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明上河圖》看時代風華(上)

作者:謝春華
font print 人氣: 2153
【字號】    
   標籤: tags: , , ,

歷史上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是北宋張擇端所畫,以長卷形式來描繪當時的汴梁(今河南開封)承平時期,京都街市與汴河漕運的繁盛景象。「清明」這繪畫主題有什麼特殊意義?「上河」的內涵是什麼?

展開畫軸,從城郊沿汴河到虹橋再進到城區,河道兩岸的自然與人文風光,以及市井生活、水陸交通經濟發展,種種描寫細緻而生動……

從《清明上河圖》的仿本之多,可以得見此作受當時和後代人們的喜愛的程度。尤其南宋人追憶故都,在當時就有許多複製本,有每卷要價「一金」的在臨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雜賣鋪裡出售;之後歷代也有不少摹本出現。元朝有趙雍本;到明代有仇英仿作《清明上河圖》,蘇州一帶坊間大都以「仇本」為底本大量仿製。而明代雕版印刷業發達,又以雕版更廣為仿製,稱為「蘇州片」《清明上河圖》。清代摹本中則以《清 院本清明上河圖》最為著名。現今存世的《清明上河圖》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本的畫作年代最早。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展現北宋汴京繁華

北京故宮本《清明上河圖》中,畫家是運用鳥瞰全景視點移動法構圖,寫實而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個典型區域:東角子城門內外和汴河兩岸在清明時節的繁華風貌。畫幅從右端至左展開,畫面首先是小橋流水、村舍、鄉郊景色,運載木炭趕路的驢子隊(圖一)、轎子上插柳條雜花回城的人馬隊伍(圖二)等,在阡陌縱橫感覺寧靜中,人物往來活動著;接著進入水流湍急、船隻繁忙、商販雲集,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及兩岸風光,水陸交通彙合,倉儲攤店、行人熙攘、車馬來往,橋上買、賣、觀者熱鬧、橋下船隻正在放倒桅杆準備穿過橋底也是緊張非凡,船工們的施力和許多群眾圍觀呼應貌若聲響灌耳。虹橋是一座規模宏敞的拱橋,橋底下沒有橋柱,用巨木相貫虛架而成,結構精巧造型優美,和戲劇性的過橋船隻恰形成畫幅的中心(圖三)。

在河道拐彎上行的汴河岸邊腳店酒樓、飯鋪、算命場、還有官衙建築、寺觀等林立,路上有人以牛、驢拉的大蓋車、獨輪車等交通繁忙,景象繁榮下也畫了老、少二個行乞的乞丐。以駱駝隊走出城門來連貫呼應城內外(圖四)之後,城內更是商店行號、公廨官家,還有門首結著彩樓歡門的大酒店、張掛敞棚的小店等。街道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駱駝看來絡繹不絕,街上販夫、走卒、車轎夫、工人、婦女、兒童、僧人、道士、稅吏官宦等等身分不同,衣冠各異,活動熱鬧,表現出京城街市繁榮的市井生活面貌。

畫面中,從運載木炭的驢子隊起,回城的轎子隊伍、店舖、船隻、汴河邊的柳樹、建築……,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根據記錄其中畫有男女老少八百一十四人,牲畜六十多匹,船隻二十八艘,房屋樓宇三十多棟,車二十輛,轎八頂,樹木一百七十多棵。後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十三家題記,鈐九十六方印。

張著在金大定丙五(1186年)題跋中說「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

天地清明時節 道德文化傳承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首一開始就以驢子隊馱著袋子、運載木炭,象徵寒食禁火後的薪傳,以轎子上插著柳條雜花點出清明時節之主題。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每年的太陽到達黃經十五度時即為清明。清明前後,氣候逐漸轉暖,冰雪消融,草木青青,清潔明淨的春季風光將代替了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景象。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

古人根據天道運行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以順天地之變、與天地合德。古時候的農民們將所有的農事活動,都按照曆法節氣來安排行事,所謂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都不失其時,則五穀不絕,道理就在於此。節,是用竹節作比喻,分莖長葉的地方,也是關鍵轉折的時刻,節與節之間自成體系又彼此連為一個整體。氣,乃天地之氣。氣是根據時間在運轉的,氣象萬千卻是無形的,一般人不能夠看到氣的運行,那麼據此對應太陽的位置在一年中定出二十四個點,每一個點對應一個節氣,現在用這個點所在的那一天來代指節氣。中國傳統社會的人們從種莊稼到一切作息都遵照曆法節氣、天地之道。

清明是一個美好的季節。天地清明時,清潔明淨的春季風光會代替了草木枯黃、蕭條的寒冬景象。形聲字「清」從水青聲,青是東方的代指,代表東方的天神。照臨四方曰「明」。

氣候轉暖草木青 感恩懷人活動多

寒食節在唐代是重要的節日之一,依官方規定可以放假七天。由於清明節在寒食節之後,也包含在寒食假期中,許多的節令活動也就沒有明顯的區分。除了繼承歷來的寒食習俗外,唐人並在清明節清晨點燃新火,以示去舊迎新。清明賜火的儀式由宮中尚食內園官小兒於宮殿前鑽木取火,先鑽得火的賜給絹三疋,金碗一口。然後再由皇帝以榆柳賜火給近臣戚里。能得到皇帝賜火的大臣,往往引以炫耀。旁人看了,也爭相倣效。踏青也是起源於唐代,又叫行青、探春、尋春、郊遊,適逢早春三月,正是出遊和鞦韆、拔河等活動的好時節。

