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

音乐开始与结束的留白

font print 人气: 12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3年04月20日讯】许多学生在音乐演奏开始前,往往耐不住性子就急忙的开始;或演奏完一曲时,就急忙的将手中的乐器放下,好像多停留一秒钟都觉得多余。然而,从这一小小动作可以看到学生对待乐曲的态度,并且透露其音乐老师的教学品质。

姑且不管演奏过程之水准如何,音乐该如何开始及收尾并给予留白的空间,是许多学音乐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毕竟一个人如何对待一首曲子的态度,除了自我本身对音乐的理解与涵养外,也间接反映出老师教学严谨或松散的态度。学生对于许多音乐上的表现及礼仪常常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此时老师若没能适时教导或提醒,就算这位学生的技巧及音乐性的造诣很高,也只能算是完成了演奏过程的一半而已。而为什么音乐演奏过程需要留白呢?这留白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音乐开始的留白——聆听准备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之一,而音乐上的“留白”有着更多的用途。我们所熟知对“留白”的理解应是指音乐、音响上的沉默。然而休止符的作用、音乐上的感性及意境的认知、分句或分段等等,都可属于“留白”的一种,而在此我只针对音乐的开始与结束做探讨。

音乐演出开始前,时常会看到演奏者集中思考的情景,若现场观众仍然嘈杂,演奏者会将双手收回或呈现放松状态来等待吵杂声响趋于安静才得以开始,因为演奏者希望自己及演奏受到尊重的对待。当演奏者在沉思时,大部分时候会在脑中打着拍子、想着音乐或调整呼吸,抑或只是简单的放空及放松,不论当时演奏者心想的事物为何,他们会慢慢的带动时间、带动听众做充分的聆听准备,让听众能放松且专心的来欣赏他们的表演。其实这种留白的过程,表演早已开始,演奏者与听众的互动及呼吸,在那一瞬间已启动。而这是一种相互的尊重也是一种礼貌之回应的开始。如果演奏者不帮听众的情绪做准备而随便开始,听众进入音乐中的情境和集中精神的程度也会不尽理想。

●演奏结束的留白——情境延伸

同理,乐曲演奏结束的留白亦有相同的作用。当一曲结束时,演奏者应把音乐的情境继续延伸,而不是快速或随便的将手或手中乐器放下。纵使音符不再继续,大部分停止后的音乐仍还有其声响及意境在,而且需要演奏者将音乐后面的声音做延续,除非音乐的结尾是快速有力的切断式收尾,否则意境的延伸及情景的沉淀和蕴酿是必须的,这也是让听众能有一个听觉上完满的结束。

草率的收尾,听众心理没受到该有的准备,感觉会很糟糕,就像煮了一锅香味扑鼻的白米饭,一掀锅却发现有颗破坏一切的老鼠屎一般令人倒胃。

●失去了“留白”,音乐不再优美

音乐的开始与结束,“留白”绝对是一种学问,它能体现出一位演奏者是否对音乐有着深刻的整体感受,且更明白的表现出一个人对音乐的涵养、尊重及教师的教导是否具有整体和完整性。

“留白”除了使音乐更有弹性及变化,“留白”也留给了听众思考的空间。这是音乐与听众的交谈,因此抑扬顿挫更显重要,而“留白”还是一种意境及情绪的延伸,如果音乐中没有“留白”,音乐将失去与听众互动的能力,失去了“留白”,音乐便不再具有美好动人的美感与意境。

◆ 作者沈亮宽来自台湾,Nyack college讲师。专业长笛演奏,并有24年教学经验。2007年取得皇后学院音乐教育文凭,2007取得纽约州教育证照,1998年纽约大学音乐演奏硕士。曾获纽约器乐杰出成就奖、西方凯斯储备大学甘迺迪音乐创意奖、台湾长笛演奏成人组冠军。

