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基本的消费态度

李佩甄

人气 2
标签:

买东西要小气,但是不要为了品质而计较小钱,否则就是假节俭、真浪费。

我是在“喜欢谈金钱”的家庭中成长,也一直以为每个家庭都是如此,后来才知,有些人家里是不谈钱这件事情,只要孩子开口问跟钱有关的事,大人就会说:“哎呀,你只要把书念好,不用管家里的事。”

在我小时候,父亲就不避讳谈他是几职等、月薪有多少,甚至也不会不好意思说今天跟朋友打麻将输了多少(每次听完都有点难过),因此我们虽然只是个小毛头,但是大致明了家中的金钱概况。

不只父亲会把这些收支相关的状况告诉我们,母亲、阿姨们更是一天到晚“呷好逗相报”,叽哩呱啦讨论最近哪家银行的利率高?要把钱放在哪家银行比较划算?放哪家银行会吃亏等话题。

所以“金钱”在我们家从来不是回避的话题,长辈们甚至仿佛希望我们提前了解金钱的世界,因此,从小我就被父母训练成要懂得储蓄,也要有“分寸”的消费。

◎ “延迟享乐”策略

我小时候超想要一台电脑,当时电脑不像现在这么便宜,是一大笔开销。父亲算给我听,为了买电脑,必须排挤家中其他的支出项目才能有这笔预算,但我是要拿电脑来玩电动游戏,这笔消费的投资报酬率不高,要我省省心。后来一直到我上了国中,他才因为我在课业上有使用电脑的需求而买给我。所以我抱到新电脑时,就好像在做梦般,高兴得不得了。

父亲非常了解我的心理,渴望愈久的东西,一旦得到就会非常珍惜。再加上念小学时候根本用不到电脑,顶多拿来打电动,如果他很豪气的立刻买给我,我可能就会觉得到手太容易,而不珍惜了。

◎ 要品质,不要炫耀

父母从小给我的金钱教育就是,只有实用性的东西才是宝,不实用的东西不要买来现宝,人家只会笑你爱面子。所以小时候我们家里几乎看不到名牌,如果一旦被发现谁买了一件“华而不实”的东西,一定会被碎碎念这种夭寿贵的你也敢买。

不过,我们家买东西却不是抠到底,只买流血价的便宜货。因为若是贪便宜买的家用品没用多久就坏掉,反而很浪费。所以家里需要添购某样用品时,父母宁可到有信誉的店家,在灯光明亮的商场仔细比较品质、查看商品是否粗糙,不但要有品质还要有售后服务,这样才不需要经常出门血拼、劳民伤财,一旦用坏了,还有基本的维修与保养。

举例来说,如果我母亲要买一个锅子,如果几个不同锅子的价差只差一、两百元,她不见得会挑便宜的,而是花时间跟店员聊聊产品的功能与品质,这样回使用时不但比较好清洗,用了也安心。

进入演艺圈前,我是不折不扣的名牌白痴,后来当了艺人因工作需要,有时会去五分埔买便宜衣服,偶尔也会买转手率高的经典名牌包。虽然有时上节目讲一些身上行头的价格或出国血拼的战利品,但多是为了节目需求的效果,私下的我不喜欢用价格来看很多事情,只追求平实又耐穿、耐用的东西。

◎ 当下享受天伦之乐

从小父母对我们把关最松的费用,就是“吃”。可是这项支出有个原则:全家人都要到齐,一起出去吃顿好的,而不是各自跟父亲拿钱,然后跑去跟同学狂欢。所以小时候我们全家周末都会固定上餐厅吃饭,当时还未流行外食,但我已经比其他同学先“见过世面”,学会用刀叉切牛排、吃意大利面、日本料理,记忆中许多美食的初体验几乎是跟全家人共度的。父亲认为,他辛苦工作了一个礼拜,就是为了周末跟家人吃一顿特别的,这种开销值得!

我后来想,父亲这招还真高明,他知道有一天,我们三个女儿迟早都会嫁出去,所以趁还在他手掌心时,就“买”下我们跟他们一起享受美食的回忆,所以无形中我也被父亲影响,成为最舍得跟家人一起吃喝玩乐的母亲、妻子和女儿。

◎佩甄真心话
花钱花得巧,就是懂得过好生活。@

摘自 《女人就要会理财过好日》 商周出版社 提供

相关新闻
什么事不适合用简讯传达? 礼仪专家这么说
面包没烤熟如何补救? 家庭手工面包烘焙技巧
西瓜皮不要丢 这10种做法让“垃圾”变美食
盘点7种热门植物奶 营养差异一篇了解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