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论“治国之道 务在举贤”

作者 : 文益民
font print 人气: 51
【字号】    
   标签: tags:

《诸葛亮文集.便宜十六策.举措》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又说:“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人才是治国的根本,治国和人才的关系,就像房屋和柱子的关系,人才短缺了,国家也就难以维持。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呢?诸葛亮提出一个重要的标准--“直士”,认为人才不仅要有学识和专长,还要具有不求名、不避罪、忠贞、诚挚的高贵品德。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中原之前,他曾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希望后主能重用郭攸之、费袆、董允、向宠、陈震、张裔、蒋琬等人,说他们都是“贞良死节之臣”,要后主“亲之信之”。

他还针对后主的弱点,语重心长的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人才,是何等重视!由于这个奏疏,充满了诸葛亮对蜀汉的一片忠诚,语言恳切周详,故为历代人们所推崇。

诸葛亮深知,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并不容易。作为一个人君,需要深入民间,“必求隐处”的贤才,就像商汤王得到泥瓦匠傅说,周文王得到老渔翁姜子牙那样,敢于不拘一格地擢拔他们。为此,他提出选拔人才时,要做到“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不旷庶官,辟四门以兴治务,玄𫄸以聘幽隐。”

由于人的天赋、素质和才力不同,有的人善于宏观控制,有的人长于微观管理,有的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有的人冲锋陷阵,擒敌首于须臾之间。这就是汉人王充所说:“人才高下,不能均同”的客观现实。

诸葛亮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强调对不同人才,要善于妥善安排。他说:“洁不必江河,要之却垢;马不必骐骥,要之疾足;贤不必圣人,要之智通。”(《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阴察》)为此,他按人才的高下,分成六个等级,即十夫之将、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夫之将和天下之将。

按照他的要求,举凡高级将帅,绝不能只是鲁莽之辈,也不能只有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而应该是一位全才,具备有“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等多方面的智能。

他还说:“仁爱洽于天下,信义服于邻国,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另外,诸葛亮又认为,人的才能并不全凭天赋,而要在实际锻炼中造就人才,单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

诸葛亮本人就是如此,假若他隐处山林,不事征战,不务实践,充其量也只是徒有“卧龙”的雅号而已。这样,诸葛亮的理想火花只能在叹息中熄灭;他的鸿鹄志向,也将在哀怨中沉沦。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前人选拔人才的经验,诸葛亮总结识别人才的七种方法。

他说:“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 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意谓:在大是大非面前,看他的志向;在山穷水尽时,看他的变通;在各种办法面前,看他的抉择;在祸难临头时,看他的勇气;在喝醉酒时,看他的本性;在金钱物质引诱下,看他的清廉;在分派任务后,看他的信用。

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用,还创设一个叫“参署”的机构。诸葛亮曾解释说:“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又说:有了这个机构,“则亮可以少过矣”(《三国志.蜀志.董和传》)。据此可知,“参署”即为参谋机关。

他的意思是:通过“参署”,可以把各方面的意见,反映上来,然后斟酌增损,集思、广益、取精,制定出比较正确的方针政策。在 《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视听》中,诸葛亮还强调指出:“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士庶,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诸葛亮创设“参署”的目的和意图,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的人才观,是比较客观和全面的。因此,蜀汉政权下的志士仁人,都纷纷云集在他的周围,形成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集团。@

(事据《三国志》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东晋大将军王敦死后,王应想投奔江州的王彬,王含想投奔荆州的王舒。王含问王应说:“大将军平时与王彬关系怎么样,你为何要投奔他?”王应说:“正因如此,我才投奔他。王彬在我们强盛时,能够和我们和平相处,但不奉承迎合我们。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他们必有同情之心。而荆州王舒只会见机行事,做表面文章,这种人行事,怎么会可靠呢?”
  • 清代江苏戏曲家沈起凤先生曾在他写的《谐铎》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 孔子绝口不谈关于怪异、暴力、悖乱、神鬼等事,那孔子是不信这世界有鬼神吗?
  • 马周,唐朝时清河茌平(今山东茌平)人,年幼时失去父母,家境贫寒,但他十分好学,精通《诗经》、《左传》等。他任博州助教后,时常喝酒,事情治理得不好,被人责备后便拂袖而去。从此更加沉湎于饮酒,不务正事。
  • 杜康,在中国古籍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中都有过记载,证明确有其人。但是,杜康生卒于何时,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谓之黄帝时人(约公元前2600多年);有谓之夏禹时人(约公元前2100多年);有谓之周朝时人或东周时人(约公元前1000多年--前256年);还有谓之汉朝时人(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至今不详。所以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纪元》一书中带着疑惑的口气说:“不知杜康何世人也,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而且,杜康是个什么人也从无定论。《说文解字》一书中说:“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的第五世君主。西晋人张华撰《博物志》一书认为杜康是汉朝时候的酒泉太守,民间传说他是一个手艺高超的酿酒师。
  • 承恩是常熟人,他的弟弟孙旸于丁酉年乡试中举,后来因犯罪被放逐边疆。
  • 世界之都──纽约,经历了两年多饱受风寒的岁月,这也许是我人生中难以躲避的一个大劫。每个星期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食无定时,睡眠严重不足,每天昏昏沉沉。做出了一点小成绩,都是别人的功劳;忙乱中出了差错,全部是自己的责任。然而,当我熬过了这段经历,回头看看那些折磨人的痛苦其实什么都不是,反而为我积蓄了更为广泛、深刻的写作素材。曾经有一位哲人这样对我说:“大磨难造就大英才,大风雨成就大风流,大悲欢书写大人生。”
  • (shown)人类一直在探索有关生命起源的证据。近日,一项最新科学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也许都来自于黏土。这一研究成了中西方神话故事所说的神用“泥土造人”的科学佐证。
  • 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生活于康熙六年至乾隆十一年,清代温病大家,其医学善汲取众人之长,诊治疗效非常的好,有“天医星”、“国医手”之称。
  • 北宋的寇准原籍山西,出身于书香门第。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