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作法自毙

成语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52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后五月,而秦孝公(1)卒,太子立。公子虔(2)之徒告商君(3)欲反,发吏(4)捕商君。商君亡(5),至关下(6),欲舍(7)客舍(8)。客舍人(9)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10)无验者(11)坐(12)之。”商君喟然(13)叹曰:“嗟乎(14),为法之敝(15)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16)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17)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18)商君以徇(19),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

【批注】
(1)秦孝公:战国时代秦国国君,名渠梁。在位二十四年而卒。
(2)公子虔:战国时代秦国人。秦孝公儿子驷的师傅,反对商鞅变法的代表人物。
(3)商君:战国时代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或称为“卫鞅”、“ 商鞅”。
(4)发吏:派遣官吏。
(5)亡:即逃亡。
(6)关下:指函谷关附近。函谷关,战国时代秦国所建,所以又称为“秦关”。
(7)舍:音社,住宿。
(8)客舍:供往来旅客住宿、休息的旅舍。
(9)客舍人:旅舍主人。原作“客人”,人上无舍字,现依《史记会注考证》本。
(10)舍人:住宿的人。
(11)验:此指证件。
(12)坐:即连坐,就是一个人犯罪,相关的人都会遭到牵连而受罚。
(13)喟然:叹气的样子。喟,音愧。
(14)嗟乎:表示感叹的发语词。嗟,音接。
(15)敝:伤害,害处。
(16)内:通“纳”,交回、送回。
(17)徒属:指其封邑中的部下。
(18)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俗称“五马分尸”。就是把人的肢体绑于数辆车上,将其分拉撕裂至死。
(19)徇:音训,示众。

【故事阐述】

商君,姓公孙,名鞅,战国时代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公子。公孙鞅年轻时就喜好刑名法术之学,因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而做了中庶子。后来,公叔座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继任国相,但不为魏惠王接受。

公叔座去世后不久,秦国君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征求有才能的人,想要向东收复失地,重振秦穆公时代的霸业。于是,公孙鞅便西去秦国,靠着秦孝公的宠臣景姓太监,公孙鞅见到了秦孝公,还被重用入秦为相,他并说服秦孝公变更法度,推行新法。

秦孝公因接受公孙鞅的变法主张,积极实施各项改革。新法实施一年整时,太子触犯新法,公孙鞅为能顺利推行新法,依新法要将太子治罪,但太子是国君继承人,不能处罚。所以,就惩罚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用墨刑(指在罪轻者前额刺字,并染上墨色颜料)刑罚传授太子知识的老师公孙贾。新法施行的第四年,公子虔又犯新法,被处以劓刑(古代割去鼻子的刑罚)。新法推行实施了十年,没有人会把遗失路上的财物据为己有,山林间没有盗贼,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渐渐的秦国走向富强,实力也更加强盛,进而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后来,公孙鞅还设计俘虏了魏国公子卬,因而大败魏国,秦孝公便把于、商十五个邑封给他,封号称为商君。不过由于公孙鞅变法革新时,执法非常严苛,得罪了许多皇亲国戚。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公继位。公子虔等一班人告发商君想造反,秦惠公派遣官吏捉捕商君。商君逃亡到函谷关附近时,想投宿住旅舍。旅舍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 ︰“商君的法律,住宿的人要是没有证件,旅舍主人要连带受罚。”商君长叹了一口气说︰“唉!制定新法的害处竟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便离开秦国逃往魏国。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击败魏军,不愿收留他。商君想到其它国家,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强大逃犯跑来魏国,不送返,不可以。”于是把商君送回秦国。

商君再回到秦国后,便潜回自己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下发动封邑中的兵队,向北进攻郑国以寻求出路。秦国出兵攻打商君,并在郑国黾池把商君杀死。之后,秦惠王还把商君五马分尸示众,说︰“不要像商鞅一样图谋反叛!”于是就把商君全家诛灭。

所以,“作法自毙”这句成语就是由此演变而来,是说立法的人因自己触法而自害,即比喻自作自受。

【讨论】
(1)商君为什么要严惩太子的两位老师?你有什么看法?
(2)你认为自己是守法的人吗?现今社会上有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但为什么有些人还是有法不依要做坏事?请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他身为官员却因一己私利而贪赃枉法,终有一天会作法自毙。
例:他随便的诬陷别人,现在一个朋友都没有,真是作法自毙。

【相似成语】
作茧自缚;自作自受;咎由自取;玩火自焚

【课后时间】
“作法自毙”及“作茧自缚”都是因为做了某事,反倒使自己不利的意思,请说说这两个成语如何分辨?并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作法自毙”有灭亡、受害的意思,用语较重。
“作茧自缚”有陷入困境的意思,用语较轻。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说:“我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等的分别。”孔子将礼乐教化向所有人敞开,配合“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学有专精的有孔门四科十哲、七十二贤人,开中国古代私学、平民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要做到也就困难。”
  • 阙里有个童子,奉命给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和长者一同坐在成人的位子上,又看见他和长辈并行。他不是个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了很多,然后才一一记住了学问和道理的吗?”子贡回答:“是啊,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以一个至简至易的根本道理从上到下贯通到万事万物的。”
  • 子路问怎样才是完人。孔子说:“有像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修饰,就可以算是个完人了。”孔子又说:“当今完人何必得这样呢?看到钱财利益,能想到道义,面临危难,能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全力以赴,以前的约定和平时答应人家的都能信守不忘,这样也可以算是个完人了。”
  • 子贡评论人物的优劣长短。孔子说:“赐啊,你这样做是贤能的吗?我可没那个闲工夫。”
  • 有人说:“不记仇恨,反以恩德回报他人,怎么样?”孔子说:“那应该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合于道理的正直态度对待仇恨,而且别人如果用恩德对待我,我也同样用恩德回报他。”
  •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意思是说:多回过头来检讨自己的过错(反躬自省)而少责备别人,就能远离怨恨了。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勤于改正自己的心性缺点,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事,就不会一味地往外推责任、苛求别人、管别人,反而会体谅别人、宽恕别人。这样自然能减少很多纷扰和怨恨。
  • 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 (《论语·卫灵公》),是说君子坚守正道,不会拘泥于小节小信。君子担当大任,要思量许多大事,就不会执著于小节小信的“言必信,行必果”,其实坚守正道将大事考虑周到、主次轻重缓急适当安排,这比把小节小信看得很绝对而必须遵守,是更重要、更合道理。
  • 孔子一行人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侍的人都饿病不起。子路心怀怨恨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贫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于贫困,小人一贫困就守不住心性,甚至言行失当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