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体现的内涵

观心
font print 人气: 47
【字号】    
   标签: tags:

中华传统文化,是系统的基于“道”与“德”的完整论述和实际演练。从最浅显处谈论,“道”是天、地、人三才运行原理、内涵,是“天、地、人”上下对应的关系和外在的表现,“德”是基于“道”而体现出来的德性与德行。

儒家的儒字,人字加需,顾名思义,儒家论述的就是人应该遵行的道理的“人道”,基于“人道”,人的行为规范和言行自然体现出来的德性和德行。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于《礼记》。“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的乘车礼仪。

这段《礼记》要求的乘车礼仪:社会各阶层乘车来往的路上,当国君与大夫相逢,大夫要下车行礼,国君手握车子的执木(车子前的把手)点头还礼;在大夫与士人相遇的情况下,士人下车行礼、大夫握车子的执木点头还礼;“礼不下庶人”指普通老百姓可以不受这套礼仪的约束。

“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指大夫违背礼仪的时候,国君没必要责备以刑罚,执行刑罚的人不可能随国君的车出行。

后三句指部队的军车礼仪的变通:军人出征的时候,军车的旗帜顺其自然,无战事的和平年间,要把军旗束缚起来。

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段礼仪要求,可以看出《礼记》的礼仪要求强调的是人的德性和个人的修养。礼仪是人外在德性的自然表现,规范的是与人之间的自然秩序。

由人推己,普及到整个在社会各个阶层,自然体现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秩序,这种高度文明的正常社会秩序,是基于社会个体注重道德修养的体现,不是以刑罚强求而来的。当这个思想由人的内心推己及人至人外在宏观、微观的环境时,就表现了“尊天地、敬神明、中人和”的《礼记》礼仪的实质。

大夫失礼那是大夫的德性有问题表现在行为上,那是大夫的问题,不是国君的问题。国君不能因为大夫的德性不好而失君仪,更不能因为大夫的没修养而降低自己的德行导致行为上失态。

大夫与士人也一样,强调的都是自己个人的德性和修养,不因别人的没教养而自我贬低。这种思想,类似佛教中那句关于六祖慧能的禅语故事“不是风动,也不是树动,是人心在动”,风动、树动都是别人的事情和自己没因果上的必然关系。

人不能随外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随波逐流、自甘堕落。表面上强调的是人的定力,实际强调的都是人的道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讲“德”,坚持真理不被外在因素而带动。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体现的德性与德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表现在社会各个层面,只是中华礼仪到现在完全破坏了,历史上传统文化承传的过程中,人的行为和论述也逐渐的脱离“礼仪”的实质,强调的是阶层地位的名分、形式而非德性,出现破坏性的各种硬性规定,这种脱离传统文化内涵实质的迂腐败坏行为,形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中华礼仪一九四九年以后就彻底的被中共灭亡,到现在中国人已经不知道“礼”为何物,什么都和“金”联系起来了。发展到目前已经走向极端,人的面子比天理大,权利比德性大的各种怪现象。

这些脱离《礼记》实质精神的德性与德行的表现,都是玷污人的礼仪之最无礼行为,表现在反传统、反正统的中共统治下的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德性与德行,无知、低俗和野蛮。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闻过则喜,顾名思义,就是别人批评自己错误时依旧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欣然、虚心的接受意见。这不仅体现着个人的修为与素养,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 严冬过后,美好的春天来临了,春是一年之始,天地间万物复苏,生机无限,人们所见所闻皆是春意盎然...
  • 传统儒、释、道文化皆从因缘、因果关系,来探讨人生意义和归宿问题。
  • 以宽宏大度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仁爱无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宽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宽以待人。
  • 说起李白,几乎无人不晓,人们赞赏他的辉煌艺术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气,济苍生、报国家,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 北宋时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刘庭式,当时的苏东坡,很赏识、敬重他的人品。
  • 昔日孔子在齐国听舜帝时代创作的大乐舞《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感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杜甫崇高的艺术成就,源于他仁爱、无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之时,他关爱百姓,关注未来,呼唤正义,揭露黑暗势力,用诗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 中华传统文化是神传之半神文化,半神文化当然有它的神迹在。据古人留下的文艺专著和其它记录中,半神文化的神迹表现遍布历代的诗、画、乐等文艺形式中。
  • 成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