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的研习中,我发现古汉语词组不仅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还与单字的读音有关。比如“举措”一词,由于《汉语词典》对“措”这个单字词义标注的遗漏,使得现代人对“举措”一词的理解上有缺失。(《汉语词典》对“举措”的主要释义是“举动、行为”)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说文》:“措,置也。”也就是“措”这个字的主要字义是“放置”或“搁置”,比如《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其中的“措”是指“放置”;《史记·周本纪》:“成康之日,政简刑措。”其中的“措”是指“搁置”,“刑措”意即“刑法搁置不用。”这个字义目前没有争议。
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康熙字典》对“措”其中一个字义的标注:“《汉书》亦作厝。通作错。”也就是说“措”这个字由于跟“错”读音相同,所以可当“错”的通假字,表示“错误、过失”。那么“举措”的词义就变成了“行为举止有过失”或“举出其错误之处”。
例如:《汉书·宣帝纪》:“盖闻上古之治,君臣同心,举措曲直,各得其所。”其中的“举措曲直,各得其所。”大意是“指出施政错误的地方,分辨是非曲直;让事物或人都得以适当地安置。”古代的好皇帝都很重视官员的劝谏,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举措(找出错误)”一词,更符合原文的内涵。
又如:《荀子·天论》:“政令不明,举措不时。”其中“不时”是“时常、经常”的意思。这两句的大意是“(君王)政令不贤明,(朝廷官员)行为会时常犯错误。”这是一个因果的句式,“举措(举止错误)”的词义一目了然。但是,《汉语词典》却将这个句子中的“举措”释义成了“措置,措施”。如果真是“措”通作“错”,那“措置”应该理解成“错误的处置”,“措施”应该理解成“错误的实施”吧。
“时气”一词《汉语词典》的注释是:(1)气候、天气;(2)时疫;(3)气运(古代的典籍中没有这种用法,词典中所举的例子也有可能是现代的作家误用词汇,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时要把这个释义排除)。据笔者考证,“时气”与“时疫”就是古人说的“瘟疫”。例如,《汉书·鲍宣传》:“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宋·欧阳脩《与王发运书》:“寻而入夏,京师旱疫(干旱加瘟疫),家人类(家人大多都)染时气。” 宋·苏轼《圣散子叙》:“若时疫流行,平旦于大釜中煮之,不问老少良贱,各服一大盏,即时气不入其门。”不知为什么《汉语词典》不直接注明。
笔者还注意到中国古代的大医学家对“时气(瘟疫)”有独特的见解,例如,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记载:“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孙思邈认为,冬天发热,夏天着凉,刚好遇到瘟疫流行,就容易被传染。
在古代的医书上经常看到“天行时气”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天降瘟疫”,换一句话说,古代的医学家认为,瘟疫是上天安排的。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降真香》还记载一种避开瘟疫的熏香材料:“(降真香)烧之,辟天行时气,客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李时珍认为烧降真香[1]可以避开瘟疫;而上述苏轼所描述的“圣散子”药方也是说“即时气不入其门(让瘟疫不入自己的家门)”,这说明“天降瘟疫(天行时气)”,古人没有想要去消灭它或战胜它,只是提供了避开它的方法;历史上出现的瘟疫从来没有被人类战胜过。
结语:通过我们对“举措”及“时气”的词义分析,笔者认为,在阅读古诗文遇到不认识的单字或词组时,字典里的释义只能当参考,实际领会词组的意思还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并且兼顾单字的读音,注意是否有读音相同的通假字,以免出现理解错误。如本文所举的例子“措”、“厝”都可以当“错”的通假字。
附注:
[1]降真香是唐代文人及道家的真人很喜欢的一种香料,唐.·白居易《赠朱道士》:“醮坛北向宵占斗,寝室东开早纳阳。尽日窗间更无事,唯烧一炷降真香。”其中“醮坛”即道家的祭坛。唐·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六:“案头行气诀,炉里降真香。”宋朝时期著名的道士、金丹派创始人、诗人白玉蟾甚至将他的丹房命名为“降真室”,有同名诗传世。
笔者认为,现在整个世界的大环境正处于阴阳反背、阴盛阳衰的天象之下;植物也不例外,即使是山南边日照很充足的阳木,其中的阴气也很重;不管是降真香还是其它香料,如果不严格地进行去阴气处理,都达不到“辟天行时气”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会起反作用。@*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