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wakened

埃及王子:千年一次的苏醒(1)

作者:柯琳·霍克(Colleen Houck)
  人气: 1279
【字号】    
   标签: tags: , , ,

*第一章 缪思之屋

“十五块半。”司机用浓重的口音说。

“你收信用卡吗?”我客气地问。

“不行,不能用信用卡,机器坏了。”

我朝照后镜里那对皱眉瞪我的眼睛淡淡一笑,掏出自己的皮包。我虽然搭过无数次的纽约计程车了,却从没习惯计程车司机的态度;每次都会把我惹毛。不过我若不搭小黄,就得坐家里司机开的车了,他一定会到处跟着我,把我的一举一动向爸妈报告,所以总体考量后,我宁可独来独往。

我给了司机二十块钱,然后打开车门,司机几乎立刻开车闪人,害我只能勉强站稳,一边还在他留下的灰色废气里咳着。

“烂人。”

我一边嘀咕,一边抚平我的剪边裤,然后弯腰调整意大利皮制凉鞋上的系带。

“需要帮忙吗,小姐?”在附近的一名年轻男子问。

我站起身从头到尾打量他一下,那条百货公司专柜买的牛仔裤、“I♥NEW YORK”T恤,以及邻家邋遢男孩的模样,立即告诉我,此人不是纽约客。

任何有尊严的纽约人,至少我认识的纽约客里,绝不会有人肯穿这种“NYC”T恤。他长得不算难看,但一想到他可能在纽约待不久,而且我爸妈显然不会认同他,便觉得与他多说半句都是在浪费时间。他不是我的菜。

我虽然不是很清楚哪种类型才是我的菜,但我想,等看到时自然就会知道了。

“不用了,谢谢。”我笑着说:“我很好。”

我迈开大步,朝“大都会博物馆”的台阶走去。我们学校的女生一定会觉得我很白痴,无故放走一名可爱的潜在男友——至少玩一玩也不错。

其实不轻许无心信守的诺言,比较轻松,尤其是这名男子没有一项符合完美男神的条件。

我的条件清单尚不完整,不过自从我长大开始对男生感兴趣后,就一直往上添条件,说到底,还是因为我对自己的选择十分谨慎。

我虽然挑剔,只穿名牌,每个月的零用钱比大部分同侪一整年所挣的还多,但我绝不是眼高于顶的势利鬼。爸妈对我期望甚高,而金钱是用来满足这些期望的工具。他们总是教我,一个人的形象,虽未必百分之百精确,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类型。我虽努力寻找例外,但在我的同学及朋友身上,却屡试不爽。

我父亲是位成功的国际金融律师,他老说:“银行家会先相信你的西装,然后才相信你。”这就是他的“人要金装”论调。

他和我妈妈——老妈醒的时候,泰半时间都待在摩天大楼里(纽约最大媒体公司之一的办公室中),对特助发号各种指令——他们把“形象即一切”的概念烙在我身上。

只要我符合他们的期望,他们大部分时候都不会管我。其中包括参加各种典礼(装出三千宠爱集一身的娇娇女模样)、在女子私校拿全A成绩、当然还有不许与门不当户不对的男生交往(所以我干脆不约会,以达到爸妈的期望)。相对地,爸妈也给我丰厚的零用钱,和自行探索纽约的自由。

我很珍惜这份自由,尤其今天是春假的第一天。

大都会博物馆是我最爱去的地方之一,它不仅获得爸妈的认可——这是一大分——更是个观察他人的绝佳地点。

我不确定自己将来想做什么,但我得在这个星期内想清楚,因为有好几所爸、妈认同的大学已经接受我了。母亲和父亲——他们痛恨我称他们“老妈”和“老爸” ——希望我主修让他们脸上添光的科系,如医学、商业或政治,但这些我都不怎么感兴趣。

我真正喜爱的是研究人。古代的人,例如我在大都会博物馆里学到的人物、或甚至是纽约市里四处走动的人们。事实上,我有一本笔记本,里面记满了我所见过最有意思的人。

如何能将这项诡异的嗜好转变成职业,我实在毫无概念。爸妈从不赞成我当咨商心理师,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立志克服任何可能面临的障碍,应该就能控管自己的心理健康。他们并不鼓励我跟那些比他们身份低下的人来往,然而,我觉得成为咨商心理师,是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每当我思及未来,便会想到爸妈。他们的安排,不断在我的意识上敲击,只要稍有违背他们的念头,我便满心罪恶,遑论让叛逆的小种籽萌生了。

而其中一颗种籽,就是我所申请的大学。就技术层面而言,那不算叛变,因为他们知情。爸妈准许我申请自己有兴趣的学校,只要我同时申请他们赞同的学校。当然了,当我获得所有学校的许可时,他们高兴极了,可是两人显然只打算把我推往特定方向。

高三的春假好不容易到了,这是大部分青少年最爱的时段,但我却怕得要命。

如果不必现在决定一切就好了,爸妈给我的时限是这个周末,我得选定学校与主修科目,他们不许我心意未决就开始读大学。

我在柜台前停下来,亮出我的终生会员卡,然后很快穿过拉起绳缆的入口。

“哈啰,杨小姐。”老守卫笑着打招呼:“要待一整天哪?”