(责任编辑:索妮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个热爱音乐﹑从事音乐的人来说﹐飓风的警讯丝毫泯灭不了其对艺术的执著和热情。10月28日下午,具有121年历史的世界首级音乐厅——纽约卡耐基音乐厅迎来了神韵交响乐团世界首演﹐三位指挥家﹐90多名演奏家和音乐家现场联袂献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中西合璧的演出﹐四层楼音乐厅全部满座﹐观众无不为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而喝彩。
  • 学习音乐的过程是有苦有乐,但本质应是快乐的,如果硬是“赶鸭子上架”或是被家长逼迫而学习,想必效果及过程应是不甚理想。有道是“行行出状元”,学音乐绝不会是孩子兴趣的唯一选择,多观察孩子,孩子会慢慢展现出自己拿手、擅长及喜欢的一面,到时与孩子好好谈谈,再决定要不要学及要学什么,而不是只凭着家长们自己认为该学什么来做评判,当然家长还需想清楚希望孩子学习这项事物的目的在何处,而不是一味盲从。
  • Jason是一位六年级生,从来没学过任何乐器,甚至对学音乐有偏见,认为音乐是女生才学的,男生不该碰音乐。
  • 在我教学生涯中,教了不少主修音乐及非音乐主修的学生,有秉持对音乐的喜爱而努力钻研、练习自己乐器的人,也有极少部分愿意认真去了解音乐的内涵而涉猎各种相关书籍者;然而也有许多学生没兴趣去看与音乐、艺术相关的书籍,或无心多听自己主修乐器以外的音乐。倘若音乐不是他们的主修,或可不需强求;但对于想要以音乐为专业的人或学乐器的人,我认为除了应该努力不懈勤练乐器,也该充实自己音乐的涵养与见解。
  • 最近帮一位老师代课,发现这位老师上课使用的课本太多了。学生中有一对姊妹,七年级的姊姊上课时间是45分钟,二年级的妹妹上课时间30分钟,在短短的上课时间内,姊姊就使用了六本课本做教材,而妹妹也有五本课本之多。当我看到这些课本,不禁感到惊讶,一般45分钟课程我使用3本课本左右,30分钟则约2本(因人而异)。一开始觉得是否自己用的课本太少了?经过代课过程才发现,原来这位老师从不教导学生乐理或讲述其他与音乐相关的事宜,上课中只要学生有练不好的地方,只是要求回家努力练习,几乎不花时间了解为什么学生练不好或讲解如何佐以理论来达到贯彻音乐的教学及事半功倍的效果,无怪乎需要使用许多课本。然而东方学生的家长普遍认为课本越多,表示老师教学越认真,其实不然。
  • 教学生涯中,常有学生或家长抱怨某些练太久的曲子可否换成新曲子,以免太枯燥而索然无味?有时也会遇到学生、甚至家长来请求不要练习基础的东西,如音阶、琶音等等行不行?又或者少练一点可不可以?而我总是反问他们,是不是可以不吃饭或、天天喝几口水来过日子呢?
  • 许多学生在练习乐器的过程中,时常会忘记或忽略慢练的好处,总认为快,才能显现自己的了不起、才感觉过瘾,殊不知欲速则不达,一味求快,很容易浮现技巧性及音乐性的问题,致使练习进程迟滞不前;相反的,以慢工出细活的方式练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大纪元记者吕如松美国拉斯维加斯报导)3月16日下午,神韵国际艺术团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斯密思表演艺术中心雷诺剧院的演出,现场观众爆满。Richard Bullock先生观赏了神韵晚会后感叹道:“神韵歌唱演员棒极了!他们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音质、音调都极其优美。这些歌唱家们真让我尤其难忘!他们表演的太漂亮了!”
  • 许多人时常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声乐、铜管或任何吹奏的乐器,因有换气的需要,才需要呼吸,殊不知钢琴、弦乐器或甚至打击乐器都需要呼吸来帮助肌肉和心情的放松,并藉由呼吸来提升演奏及诠释的技巧。手指技巧固然重要,但这些技巧都需要一条无形的扭带将之串起而组成有生命的乐音,那就是呼吸。
  • 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搞不清楚休止符这个符号真正的用意在哪儿,大家都知道休止符是“休息”,但却极少数人会将它视为“音符”。当学生对于休止符可有可无的对待,时常让我感到不解,我便问他们一句话:“你们认为无法开口说话而需用手语的人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都是人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休止符也是和其他音符一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