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土上的高僧足迹(9)大唐

【文史】玄奘西游(3) 东归大唐

皇甫容

敦煌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16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大唐太宗皇帝亲撰《三藏圣教序》后,召见玄奘法师于庆福殿,由百官陪同,太宗命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群臣宣读《三藏圣教序》。贞观二十年六月,太宗皇帝制《述圣记》以及《菩萨藏经后序》。

此后,皇太子李治宣令,请法师为慈恩寺上座,造翻经院,循礼仪亲至弘福寺恭迎玄奘。太宗皇帝与太子、后宫嫔妃等于安福门安置香炉,送法师至寺门,太宗敕命赵公英、中书令褚引路,于殿内演奏九部乐破阵舞。(《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太宗亲赐《大唐三藏圣教序》予玄奘,太宗的扶持成就了玄奘翻译佛经的千秋伟业。

怀仁集王羲之字《圣教序》(公有领域)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在玉华宫召见玄奘。太宗问他:“朕寡昧,不能不依靠众贤哲。想请法师脱下僧服,穿上官服,与朕共商国是,探讨治理天下的办法,不知法师意下如何?”

玄奘回答说:“您说您一个人无法完成治国重任,必须依靠众贤哲,共同治理天下,这是陛下的谦让之词呀。如今天地休平,中外宁晏,都是因为陛下不荒不矜不丽不侈、兢兢业业、居安思危所致。陛下能勘定祸乱,安定天下,保社稷康泰、民安乐居。陛下自有聪睿文德,而不是依靠他人,这是其一也。陛下崇儒尚德,返还敦厚民风犹如上古,轻繇薄赋,轻用典刑,念九州四海之民,常怀新生,圣德远播天下安宁,这是圣心所化,也没有依靠他人,这是其二也。

“东至日域西到昆丘,南至炎州北到玄塞,夷狄各地风俗迥然不同,却皆仰大唐之仁,长途跋涉前来朝贡,这是陛下的天威,没有依靠他人,这是其三也。塞外戎狄之患由来已久,三王五帝都未能制止,以致渭水一带成为戎狄的披发之地,酆鄗成为金戈铁马鸣镝的战场。汉武帝时,穷尽卫青、霍去病之力,方能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只是收获枝叶,而为动摇夷狄根本。而陛下天威威震西域边塞,使他们悉心向唐。陛下此行仁道,也没有依靠他人,这是其四也。

宋代《玄奘负笈图》,现藏东京博物馆。(公有领域)

“高丽小蕃失礼于上国,隋炀帝率领天下兵马三次亲征,都无功而返。陛下只率数万骑,就攻破坚城,俘虏三十多万人,凯旋而归。因为用兵驭将之道不同,所以隋亡,而大唐昌兴。陛下没有依靠他人,这是其五也。而玄奘庸陋怎能干预社稷之事?还是留在佛门宣扬佛法吧。惟此诚愿,望陛下怜慈不夺我志。”(《佛祖历代通载》卷十)

太宗说:“法师刚才所陈,都是依靠上天垂佑,以及宗庙冥冥庇护之力。朕独自一人岂能达到。法师既然想弘扬妙道,朕也不违背高志。”中书令褚遂良说道:“正如法师所言,今日四海廓清、九域安宁,均是陛下圣德所致。”

太宗笑着说:“不是如此。珍贵的裘皮大衣岂是一片狐腋所能裁成?建造高楼必是依靠众材才能造就。哪有一国之君独自就能济治天下黎庶?”(《佛祖历代通载》卷十)

玄奘法师精通梵文,他阅读梵文典籍,如看亲撰文稿,能够直接口译成汉语,也不会失去原文风韵。他奉命翻译佛经,译著不加文饰;若遇到汉语没有对应的译名,音译梵文又难以表达原义时,则必经过一番推敲,再根据经典确定译名;玄奘总是仔细地推敲思索,唯恐译文有违原著之义。(《大唐西域记》卷十)

清乾隆间钞校本《大唐西域记》(公有领域)

《大唐西域记》讲到,玄奘法师翻译佛经,并不像童寿(即鸠摩罗什,龟兹僧人)在逍遥园翻译佛经一样,由僧肇、道融、僧睿等人修改删削。翻译佛经深奥意旨,必须使之简易明了,又并不违背原文含义,这样才是最佳的翻译。文饰过度则难免有艳丽浮华之嫌;质朴过分又有浅陋粗野之憾。正确率直而不文饰,清晰明了而不粗野,这样就无重大过失,方可称为翻译。现在正值删繁就简、返璞归真之世,怎么能为了使经文绮丽华美,而擅自增删佛经原旨呢?

