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钥】

【人生之钥】昭雪“杀人灭尸”案 救六命连获六子

天道不爽、果报昭然
昭雪“杀人灭尸”案,救六命获果报的善事就发生在清朝徽州府。示意图。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3178
【字号】    
   标签: tags: ,

平反冤案救下六条人命,结果本来膝下无子的他,事件之后连获六子,真有这样的果报吗?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就有这样一人,曾任安徽按察使的李奕畴(字书年),他慎治狱案,留名《清史稿》。看他怎样审理霍邱县民“杀人灭尸”案呢?

清朝时,安徽霍邱县有一县民叫范二之,家境很贫穷,其父亲为他村人当雇工。范二之由于家境贫穷讨不起老婆,便入赘到某村魏老太家。魏老太太只有一个女儿,也是贫户,靠卖馄饨为生。话说范二之入赘魏家的次年正月十四日突然不见了,那时离他入赘魏家快满一年。

魏老太叫义子韩三和邻居到处寻找,一直都无法找到他的踪影。范二之的父亲怀疑自己的儿子被害,于是屡次到魏家寻闹,还谩骂魏老太的义子韩三,彼此争吵间被韩三推倒在地,于是跑到县城控告魏家人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平静的村落失踪了一个人,引起一件悬案。 (Pixabay)

县令王某提人审讯了几次,毫无头绪。当时,官署内雇用一个新奶妈到任,她恰与魏老太是同村人。

王县令问她:“你知道霍邱县魏老太家女婿的事吗?”

奶妈说:“民妇知道,民妇恰好和她是同村人,近日从他家邻居那儿听说,好像是因为奸情引发了命案。”

王县令苦于案情胶着,此时奶妈的闲谈话牢牢烙入他脑中,成了他的先入为主的成见,认定范魏氏与韩三有奸情,韩三起意伙同其母女将范二之杀死灭口。(注:《清史稿》中记载犯案者有五人。)

县令命牙吏严刑拷打、反复盘问三人“人死了,尸体在何处?”

魏家母女连同义子三人受不了酷刑折磨,最后说是当时把尸体肢解了,放进锅里煮烂,将骨头锉碎,泼进了土坑里,毁尸灭迹了。三人都说出了一样的话,于是案情就定了下来,人押送到安徽府衙,审理结果和县府审讯一致。

明镜高悬安徽按察使

当时安徽按察使是李奕畴(李书年,1754年—1844年)治理刑狱案件以明慎慈惠见称。他提审此案犯人时,发现三个犯人的回答都是顺口而出,好像是早就背熟了口供似的。他经过多次审问,三人也没有改口,这让他心中很是疑惑:这明明是杀人死罪,为何串通好答案寻死?因此他迟迟未结案。

知县一方等不到案子结案,因为结案压力,一直请问案子的进展,请上方快结案,否则愿请发知府重审。

李按察使并不同意,他认为人命重如天,疑点没厘清不能轻言结案,就另行委任高太守审理。

李按察使对高太守说:“霍邱县有一悬疑命案,愿委托太守明审。”

高太守说:“下官愿闻其详!”

于是李按察使把案情告诉他,叮嘱他说:“此案中,还有疑点未厘清,疑犯承认了煮肉、锉骨之事,但是人的肺肝肠肚等内脏到哪去了?汝可以从此处追究,或许能露出端倪。”

高太守接手分别审讯三个犯人:“人是你们杀的话,那么死者的肺肝肠肚等内脏的下落到底在何处?”

三人都惊愕得目瞪口呆,没想到有这一问。三人的答话,前言不对后语,更露出漏洞。于是按察使提了当时办差的县衙役严行考讯

衙役说:“小的最初奉县票查找范二之的时候,查知范某有两家亲戚,一是姑母,一是表伯母,就前往查缉。小的先找到范的姑母家,他姑母说:‘在正月十五日,民妇的侄儿在这里吃过元宵,然后离开了。’然后小的又去了他表伯母家,那家人说:‘他正月十八日在民妇家住了一夜。’当时小人怀疑范二之没有死,打算回县衙禀报这些细节。”

按察使问:“后来呢?报告了吗?”

衙役回答说:“可是当小的回到县衙时,犯人已经认罪了。小的私下报告主管,反而遭到斥骂.说小的不应该把案情搞乱而向上报告,因此,小的就不敢再多话了。”

按察使听完后,感慨地说:“范二之果当没死,案中有冤情,断不可草率结案啊!”

他下令属下责令范二之的父亲,再去寻人。这个案子就悬着,等待进一步证据、证人的发现。

半年后,案子有了转机。 (Pixabay)。

半年后某一天。

按察使大堂前来了一个人,风尘仆仆,跪地啼哭喊叫:“草民是范二之,前来投案。”

来人正是范二之。李按察使立刻升堂亲自审讯他。范自陈说:“草民因为欠了一身赌债,被人追债,只好在一月十四日离家,潜逃外省。昨天遇到一个邻居,他告诉草民家中遭遇危难,草民的妻子、岳母都被抓捕入狱了。草民才急急赶过来投案说明真相。”

于是,李按察使把他置于个室,同时命人提三个“犯人”,再次个别诘问谋杀被害人情状。结果和之前一样。他明示三人明日是行刑之日,三人仍然点头认罪。

这时,李按察使就命人将范二之带到三个主犯面前来。他们突然见到范二之现身,都错愕不已。

范的妻子上前一把扯住丈夫哭嚎,激动地说:“你到底是人还是鬼?这些日子你都跑去哪儿啦?连累我们在这儿受罪啊!”

