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

笙 象征凤凰美丽形象与音响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气: 11524
【字号】    
   标签: tags: ,

笙的音色高贵、华美且丰满,但是现代人对这个古老的乐器似乎有些遗忘了。相传“笙”是女娲依照凤的形象所设计发明,正因为它的音色有如凤鸟一般,所以笙的声音常被称做“凤鸣”。

《释名》中记载:“笙,生也。像物管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以受簧。”因此,“笙”被认为象征万物贯地而生。在一些文献资料上也提到笙苗的长短不一,其实是象征阴阳之气,所以,笙的形制构造对应着天地之气与阴阳五行。据说古人用钟、磬、鼓及笙等乐器演奏时,会有凤凰随之起舞。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由于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芦挖制而成,所以属于“八音”中的匏类乐器。考古学家发现2,400年前诸侯国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

公元前十五世纪,殷代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和”的记载,大笙称为“竽”,小笙称为“和”,可见笙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关于“竽”有这么个故事:战国时期的齐宣王是一位喜爱音乐的君王,他非常喜欢听大规模“竽”的合奏,当时有一位叫南郭处士的人,穷困潦倒,无以为生,于是混在乐队中凑人数。

然而好景不常,宣王死后泯王继位,却喜欢听竽的独奏,要求个别吹奏,本来就不擅长吹竽的南郭处士,无计可施,只好落荒而逃,这件事情在当时被引为笑柄,“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典故,也就是源自于此。

笙的构造可分为笙斗、持笙、笙管等。笙斗又叫笙座,古代是以葫芦做成,唐代以后改用木头,现在则是用铜合金做成,它的作用是稳固和连结笙苗。

持笙又名捧笙,“笙”由于外观很像凤翼,所以也称为“凤笙”,传说它的声响与凤凰相似,所以也叫做“凤鸣”。笙管或称笙苗,是长短不一的竹管。笙苗上开有按指孔,还有出音孔。笙苗的长短依发音的高低而有不同。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笙”在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还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说唱的伴奏,有方斗、圆斗、大、小等各种形制,音位排列也不尽相同。

笙在古代称做“和”,其实“和”这个字不仅是一个别名,也代表着一种和谐、平合与包容的精神,在现代的民族乐团当中,“笙”也就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它能协调各个乐器,将各种不同音色、不同个性的乐器,美妙的调和在一起。

我们在待人处世上如果也能像“笙”这个乐器一样,处处先想到别人,遇到问题找自己的错误,圆融别人,我想这个社会也将会到处充满祥和,您说是吗?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批把条》中提到:“琵琶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说明了琵琶的形制与天地人、阴阳五行以及季节是相对应的。
  •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管弦乐队中应用。
  •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