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啜英咀华 相会绿茶人文茶席(下)

啜英咀华 极品狮峰茶会

确实,自一九九四年披露龙井茶与径山茶的探源茶会之后,台北爱茶人士渐渐能从不同领域与角度,切入探讨品饮核心。二零零四年夏日一场高规格的绿茶人文茶席——啜英咀华极品狮峰龙井茶会,台北众贤齐聚一堂,茶行、作家、陶艺家、中华茶联、茶商公会、资深茶人、茶艺班学生、坪林茶业博物馆、仙茶道掌门人等半百淑媛雅士共襄盛举。



台湾茶席上有时以天目瓷来表现茶艺。



茶会由台湾著名的藏色天目大师江有庭提供天目碗,茶席行进间人手一碗天目,大口过瘾地啜饮蒙顶或龙井,与会茶友不但大开眼界、品茗之兴激越高昂,部分茶友从此对龙井或蒙顶改观,留下深刻难忘美好的一夜!

平日教授文学课程的作家梁寒衣表示,这次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参加,看到现场用天目碗方式泡茶觉得很有趣,随着品赏茶汤的同时心也沉静了下来,每道茶的气质与味道都让人感觉不同,她能感受到蒙顶石花茶气中的岩石之味,并体会只要感觉对了就可以了,梁寒衣非常喜爱这次的品饮经验。



在食养山房啜英咀华茶席上,与会人士讨论热烈,左起主讲人白宜芳、仙茶道潘燕九、作家梁寒衣。



与会茶友之中,有的认为茶会准备的水质很好,将茶汤表现得相得益彰;有习惯品饮台湾高山茶口感,以高山茶来作比较,他认为野生狮峰龙井茶口感狂野、茶气强烈,所以比较喜欢翠秀的梅家坞龙井;有的重视冲茶的水温、置茶量,坚持以90℃将茶汤诠释完美;而习陶作陶的茶人吴丽娇,一改品饮龙井茶又苦又涩兼锁喉感的印象,她说此茶“苦”会化开,苦尽甘来、口吐香气,经历了一连串人生的转折,龙井茶具有淡淡的兰香,其实是非常适合细细的品味!



啜英咀华茶会,左龙井茶人黄山岳,右主讲人白宜芳。(茶艺普洱壶艺杂志社提供)



台湾以茶为和 共享龙井雅香

诚如前任台北市茶商公会理事长,铁观音、水仙等焙火茶驰名的百年峣阳茶行王端铠分享对龙井的看法所言:自古以来茶是一个很好的媒介,有人以茶为“真”,如古代帝王是以收集稀有的茶来表现他的地位;有人以茶为“道”,道家认为茶乃汇集天地的精华,王端铠进一步说,台湾则以茶为“和”,大家处在同一个环境,扫除一切尘扰共享一杯好茶。



茶行世家王端铠奉茶。



平日不见品饮龙井,制茶世家的茶功果然不凡,王端铠对龙井的评述是当时与会人士中的翘楚,他认为龙井应具其本质的香味,即具有豆香转兰花香,亦所谓的雅香,欲得知茶质的好坏,无论明前、骑火或明后的龙井,鲜嫩的口感,加上咀嚼茶心的滋味甘醇者即为上品;另外谈到品饮的方式他跳开天目碗,王端铠喜欢古人以越窑青瓷大碗冲沏,茶汤由高温降到低温,将茶中的香醇内含物都呈现无遗。

茶者察也 汤中隐见冤情

由于台湾保留自明清以来完整的工夫茶与精湛的茶艺承传,于茶中追求高度精神领域者拥有特别的族群,初识龙井之气韵美感的台湾茶人,都能十分贴切而自然的表达名茶的境界,然而笔者和品饮龙井多年的黄大叔,对今年的龙井心中颇有微词,问题不在茶农,采摘、炒制与工序皆十分完善,今春所憾在于气候大乱,原本惊蛰到春分万物复苏、春分到清明万木逐渐暖和茁芽,奈何中国云南大旱、苏杭苦寒,春芽成长过程首先受冻,继而早生种龙井四十三号的芽叶,受霜害经阳光照射枯焦而败,寒冻中正常鲜叶的主要成分受到压抑而萎缩。



杭州茶叶研究所清明炒制龙井茶的盛况。



清明后四月八日杭州白天仍在4℃的低温下做茶,而且隔三差五的阴雨连绵,茶叶受制于水厄旗枪不明,虽然野茶是放晴时所采,经开汤品鉴的结果,第一冲到第二冲香高味醇尚属正常,到第三冲之后即见苦水与寡味,很难如去年的表现,沏到第五冲仍然形神质俱、芳馥犹存,大抵茶人茶案诉心、藉茶反省,茶者“察”也,风和日丽的茶正足以怡情养性,而天候大乱、冷暖无序的龙井,则藉茶反思:初春天冻、六月飞雪所为何事?

--转载自《新纪元周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