魏老太怒道:“我原以为一家子性命都将被你断送,你今天又跑回来干什么?”魏氏母女俩半年的压抑、惊恐尽付哭声中,一旁的韩三则仰面哈哈大笑。

悲乎?喜乎?端坐大堂上的李按察使一时无语。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始质问三个“犯人”:“你们既然蒙受冤枉,之前的审问中,你们为何都不说真话翻供?”

韩三表示:“小人经过县衙门、府衙门十多次审讯,受够了刑,非常害怕痛苦。我们的答话是县差教说的。他且说倘若我们翻供,就得重来过,再审,得遭受更多回的苦。小人早已经胆颤心寒,只希望早日结案,一死了之,何敢冀望伸冤呢?”

李按察使抚卷感叹……这时,办案的知县和知府两人闻讯赶来,踉跄进了门,伏在地上哽泣地说:“只有大人您能救下官!”李按察使好言相劝说:“汝等平时常笑我办案多疑、不善决断,今天这个案子不正是我多疑,才得以一雪冤情的吗?若依照你们的审讯结案,魏老太母女和韩三都得判处极刑;范父诬告他人,府、县官员失职,都应该抵命,合计起来,这一算就有六颗人头将落地。”……

昭雪冤案  阴德果报

此件冤案得到昭雪,城中百姓万口称颂,说按察使做了一件大阴德的事,让人拨云雾见青天,必有厚报。这一年,李奕畴按察使已经年过五十,一直无子,就在来年他意外得了一子,取名“铭皖”,就是铭记这一件事的。铭皖在道光庚子年中进士,李奕畴是乾隆庚子年进士,父子相隔一甲子都是庚子进士,同列道光皇帝的恩荣宴,一时传为佳话。李铭皖后来任刑部广西司主事、苏州府知府,也是《苏州府志》的修撰者之一。

李按察使后来总共连生六子,和此件冤案水落石出救回的六人刚好同数,果报昭然,应验天道不爽,真是奇妙呀!道光十九年,李奕畴获得恩宠加赠太子少保官衔,享寿九十一岁去世。天报善人,善有善报,此理亘古常在呀!@*#

资料来源:
梁恭辰《北东园笔录》《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六》

─点阅【人生之钥】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距离嘉兴三塔湾二十里,有一座塔孤零零地立在官塘旁边。塔上下共七层,高约十余丈,中层刻有“鹤秀”两个大字。塔面临大河,背后全是农田,旁边并无寺庙。路过的人以为是当地人为镇压风水方面建造的塔,但却不知道塔名是什么意思。后来问秀水县的人,才知道塔并非为风水修建,而是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 浙江海宁地区有一姓查的人,在科举考试上一直很不如意,考到了四十多岁时还没有考上,家中十分贫苦。有一天,他来到了关圣祠祈祷,随后求得一签,签诗中有“南贩珍珠北贩盐”一句,于是打算放弃科举考试,进入都市去经商。经商无着,因缘际会,因为帮助了他人,助成了他的事业。
  • 王皇后与永历帝感情非常好,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们患难与共,相互扶持,将风雨飘摇的南明苦苦撑了十六年。示意图。(公有领域)
    一个书生遭丧父之痛时,未婚妻被改嫁,赴考之日正是他失婚之时。后来他幸逢贵人,竟然帮他找回了未婚妻,挽救了婚姻。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
  • 何医生给两人病情相似的人开了同样的药,结果却大不同。他茫然若失地说:“今天才知死生在命,不在药的功效,也不在医生的技术啊。”从此闭门谢客,许多年不再谈医术了。
  • 粤语中有这样一句方言:“财来自有方,唔使咁彷徨。吃几多,着几多都系整定噶。”意思是说:一个人发起财来自有它的方法,无须你煞费苦心地去筹谋。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都是注定的。本文的故事就能反映出这一点道理来。
  • 成公为人耿直,性好善良,老了就在水边建了一座茅庐,以捕鱼为生。有一天,天快黑的时候,有个穿着湿衣服的人,哭泣着走来,成公以为他是个掉落水中而爬上来的人,于是就叫他进来,准备办了酒饭,要招待他吃一顿,暖暖身子。后来这两“人”发生了一段“超人”而感人的故事。
  • 父亲欠下巨债忧闷丧命导致家庭变故,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孩子和母亲被骗入“瘦马家”,等待她的是养肥后被出售的命运。直到“买主”来“挑货”那一天,她才豁然明白!面对艰苦余生,她怎样选择?屈从偷生?还是“宁做乞丐而死,而不受辱而生”呢?
  • 平日作人做事不贪不取、一尘不染的人,对人存一份厚道、一份好心的人,可能在经历人生坎坷之后,得到丰厚的回报。请看本文讲的两个这样的故事。
  • 乱世中,有人看似强盗,却是地道的好人;有人看似好人,却是真正的强盗。看故事吧!
  • 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王猷定说:“古往今来,因为琵琶弹得好而闻名于世的人多了,可没有一个人能与汤(应曾)先生相比!人如果没有至性,情感就不会深入专一,那怎么能流传后世呢?”汤应曾弹奏琵琶怎般地感人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