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寒食日

作者:廖志峰
font print 人气: 12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在我阅读的古中国作家和经典作品中,有几个神人一般的名字,充满了光环,像庄子,像李白,像苏东坡。那时喜欢朗读,却不太明白个中道理,现在比较清楚了,是作品的想像和高度,以及作品里飞扬的生命气息流动,应该再找时间好好重读。

在我看到苏东坡那传世不朽的“天下第三行书”,“宋书第一”的寒食帖时,我已先读过了康熙年间的木刻版原诗《寒食雨》二首,当年在大学课程里开《苏东坡诗》的是龚鹏程老师。修习苏诗是个全新体验,因为和他温柔多情的词作相较起来,他的诗雄放直白,生气勃勃,这种生气其实也是一种遭谗流放的怒气。如果抱着读李商隐诗的心情来读东坡诗是会觉得失望的,诗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婉转缠绵的情思。苏东坡大学士是以诗来记录他的所读所思所感,以诗的形式来进行一种文化活动的批判,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精彩。或许也是如此,苏诗之后,我不再停留在美丽字词的表面,转而去体会一种宋代文人的心情。当然那时是没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的。

1995年的4月6日,交通部的邮政总局发行了“寒食帖首日封”,我不知怎么,突然心血来潮地跑去买了首日封和大小全张,我没有集邮习惯,这一偶然动念,全因苏东坡寒食帖的魅力。这邮票让我想起当年读苏东坡诗的情景,尤其在阴雨不止的清明节前后,读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止;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让人为知识分子和文人的遭遇,低回不已。

寒食帖的流转收藏充满许多传奇的故事,但更传奇的是寒食帖上的“破灶”二字,能量强大,就像直欲破壁飞去的神龙态势,让整幅法帖也要飞扬了起来,既沉痛又灵动。神来之笔。

日前重返淡江校园,也勾起无数往事,聊写寒食二诗,应景抒怀。

( 文字及图片版权属作者)@#

7_n 8_n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苏东坡在黄州五年,一方勤读佛书,一方面与质朴的农夫、渔民为友,以大自然为家。他的心性更为提高,胸襟益加开辟,对生命有更深刻的体悟,而他的艺术才情也获得升华。
  • 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便是寒食节,所谓“寒食”就是吃冻食,不动烟火。
  •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中国传统习俗节日之一的清明节。“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在清明节时不能用火,人们只能吃备好的熟食或冷食。
  • 雷公鼓槌挥 彤云低处飞 万物静待雨 敬肃凛天威
  • 〈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书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69年),系两首五言十二名诗,共17行,129字。品其诗,苍劲沈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寒食帖〉的真迹今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 寒食清明节与端午节是中国两大纪念性节日,神州大地上,北有介子推,南有屈原。绵山因介子推而万世清秀,汨罗江因屈原而蜚声至今。中华人物的伟大情操,与壮丽山河交相辉映,共同缔造了中华灿烂的文明。
  • 石压蛤蟆东坡体 米芾戏赞苏轼文 贬谪黄州寒食帖 行书第三翰墨珍
  • 火焚绵山介之推 文公晋君定节规 清明节前寒食日 禁火空斋后人随
  • 故宫“神品至宝展”6件限展书画8月5日将在东博展,其中苏轼“寒食帖”历经1923年关东大震灾、1937年京都展出,备受瞩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