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正义(32):“学”而“习”之“说”何在?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气: 221
【字号】    
   标签: tags: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的开篇〈学而〉(《论语》以每篇开头的几个字为篇章名)篇开头的三句名话。

“不亦说乎”的“说”读ㄩㄝˋ yuè,指内心欣悦。《诗.召南.草虫》有言:“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说。”这样的意思,原多用“说”表示,后来写作“悦”表示。当然,“不亦说乎”的“说”也有说出来的意思,这个稍后我们要提到。

“学而时习之”为什么会“不亦说乎”?所“悦”何来?这涉及到学什么和“习”的意思。

那么“学”的是什么呢?是儒家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当然也包括孔子所讲授的内容。其目的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不是指学习一般的实用知识或技能。

孔子讲“君子不器”。所以《论语.子路》中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繈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因此《论语.颜渊》中孔子又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那么“习”又是什么意思呢?

习,甲骨文一形是羽(鸟类展开的双翅)在囗(ㄨㄟˊ wéi,区域,范围)上,表示小鸟在空地鼓翅学飞之意;后(二形)“囗”变为“日”,用以强调是白日练飞,并最终能自由翱翔于天空。

古文承接甲骨文二形线条化;篆文承之整齐化进而将“日”变为“白(白天)”,表意更明确。隶变以后写作习。

即“习”的本义是小鸟反复练飞,并最终化为能自由翱翔的本事。如:(季夏之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礼记.月令》)
引申表示反复地学练、实践,以掌握某种、某项知识或技能。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习”用的就是这层意思。还有如人们平常所说的:修文习武、学习、练习、演习等。明确“学”的内容,了解“习”的含义,也许对“学而时习之”何以“不亦说乎”,就有了不一样理解:

学习(经典)并时时按照其义理、规范去践行,修为、境界就会不断提升;修为、境界提高了,当然会心感欣悦。但这种欣悦的感受,他人是无法理解和体会的,只能形于言以表达,所以这里用了“说(ㄩㄝˋ yuè)”字,也表示“说(ㄕㄨㄛ shuō)”的意思。

如果“学”指的是学一般的实用知识或技能,“习”指的是”复习”,“说”仅指快乐,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时时、时常地进行复习,更别谈复习的快乐之感!

但“说(ㄩㄝˋ yuè)”了为什么还要“说(ㄕㄨㄛ shuō)”呢?〈学而〉篇随后的第二句话给了答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古代多指同师门的人,也指同道之人,而非一般亲友。“亲友”的意思用“友”表示。

前面所说的“学习”活动,同门、同道之间的交流、借鉴对于个人修为与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远来之“朋”可以带来不同的理解和观点的碰撞,由此激发出对所学新的领悟,那种悟道的喜悦,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有体验的。因此,有远方的同门、同道来交流,那自然高兴而喜不自胜。所以--

《礼记.学记》中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评价孔文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里仁》中孔子提醒:“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当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主要是一种个人心境,而这种“学习”的内容、过程和收获,一般人则不一定了解和理解,所以非议、诟病在所难免。对此种种,君子是不会愠怒的。就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古来圣贤和成大事业者,在其立业之初,鲜有为世人所认可、赞许、崇尚者。然其固守己志,穷究笃行,终成宏论伟业,泽被后世,多缘于此。所以--

《论语.学而》中孔子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书林

更多:汉字正义(40):“克己复礼”你理解对了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仓颉造字数千载,几人归去几人来;神传文化展新意,大道已就天门开。每一个汉字,其点横竖捺撇折勾都有特定位置,随意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就不协调。而人类社会的群体关系与汉字结构的这种特点何为相似。
  • 汉字不仅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更是唯一现代人仍在使用的象形、形声、会意字体。学习汉文的台湾人会正体字,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对于一般用字母和拼音书写的人来说,能书写千年前的汉语却是件神奇的事!
  • 中国古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看似简单的一句成语“不三不四”,却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渊源。“三”与“四”这两个数字的由来,及其中隐藏的原始涵义,要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河图》...
  • 百果之中,我独爱鲜桃,尤其喜欢又大又甜的水蜜桃。细思之,百果中只有桃子可以称“仙桃”,其它果品都不能冠以“仙”;百木之中,唯有桃木可以称“仙木”,其它树木与仙无缘。
  • 通读《弟子规》,概而括之,就是一个“孝”字。儒家孔子讲“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 通读《弟子规》,概而括之,就是一个“孝”字。儒家孔子讲“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 我们的先祖是以服饰华采的美称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称之为“夏”;从字义上看,“华”字有美丽的含义,而“服章”就是“汉服”,“夏”字有盛大的意义,“礼仪”指的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华夏”连起来确是个美好的词,所指的是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追溯历史,恍然大悟,如果没有服饰与礼仪,又如何称“华夏”?
  •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
  • 既然学习中文有益开发智能,能够提高个人的竞争力,跟上全球中文热的列车,但是目前中文分为“正体字”及“简体字”,若是单纯根据学习效能来看,究竟该学习哪一种为好呢?专家们的建议是,当然是学习“正体字”最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