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背后的故事系列之十一

【唐诗故事】青莲怀古:凤凰一去似黄鹤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柳笛

清 戴洪画 《龄寿万年.凤凰祥云》。(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52
【字号】    
   标签: tags: , ,

有一种神鸟,翅比大鹏,尾如孔雀;其羽五彩,其名凤凰。它翱翔于四海之外,栖留于碧梧之上。身居四瑞兽之一,堪称百鸟之王,天下见之祥瑞安宁。在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三只凤鸟降临在金陵永昌里,招引来大群鸟类,呈现出百鸟朝凤的殊胜景象,亦展示了南国烟雨的繁华风流。此后,永昌里更名为凤凰里,金陵的保宁寺后山又筑起了纪念神迹的高台,名曰“凤凰台”。

三百年后,金陵王气黯然收。曾为孙吴、东晋、南朝等六朝古都的南京,先后更替了建业、建邺、建康之名,霸业成空,烟花盛放,退居为安逸的江南名城。它在唐朝叫金陵,回顾它作为帝都时掷地有声的名号,此时的它更像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园,供后世文人登高而赋,神游古今。

天宝年间,大唐最浪漫的诗人李白路过金陵,登上昔日秀丽的凤凰台。此时物换星移,人事代谢,山川满目却再不见故国的盛世景观,只有江水不改旧时波,千百年来东流不尽。时空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感又一次激发诗仙飘逸的诗兴,青莲居士展山为宣,蘸江为墨,将心中壮思演绎成他生命中为数不多的一篇七言律诗,一首流芳百世的绝唱——《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台阁高筑见证一代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自身却也随着帝业的消逝逐渐荒芜,仅剩一截断壁,残存着有凤来仪的记忆。魏晋南北朝,那个分裂动荡又英雄辈出的时代,一去不返,深宫池苑的花草、风流人物的衣冠,皆消逝在历史匆匆的脚步间,昨日的无限风光变成凭吊的明灭山水。但李白并没有一味沉湎于历史长河,而是由古及今,把目光拉回到现实。从六朝的古都放眼大唐的长安,无奈浮云蔽日,长安在天空的尽头化成一个模糊的剪影,只留诗人在远方触景生愁。

有人说,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之后,他受到朝廷小人的排挤,不得已离开长安,怀着愤懑之感南游金陵。大凡物不平则鸣,李白看到金陵繁华褪尽的模样,想到京城尚有官宦祸乱朝纲,即使今时长安还是维系着表面的昌平和乐,但君臣若不思进取,谁又知他日是怎样的景象?因此他在尾联二句,从景到思,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除却意旨,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也历来为人称道。唐人作格律诗,通常讲究“避同”,即在一首诗中避免使用重复的字。而这首诗起句便两次出现“凤凰”一词,第二句又出现“凤”字,同一意象三次出现。然整首诗读下来,丝毫不觉繁冗拖沓,反而有种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感,更显奇绝。《典论.论文》认为:“文以气为主。”黛玉教香菱作诗时也谈道:“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凤凰一诗,从古到今,饱览四海,一气贯之,浑厚而充沛;即使用词有重叠,依旧不觉枯燥平淡。

李白虽是诗仙,此律诗的作法却非首创,之前的《黄鹤楼》更将这种写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虽说作者崔颢有才无行,他的名作《黄鹤楼》却是骨气洞达,自然宏利,《沧浪诗话》被推为唐人七言律诗的第一。《唐才子传》记载崔颢在武昌游历时,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后来李白也乘兴登上这座天下名楼,本欲题诗一首,却先看到墙壁上浑然天成的崔诗,大为折服,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不留一字。后有好事人感慨于此,在黄鹤楼的东侧,修建“搁笔亭”一座,以志其事。