太宗听说玄奘经过一百多个国家,就敕命他尽述山川风俗,撰写大唐西域记以留给后世,玄奘奉诏而行。所以玄奘翻译佛经讲法之余,还口述西域诸国见闻,由其弟子辩机执笔完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全面记载他游学所见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

《大唐西域记》记述了西域各国的奇闻异事,使得千年历史犹如亲眼目睹,万里山河仿佛亲自游览。玄奘随着游记所到之处,约略记下西域诸国的概况,亲眼目睹异国偏邦向大唐称臣,接受大唐教化,以及诸国仰慕大唐的盛情,他们传诵大唐武德之功,成为美谈;嘉赞大唐文德之盛,公认为是天下第一。

《大唐西域记》(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在玄奘亲自访问的一百一十个国家中,包括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这些国家无不深受大唐的恩惠和德泽,戎夷的君长每看到自东飞来的鸟,他们都会秉恭敛身,恭敬地对待。他们或顿首恳求内附,或请求大唐派人帮助他们治理国家,他们改用中国礼乐,恳求成为大唐的臣民,因此翻山越岭,远道而来朝贡大唐。

玄奘西游数万里,所经历的国家包括今日中国的西北部、中亚地区、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以及伊朗、小亚细亚等国。这是远古以来从未听说过,前代典籍也从未记载过的事。

单从大唐至天竺之间的数万里(也有说是五万里)交通,但这不是依赖张骞凿穿西域之功就可以使印度的灵鹫山迁到中原的大唐,使印度的鹿野圣苑变成唐皇的外园。这是因大唐淳厚的王风吹拂四方,更因太宗至高无上的美德传遍天下,得益于圣皇威灵佑庇,福德天下,方才成就玄奘西游的青史美名。

正如《大唐西域记》所言,自古以来,历数三皇德教之圣业,纵观五帝文字之记载,庖羲于东方创造文明,轩辕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他们划分疆土,教化百姓。继而唐尧接受天命,其德光耀四海;虞舜收纳贡图,德泽遍布九州。但这些先贤圣王的教诲只见于史书,现实中何时看到过天下承平,无为而治的景象?大唐仰据天道建立王统,顺时运,掌握天下纲纪。

根据玄奘列述的西域各地风情,虽然没有详加考证方位,但足以看到大唐圣德声威远及天下,甚至超过三皇五帝。天下万物沐浴大唐恩泽,凡是能言之类无不称赞圣王的千秋功德。@*#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朝玄奘高僧1,300多年前历经跋涉前往印度优美的那烂陀寺寻找“真经”时,当年万人争颂佛经的景象令人振奋。作为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却因800年前一场战火毁于一旦。今年8月,印度国会批准了重建那烂陀大学的计划。
  • 大师幼具夙慧,聪慧不群,“非雅正之书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他八岁时,父亲陈惠坐于几侧口授《孝经》;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大师突然整襟而起,恭敬地侍立于席侧。
  • 他从天竺远道而来,以超群见识、佛门妙术缘结后赵王土。他在宫廷、民间广行神迹;也在兵争天下之时,“悯念苍生”,阻止杀戮,因此成为敦煌壁画的主角之一。这位世寿117岁的天竺高僧,就是佛图澄。
  •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吴,与曹操、刘备呈三国鼎立之势。因吴国位于三国之东,故而亦称“东吴”。
  • 今天的甘肃鸠摩罗什寺中,保存着世上唯一的一颗舌头舍利。这一奇异罕见的舍利,穿越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光阴,向人们展示着它的主人住世时的传奇事迹。他有着显赫的王室贵族身份,而命运却将他引向更为尊贵的生活——出家修行。他“神情朗彻,傲岸出群”。因与中土的深厚缘分,在纷乱的时局中,他久居长安广译经卷,助佛法洪传,福泽世人。这位传奇的僧人就是鸠摩罗什。
  • 南宋与金议和前后,日本大臣平清盛逐渐掌握权力,成为朝廷重臣。此时日本市场商品日益增多,产品也精益求精,商业更趋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货币的发行,但是当时日本铸造的铜币质量低劣,因此急需进口货币。宋朝的钱币成为日本最急需的商品。
  • 杨五郎延德是杨家将士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行军布阵的能力在众兄弟中最为突出,所以出战时父亲杨业都让他担任副帅职位。传说他于金沙滩战后于五台山出家当和尚,但仍组织武僧团护卫百姓抗击辽军,朝廷因此封他为大德禅师,然而他出家上山到领兵抗辽的过程却流传着这样一段曲折连绵的故事.......
  • 陈洪书的故事,不仅说明了瘟疫真的是由瘟神在控制的,还说明了人的命运也是有神安排的。
  • 《太上感应篇》开篇说:“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说祸福没有一定的门道,都是人心感召而来的;善恶的报应,就好像影子随着形体移动一样,永远都无法分开。
  • 修容母女等跟老太太来到一座道院,老太太指着一座神像说:“这个神慈悲,好行善事,你们可以藏到他的左耳里。”说着老太太就让他们闭眼,背着他们走入神像耳孔中,神像外面看着不大,耳洞也只有指头大小,可当他们进入神像耳孔中,却觉得神像耳洞大得好像一间房似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