三天,一個希臘當地的居民背叛希臘陣營,帶領波斯軍隊沿著山區的小徑繞到希臘聯軍的後方,見此列奧尼達解散了希臘聯軍,留下三百名斯巴達精兵與七百名底比斯志願軍。列奧尼達與眾人視死如歸,堅守自己的位置,奮力頑抗,同時保護其他正在撤退中的希臘部隊,直至最後一口氣。
列奧尼達率領的部隊在溫泉關勇猛的死戰,為雅典的海軍提供了寶貴的時間,使雅典在接下來的海戰中能夠獲勝。
為了紀念他們的英勇戰績,人們在一尊獅子狀紀念碑上鐫刻下這樣的銘文:「過客啊,請帶話給斯巴達人,說我們踏實地履行了諾言,長眠在這裡」。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歷史上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是北宋張擇端所畫,以長卷形式來描繪當時的汴梁(今河南開封)承平時期,京都街市與汴河漕運的繁盛景象。「清明」這繪畫主題有什麼特殊意義?「上河」的內涵是什麼?展開畫軸,從城郊沿汴河到虹橋再進到城區,河道兩岸的自然與人文風光,以及市井生活、水陸交通經濟發展,種種描寫細緻而生動…
  • 時代更替、文化興衰,歷史朝朝代代承傳著。張擇端筆墨精熟、呈給宋徽宗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呈現出來當時社會的人物百態、經濟活絡的景象,繁華、複雜的活動場面有如上演的一幕戲。
  • 「古典」(classic,classism)一詞,含有傳統的、典範的意涵,通常是指來源於古代希臘、羅馬藝術美的價值或風格。最早用於文學,十七世紀以後才運用在美術上,當時的學院普遍認為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已為未來立下典範,如文藝復興也是受到古藝術的啟發,才從中世紀的不成熟走向藝術的鼎盛。所以「古典主義」或「新古典主義」,都是指受古希臘、羅馬文學、美術、建築等藝術影響的思潮和美的風格,其特徵在追求完美與永恆的價值,強調理性、秩序、明晰,形式上偏好結構的單純、平衡與比例的整體和諧;精神上則崇尚尊嚴、高貴、平和等內斂性質。
  • 傳統中最早的藝術學校是一五六二年時,喬治‧瓦薩裏(Giorgio Vasari,一五一一~一五七四年)在佛羅倫斯所創建的藝術學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學生們在學院裡學習繪畫技巧,包括解剖學和幾何學。十年後另外一間學院:聖路卡學院(Accademia di San Luca)在羅馬創立。和佛羅倫斯的藝術繪畫學院相較,聖路卡學院較偏重教育和藝術理論。
  • 羅浮宮博物館內收藏豐富,包羅廣泛,堪稱為藝術的寶庫,不僅激發人們對藝術的嚮往,也為其它藝術館樹立典範,在藝術和社會教育方面影響巨大。
  • 新古典主義的繪畫是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素描為基礎,在表現形式上模仿希臘、羅馬的古典規則,強調理性的表現,作品單純而明晰。其構圖多呈靜態,均衡嚴謹,畫面細膩精密;題材多以古代神話、傳說,或表現歷史和現實的重要事件為主,借古代英雄的事跡表達勇敢、光輝等高尚品德和歷史的大場面。
  • 知名藝術史家、書畫鑑定家傅申教授於16日辭世,為緬懷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將於4月26日至5月25日推出「傅申教授古書畫題跋紀念展」的繪畫篇,之後於5月31日至7月2日展出書法篇,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