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醇: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

作者:郑重

中国画(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73
【字号】    
   标签: tags: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今译】
今天郡斋里显得寒冷清凄,
忽想起有隐者在全椒山里。
也许他此刻还在山中砍柴,
归来之后好煮饭做菜充饥。
我想带着一瓢酒登门拜访,
风雨夜让他得到一些慰藉。
空旷的山谷到处落叶飘飞,
什么地方能找到他的行迹?

【注解】
全椒:地名,今安徽省全椒县。山: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的神山。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至兴元元年(784),韦应物为滁州刺史。这首诗就是他写寄赠全椒山中道士的。
郡斋:官署中休息的斋舍。束荆薪:捆柴。
煮白石:语出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条:“……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号曰白石先生。”这里借用来形容道士的清苦生活。

【赏析】
此诗是风雨之夕,写来慰藉全椒山中道士的。作者对山中道士,怀有深厚友情。他由郡斋寒凉,想到山中隐士,接着想到道士山中生活的清苦,进而想携酒往访,以慰其寂寥,但又怕不能相遇,于是凝望远山,无限惆怅。

全诗写的都是作者所思所想,但把这些想像都化作了鲜明的形象。如山中生活的清苦,用“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句,引用典故,极有特色。欲访,又担心不能相遇,用“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这个想像中的画面,尤富韵致,激发人的联想,使人品味不尽,堪称佳句。作者对山中隐者的这种深情厚意,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它反映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志愿。

全诗只是淡淡写来,但内中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情。据说苏轼很喜爱这首诗。施补华《岘佣说诗》记载:“〈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苏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韦应物)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此便是自然(韦应物)和雕饰(苏东坡)的区别。

【诸家评汇】
唐仲言:此言道士炼药山中,我欲载酒以访之,惟恐莫能寻其形迹,盖状其所居之幽僻也。(《唐诗解》).

刘须溪:其诗自多,此景意及得意如此,亦少。(《唐诗品汇》引)

(宋)洪迈: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言思索可到。东坡依韵作诗(苏东坡依他的韵和诗),远不及。(《容斋随笔》)

王世贞:韦左司《今朝郡斋冷》是唐选佳境。(《艺苑卮言》)

王湘绮:绝妙极矣!不必有深意,然不能数见,以其通首空灵,不可多得也。(《手批唐诗选》)

钟惺:此等诗,妙在工拙之外。(《唐诗归》)

(唐)张为:列韦应物为上入室一人,举例“欲持一瓢酒,远寄风雨夕。”(《诗人主客图》)

(宋)俞文豹:愚谓陶、韦、杜三诗结尾(注:陶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韦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杜诗:“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自是诗人造玄入妙处。如机动籁鸣,非思索可到,又岂模仿所能及。……观应物《全椒》诗,初无一字援引,而超清高远,与坡公所和者不同矣。(《吹剑录》)

(宋)许顗:韦苏州诗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许彦周诗话》)

沈归愚:(“落叶满空山”二句)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唐诗别裁》)

(清)陆次云:仙人犹易见,隐士更难寻。雪上飞鸿,杳然莫测。(《唐诗读本》引)@*#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