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将生死置之度外”教育的背后

人气 856

【大纪元2016年12月04日讯】自青岛大学商学院某崔姓教师拒绝学生请假的微信对话截图遭到曝光之后,那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言壮语便成了新的网络流行语。具体来说,这句话是某学生提出请假回家探望身患乳腺癌的姥姥之后,从老师那儿得到的答复。按照那位老师的奇葩逻辑,学生全力以赴的学习有利于姥姥的身体健康,而“全力以赴”的标准则是“将生死置之度外”。

我们且不说,若那位身患绝症的姥姥真有一个为了学习要将她老人家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外孙,是否就能让自己的病情减轻,甚至更快的恢复健康;我们只想问一句,一个学生若真能做到将姥姥的生死置之度外,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就是大学教育致力于培养的好学生吗?而这样的好学生若最终学有所成、学富五车,就可被视为是成功教育的典范吗?

要说读书读的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样的人非但不会被认为是“成功”,相反甚至会被人贴上“书呆子”的标签;而如果读书读的连家人的死活都不顾了,这样的人无论多么成功,也都有可能被人指为“禽兽”。然而这种人尽皆知的道理,如今却显然遭到了整个社会的漠视,包括那些由“学富五车”的老师来任教的大学。就拿青岛大学那位教师来说,作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此人定然是“学富五车”。但问题是,如今作为教育者,这位老师却在向学生灌输一种可怕的逻辑,那就是,即便沦为禽兽,也要以“学富五车”为重。

如此,我们不禁要问,若沦为了禽兽,“学富五车”是否还具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在预备着要“学富五车”之前,求知者是否已经认真的思考过,学“知识”到底有何意义?或许我们可先从概念上加以说明。这里所说的“知识”,其实源自西方,是实证科学的产物。有权威释义称,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从“技能”一词上就能看出,西方人学习知识的目地,最终要体现在将知识应用到社会中,用来为人类如何更有序、有效的生活提供参考和依据。可见,对西方人而言,“学富五车”的意义在于投身社会、服务大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其实是来源于建立在人伦道统之上的儒家经典。对熟读经典的士大夫来说,“求知”意味着“问道”,“尊师”则意味着“重道”。而与此同时,各个领域、不同职位的从业者也都有着自己要遵循的“道”。比如王者要遵循王道,医者有医道,而商人亦有商道可循……,这些都意在强调某种社会角色所承载的公德与使命。

需要指出的是,被无数朝代奉为治国之学的儒家,其学说中还包含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基本的伦理。就这“八德”而言,即在强调“私德”,也就是做人的根本。做不到这“八德”,或是连人都不配当的。而不论身份、地位高低,这“八德”都是最低的标准。由此我们不难想像,中国历朝历代所定义的“满腹经纶”之高人,无不是私德与公德,人伦与天道的承传者与践行者。退一步说,“学富五车”的人即便没有公德心,也断然不会抛开父母、家人的生死不顾。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接受儒学教育的士人阶层,他们在求知问道之前就已深知,自己的入世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过程无不显示出,一个人行走于世的意义在于通过读书来明理,已达到修身的目地。而修身之后所要承担的,首先是对家庭的责任,照顾妻儿老小、教化子孙;在此之后,则要去继续实现安邦治国的理想。这一过程是逐步推演、有序展开,并且意义与价值也随之越来越深远。

从那位老师拒绝学生请假的歪理中,我们显然能看出,古代士人的理想在如今的高校中早已是荡然无存,有的只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便抛开这位奇葩的老师不谈,大学教育中其实也鲜见关乎理性的人文教育以及关乎人性的道德教育。如今的“学富五车”已被界定为“学好数理化”以及“通晓发财、致富之路”。除此之外,就是通过“××主义”、“××思想”课对学生进行“党性高于人性”的政治洗脑。在这种急功近利、极端偏激、甚至抹杀人性的教育中,无论老师或学生,能说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投入学业”,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颜丹】“努力”是孩子最应具备的宝贵品质?
陈思敏:大陆教育乱象多 港富豪捐款哈佛
王国行:“过学死”“跳楼”背后的大陆洗脑教育(一)
程晓容:中国最急迫的问题是什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