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一)

作者:林贵

(Fotolia)

人气: 2100
【字号】    
   标签: tags:

现代人所说的骨剌就是坐骨神经痛。西医学认为的坐骨神经,就是指坐骨神经系,是由腰椎第四神经根到荐椎第三神经根所组成,是全身最大最长的一条神经,经臀部而分布于整个下肢。从腰部、臀部、大腿、小腿,甚至脚沿其分布区所发生的疼痛、酸麻、胀痛等综合症,称为坐骨神经痛。

它通常是持续性疼痛,或酸胀,疼痛麻等,患者常因站立、行走、弯腰、躺卧、排便用力、咳嗽等,而使疼痛加剧。

痛症主因以寒邪最多见
中医没有坐骨神经痛这一名词。不过在《黄帝内经》《素问的举痛篇》的论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说明痛症的主要病因,是寒邪使经脉气血滞涩不通而导致。即中医所说的“痛则不通”。

[[2]]

 (图|大纪元资料室)
(图|大纪元资料室)

中医认为坐骨神经痛多为风寒湿之邪侵袭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络,使经络之气血痹阻不通所致:

1.足少阳胆经受风寒湿之邪,以寒邪最多见引发的坐骨神经痛。
表现特征:为腰臀部疼痛,沿着腿部外侧,放射性胀痛,疼痛。并可窜至小腿外侧或足背部。因足少阳胆经循行:从头至足、循于头侧、耳目、颈颈、绕肩胛、入胸中、出气街、横入髀枢、出膝外廉、循外踝前、出小趾次趾之端。所以疼痛是沿腿部外侧。

2.足太阳膀胱经受风寒湿之邪,以寒邪最多见引发的坐骨神经痛。
表现特征:为腰臀部疼痛,沿着腿部后侧放射性胀痛,疼痛,并可窜至小腿后侧或足背部,因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头走足,上循头项,入络脑,行经脊柱两侧,抵腰,穿过臀,入腘中,贯小腿后,出外踝之后,至小趾外侧。所以疼痛是沿腿部后侧。

3.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两经皆受风寒湿之邪,以寒邪最多见引发的坐骨神经痛。
表现特征:为腰臀部疼痛,沿着腿部外侧及后侧放射性胀、麻痛,疼痛,并可窜至小腿或足背部。

中医怎么治疗?

中医的治方式则先辨别,是哪一经络受邪,即“辨证论治”, 再进一步“对症下药”,例如:以腰臀部疼痛,沿着疼痛循行的位置,来诊断受邪经络之不同。又以疼痛的的特点来区别风寒湿邪,如风邪胜则疼痛呈游走性;如寒邪胜则疼痛剧烈;如湿邪胜则麻木酸重。

经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治疗坐骨神经痛以针灸疗效较佳,若再以药物辅助,效果更好。

•常用穴道
1.环跳穴,为下肢运动的枢纽。本穴能疏通经脉,活血通瘀,逐风散寒。

2.秩边穴,本穴能疏通经络,强健腰膝,调理下焦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颇显着。

3.阳棱泉,本能治全身之筋病,调理脏腑气血,舒筋利节。

4.昆崙穴,本穴能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舒筋止痛。

5.腰夹脊,本穴能疏通经络,调血气血,激发督脉与膀胱经之经气。止痛效果显着。

•药方调理
中药方宜先辨证,确定风寒湿之邪,以风寒邪为主,治则温经去寒活血通络为主方。如为风湿之邪为主,治则益肾去风胜湿止痛为主方。

(Fotolia)
(Fotolia)

保养得好 可免除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中医认为多为风寒湿之邪侵袭,所以保养做得好,是可以预防及缓解疼痛。生活要项请多留意:

1. 避免腰部的撞击及扭伤。
2. 平时要注意腰部及两腿的保暖,避免遭受风寒湿的外邪。
3. 患者应常用热水淋浴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循行的穴位(如图所示)。如遇痛点,可加长淋浴时间,每一痛点不超过1分钟。
4. 按摩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循行的穴位(如图所示)。先找到压痛点,反复进行按揉,每一痛点揉按不要超过3分钟。
5. 做弯腰、拉腿、伸屈膝关节的运动。活动颈项,双手上举转动手腕,上下转动肩部,左右摆动肩部。
6. 注意食饮有节,少吃寒凉食物,起居有常,不宜太晚睡(11点以前睡)不要过于劳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