都说众口铄金,故事在几百年的口耳相传中,渐渐掩盖了最初的模样,被人添油加醋演绎成一段真伪难辨的戏剧化情节。人们说,李白读过崔颢的《黄鹤楼》,有心与之较量诗艺的高下,模仿其写作形式作诗,终于吟成《登金陵凤凰台》与其平分秋色才肯罢休。的确,在此之前李白还作《鹦鹉洲》一首,写法与崔诗更是相近,似乎印证了这种观点: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这场文坛里悄无声息的争斗还吸引了方外的老禅僧,就此事作一佛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了第三方插手,事件变得越发复杂,大家都津津乐道着诗仙与一位实力较弱的文人争胜的故事,忽视了这些诗作本身承载的历史思索与文化内涵。

我却以为,以侠骨仙风自我定位的李白,断不会为了空虚的名声去题诗竞技。李白一生多次登览黄鹤楼,和友人在楼上也留下了许多传说,留下数篇诗作,其艺术成就本与崔诗各领风骚。他与黄鹤楼有着丝丝缕缕的牵系,在他读到崔诗时,是真心赞叹他的新奇手法和深远立意,搁笔而去反倒凸显出谪仙的坦荡磊落和虚心豁达。崔诗在他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写作中便不自觉借用前人高妙的手法,融入自己的诗句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发扬了自己的特色,使作品更为精美。以李白的传奇故事和生活阅历,完全不必去妒忌一个身世与才学都无法与他相提并论的诗人,况且青莲待人,不以名利相交,只重真心。所以在《唐才子传》中,辛文房为崔颢作传,提到了李白罢诗的事迹,却没有说他的后续作品是争强好胜的模仿之作。因在作者心中,《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无所谓高下,同为盛唐登临怀古诗的双璧。

自古山川与文人,相互倚重。文人见山川湖泽而倾心作诗,山川湖泽又因文人诗作而名垂千古,意蕴更趋浓厚。凤凰台虽然已随历史荒废,却因李白的吟咏永远鲜活在后人的精神世界中。#

点阅“唐诗背后的故事”系列。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根源其实就是修炼,许多成语典故都来源于修炼。成语“乘龙快婿”和“龙凤呈祥”就是来源于一个优美的道家修炼圆满故事。
  • 近体诗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中有五言律诗、六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也是一样有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必须严格依照规定的格律去写。
  • 春秋时代,周宣王有个叫萧史的史官,他常在万籁无声的旷野中吹箫,箫音回荡于天地间,像是造物者的召唤,每每引来白鹤和孔雀。
  • 夜读《西游记》,非常羡慕孙悟空拥有一双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因为生活在一个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时代,善恶真伪难辨,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智清醒的头脑,就很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失去辨别真假的能力。而没有辨别真假的智慧,就很容易被邪恶而动听的谎言所迷惑,在大是大非面前难以决定何去何从。
  • 相传春秋时代(约公元前700年),秦穆公有个小女儿,非常喜欢西戎国贡献的一块碧玉。穆公便给女儿起名为“弄玉”。弄玉公主长到十几岁,姿容无双,聪颖绝伦,但性情孤僻,尤其厌恶宫里繁琐的礼仪。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品笛吹笙。穆公见她这么喜欢笙,命名匠把那块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给她。公主自从得了碧玉笙,练习吹笙的时间更长了,技艺也更加精湛了。
  • 弄玉公主长到十几岁,姿容无双,聪颖绝伦,但性情孤僻,尤其厌恶宫里繁琐的礼仪。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品笛吹笙。穆公见她这么喜欢笙,命名匠把那块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给她。公主自从得了碧玉笙,练习吹笙的时间更长了,技艺也更加精湛了。
  • 当地之农人普遍感到中共之陵迫,但不知道该如何办?有胆大者说必须改朝换代。有人认为多党制好,中共专政是国家诸难之原,这是让我感到惊讶之处。
  • 农家小屋,白而落单,想来真如郊外别墅,山有圆丘者,种有小茶树,一路之上,也有竹林如海,过一湖泊,水准似镜,中心略为欣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