宋朝保留了傳統的寒食習俗,在寒食節到清明節前後會放好幾天的假,寒食節當天,家家都在門上插上柳條,稱為「明眼」。源自宋朝的掃墓習俗在明、清以後逐漸普遍。

汴河兩岸植柳護堤 漕運清明逆流而上

北宋(960─1127年)汴梁因為地理位置適中,又有隋朝開鑿的通濟渠(唐朝改稱為汴河)、後周世宗時期就已有「工商外至,絡繹無窮」的汴河水運可以利用,交通便利、漕運順暢帶來百年繁華。

為了維護汴河漕運,採取的許多措施之一,就是種植柳樹來固護堤防,早在隋朝時就已經普遍種植,北宋更是加強規定措施,從《清明上河圖》裡可以看到兩岸柳樹相連。

汴河是與黃河交接的人工運河,黃河河水含砂量大、暴漲暴落,冬季又是枯水期,因為水少斷流或水淺結冰,另外入冬後流冰進入汴河,對河堤及船隻都有安全的威脅,所以每年冬季都關閉汴河口,直到來年清明時節才逆流而上,漕運開始。

由於黃河改道「向背不常」,北宋要根據黃河河道建造迎黃河水的汴河口,技術複雜又耗費人力物力,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有導洛通汴之舉,關閉黃河水改由洛水入汴,使航期可以提前至二月一日前,航期大為增加。根據《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是: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所以《清明上河圖》裡畫的汴河水應是由洛水入汴的了。

「上河」的含義學者也有諸多的解釋:逆水行舟、河的上游、上街趕集之意、特指御河或當時汴河俗稱「上河」。總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畫出北宋汴梁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活動,讓觀者看盡京城的繁華,也看到了酒樓恣歡的俗世。(待續)@*#

本文節氣資料參見「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歲時就計畫為但丁《神曲》著手繪製插圖。他的藝術才能大多體現在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上。除了神曲之外,他還為其它文學名著製作精美的插圖,如《聖經》、《失樂園》、《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圖的面世,即被大眾認為文學結合視覺藝術的一大傑作。
  • 法國藝術家路易-利奧波德‧布瓦伊(Louis-Léopold Boilly)擅長畫肖像,他畫了大約5,000幅小幅肖像畫,有專家認為這樣的數量算少。布瓦伊繪畫技巧精湛,加上他的聰明睿智,創作令人賞心悅目的錯視畫(trompe l’oeil,欺瞞眼睛,譯註:一種逼真到能騙過人眼的作畫技巧);有時也創作挖苦人的諷刺畫(scathing caricatures),當中有許多是自畫像。
  • 仙子仙女和他們豐富的傳說故事,久遠以來就讓世人著迷,對英國人來說尤其如此。在維多利亞時代(1830至1900年代),仙子畫(fairy picture或fairy painting,又稱童話畫/精靈畫)成為獨特的藝術流派。這種對童話的迷戀始於19世紀中葉,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變革所推動的。面對科學進步和工業化發展,人們在自然世界之外,對於靈性世界的興趣也與日俱增。
  • 17世紀意大利畫家圭多‧雷尼(Guido Reni)的作品《聖母無染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又稱聖母無原罪始胎、聖母始胎無染原罪)散發著神聖美麗、純潔和光芒,聖母的一顰一笑都透露出她最虔誠的心。她微微仰頭,虔誠地凝視著上帝,雙手輕輕合十,做出祈禱的姿態。看著畫作,你彷彿可以聽見天使吟唱的讚美樂音,飄揚於雲層之間。
  • 「莎士比亞戲劇最棒的一點是,沒有人能告訴你它們應該是什麼樣子。劇本中的舞台說明和場景布置是出了名的簡短;幾乎 沒有任何關於服裝或外觀的規定。」畫家們正是利用這一特點創作出波瀾壯闊的畫作,將莎翁戲劇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仍然發出自己的聲音、反映出獨特的風格。
  • 達‧芬奇為加勒拉尼所繪的這幅《抱銀貂的女子》,其含意不言自明。達‧芬奇等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沒有使用語法,而是仔細地藉由一系列的象徵圖示(motifs)來呈現畫作主角的地位、個性和美德。文藝復興時期的觀畫者,無論他們說哪種語言,都能看懂這種藝術上的視覺語言。
  • 從傳世千百年的趣聞和源起歷史中,讓我們來認識「楷法極則」《孔子廟堂碑》的珍奇與虞世南的書法功夫。
  •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倫勃朗‧凡‧萊恩(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年)至今仍是這座城市的「藝術君主」。他的許多經典畫作都收藏在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該館擁有的倫勃朗畫作是世界上最多的,為人們展現了獨具特色且面貌多樣的倫勃朗作品全貌。
  • 貝利尼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因為他是歷史上具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之一。文藝復興剛剛開始時,他就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他的早期作品與馬薩喬奠定文藝復興最初基礎的作品具有同樣的原始感。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他憑藉著和拉斐爾媲美的優秀作品,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推向了幾乎最高的成就水平。
  • 波提切利作為早期文藝復興巨匠而聲名鵲起,其實不過才一百年,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意大利社會中希臘羅馬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之間的錯綜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