我摇摇头:“只待半天,伯尼。午餐要跟一群女生吃饭。”

“要我帮你留意她们吗?”他问。

“不用了,今天就我一个人。”

“好。”他说。

他将我背后的绳缆系妥,然后回头帮忙排队的观光客。

有一对每年捐款给大都会博物馆的父母,确实令人颜面有光。由于我是家中独女,因此他们的捐赠、智慧与经验所带来的“好康”,幸运地由我全包了。爸妈也很疼我(如果嘴唇紧抿的骄傲与认可算是一种疼爱的话),然而我经常感到孤单,有时则觉得受到困囿。

每当我觉得需要一位能陪我烤饼干的典型妈妈时,就要求去看奶奶。奶奶住在爱荷华州的小农场里,爸妈每两个月会准时去探望奶奶一次。他们每年都去看她,却住到邻近城市的旅馆,在房间里工作,我则留在农场上陪奶奶过夜。

说到老奶奶,有位外表引人注意的老太太就坐在我前面的长椅上,注视我最爱的作品之一——亨利·罗宾森的《她从不倾诉爱》(She Never Told Her Love)。

照片极具争议性。评论家认为,摄影师拍摄垂死的女子,手法太过下流粗暴。我倒觉得照片出奇的浪漫。

据说摄影师试图表现莎士比亚《第十二夜》里的一个场景。作品的说明文字我都已经会背了:

她从不倾诉爱,

隐藏的爱如蓓蕾里的虫,

侵蚀她绯红的脸颊

─—《第十二夜》第二幕第四场110-12

受尽折磨。我想照片里的女子,应该是为情而亡吧!心碎而死,一定就像受尽折磨。我想像那种锥心之痛,就像蟒蛇般将人越缠越紧,压碎你的肉体,直至只剩一副干枯的躯壳。

那幅照片令我动容。但坐在那里凝视照片的妇人,更令我着迷。

她双颊松垂,身体颓重,乱七八糟的发髻垂落几茎灰发。妇人紧抓着一根显然经常使用的破旧枴杖,身穿蝴蝶领的花布洋装(大概是一九七○年代的款式)。一对张开来,与肩同宽的脚上,穿着魔鬼毡厚底球鞋。

妇人身体前倾,双手扶住杖子,下巴抵在手上,端详着照片。◇(未完,待续)

——节录自《埃及王子:千年一次的苏醒》/大块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柯琳·霍克(Colleen Houck)

《纽约时报》畅销作家柯琳的首部系列作品《白虎之咒》,第一集《预言中的少女》获得文学赞誉与极佳的电子书销售成绩;第二集《寻找风的圣物》更获得家长评选金牌奖(Parents’ Choice Awards)。小说改编电影由印度导演夏克哈·卡帕(Shekhar Kapur)执导,全球书迷热切期待中。

新系列《埃及王子》保有柯琳喜爱的浪漫、冒险、爱情、史诗等元素;还将读者们耳熟能详的埃及古迹、埃及神祇写入小说情节中。

责任编辑:李昀

点阅【埃及王子:千年一次的苏醒】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 我每天带上枪,出门去巡视这黯淡的城市。这工作我做得太久,整个人已经和这工作融为一体,就像在冰天雪地里提着水桶的手一样。
  • 因而三十五年来,我同自己、同周围的世界相处和谐,因为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品烈酒似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
  • 四十年过后,在驶往圣布里厄的列车走道上,有一名男子正以一种无动于衷的眼神凝视着春日午后淡淡阳光下掠过的景色。这段从巴黎到英伦海峡窄小且平坦的土地上布满了丑陋的村落和屋舍。这片土地上的牧园及耕地几世纪以来已被开垦殆尽──连最后的咫尺畦地都未漏过,现在正从他的眼前一一涌现
  • 参加相亲派对简直就像在宣告自己嫁不出去。之前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向来避不参加,但占卜上写着“努力脱胎换骨”,而且我也对玻璃工艺颇有兴趣,最重要的是,“不能继续过目前这种生活”的不安推了我一把。
  • 时值一月下旬,我顺着轮船踏板慢慢走上岸,那时新英格兰才刚披上一层薄薄的新雪。新菲多汉姆市在渐沉的暮色下闪闪发光,街灯照亮沿岸一整排结冰的建筑,砖墙仿佛钻石般在黑暗中熠熠生辉,煤气路灯的光点在大西洋的墨黑海面上摇曳弹跳。
  • 我在和爱德华见面之前,就听说了他在太太临终前所作的承诺。
  • 毕竟超过了半个世纪,当然不一样啊!道路和运河都整备得很完善,街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直可说是焕然一新。这里的很多房子曾经付之一炬,很多居民也葬身火窟,经过之后的重建,才有目前的Y町。
  • 后来我发现,处理掉那些东西以前,再花点时间感受一下它们,心情能得到抚慰。每件物品都有它的历史,回味那些消逝的时光,总是乐趣无穷。年轻的时候我总是太忙,没能坐下来好好思索某件物品在我人生中的意义,没能想想它来自何方,或何时又如何来到我手上。
  • 狩猎术语中有个颇具启发性的词汇,可以形容这类印痕——嗅迹(foil)。生物的嗅迹就是足迹。但我们很容易便忘却自己本是足迹创造者,只因如今我们多数的旅程都行在柏油路或混凝土上,而这些都是不易压印留痕的物质。
  • 她的羊角辫在肩膀上像两条泥鳅,活奔乱跳。喜饶多吉说,根秋青措诞生在戈麦高地,两岁时到德格县城来治病,住在喜饶多吉家,病愈之后,她拒绝再回戈麦高地,于是,喜饶多吉一家就收养了她。现在,她的身上已经找不到任何有关草原的痕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