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节俗

不知“道”已在道中:端午节俗对应的养生之道

作者:容乃加
彩墨画:端午节吉祥。(孙明国/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344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端午节是黄历五月五日,也叫端阳节、重午节。中国古代对“端午”这一天保持着戒慎的养生态度。古来种种端午节的节俗,实际上已经对应中华养生之道,体现阴阳五行养生之理,代代相传,后代人不知“道”已在道中。

“端午”的义涵

从古至今,端午这一天为何在寻常的一年365天里,具有与众不同的氛围呢?

“端午”具有“端阳”和“重午”两重意思。端有起始的意思,事物的两头也称端。“端阳”就是“阳端”的意思,也就是“阳之极”的意思;“重午”反映了午月午日两把阳火的特质。端午是一年中天地的阴阳循环走到了至阳之时,也就达到了“物极必反”转捩点。这特征在重视阴阳五行之道的中华文化中显得特出。体现在民间的端午节俗上,有具体而微的展现。

一、端午阴阳相争 戒慎顺应之道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观察到了午月(黄历五月)阴阳相争的现象,也提出了应变之道。

《礼记‧月令》说五月阴阳一争高下,“是(五)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汉代《说文》说午:“午,忤(逆)也。(黄历)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
《谈征‧事部‧端午》:“端午者……五月阳极……五月午时,正阴阳冲会之时,所以谓之端午。”

就说端午这一天,天地阴阳相争,阴阳冲会,人活在天地间,当然也会受到影响。《礼记》教导人对应之道,说:君子要“斋戒”,虔诚庄敬,清净身心,戒欲守身。这是顺应天地变化之道,保护身心的方法。

二、端午民俗 反映五行之道

民间过端午的民俗中涵容了古来的创造发明,反映了哪些阴阳五行养生之道的应用呢?

粽子裹阴阳之象

五月五日,“门楣束艾作神人,团粽盘中节物新”!

粽子是端午节的代表食物。(shutterstock)

粽子是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一说粽子是纪念屈原之节物,其实,它有一层含意——粽叶中包含着阴阳之理。晋朝平西将军周处的《风土记》记载,当时吃粽子的民俗:“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从粽子里怎么看“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时象”?那时吃的是黍米碱粽,今天的人多用糯米代替黍米。碱粽或称凉粽,不是肉粽。将包裹好的生米粽子放到浓碱汁中煮到烂熟,打开粽叶来,呈现眼前的就是一只“黄金粽”,那粒粒米粒儿黏合成一粽。这“相包裹未分散”的碱粽团,对应了端午午时之前阴阳未分之象。吃了端午粽,一年中阳消阴长态势就分明了。从吃粽子的民俗,反映了中华先人对阴阳消长的敏锐观察,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

艾草菖蒲  纯阳制阴毒

“年年重五近佳辰,蒲艾一番新”!端午节门楣上挂蒲艾,至今还很常见,宛然是一幅年年常新的端午节景。

端午节门楣上挂蒲艾,是一幅年年常新的端午节景。(新唐人电视台视提供)

蒲艾就是艾草和菖蒲这两种植物,它们的功用不仅是装饰门面而已,还具有药效。端午节一到,燠暑来临,百毒之虫都出动。人们要如何对应?

南北朝的风土志《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这天,人们赶早在鸡鸣前出门去采艾草,“悬于门户上以辟邪气”,或是“以五彩丝系于臂上,辟兵厌鬼,且能令人不染瘟疫”。

而菖蒲浴,起源更古。周朝《大戴礼》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艺文类聚》集引)。欧阳修词咏端午“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蓄兰沐浴就是后代的“浴兰汤”——在端午节午时取用菖蒲水来沐浴净身防毒害。另外端午节用的雄黄酒就是在酒中加入菖蒲根屑和雄黄合制而成的,用来抹在手足、额上可驱毒虫。

《本草纲目》说艾草是“纯阳”植物,性极热,升阳气和杀菌功效很强。(shutterstock)

为何端午选用艾草、菖蒲这两种植物来辟邪、驱毒虫呢?有什么科学性呢?中医名典《本草纲目》说艾草是“纯阳”植物,性极热,升阳气和杀菌功效很强;又说“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可见艾草和菖蒲看似柔弱,其实本质强壮,具有百阴不侵、百寒不侵的至阳之性,因而成了端午节驱毒、杀菌、辟阴邪的“先驱”。

图右为菖蒲。菖蒲至阳,先于百草而生。图为端午节时的兰汤洗头体验活动。(全景林/大纪元)

端午节食俗  对应五行相生的养生之道

“五红”是端午节的食俗代表。端午节处于仲夏,民间有一种吃“五红菜”的食俗。红色的菜富含有铁质可补血、养心;“五红”食俗对应了夏天养心的五行之道。

从中医学来看,夏天是“养心”的季节,因为夏天五行属火,火气通于心。《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传统中医的五行食疗法强调“红入心”,可以补心。因此端午节吃“五红”正符应了中医食补的原理。“五红”的五也和“端五”的五相呼应。

各类食材带有红色的品项很多,各地特产不同,因地制宜取用的五红菜也不尽相同。蔬菜水果和杂粮豆类、鱼虾、肉类等等,都是端午“五红”餐的选项。

咸蛋是端午节的应时食物。(Fotolia)

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传统食俗,特别在江南的江浙杭州一带。一般首推黄鳝、黄鱼、咸蛋黄,其它还有黄瓜、黄豆、黄梅等等。为什么在端午节吃“五黄”食物?从《本草纲目》看上述这几种“五黄”食物的特性,多具有排毒或解毒的食疗功能,适合炎夏排毒清理身体之用。

端午节前后鲜嫩的黄鱼是端午节“五黄”餐的上选之一。(大纪元)

再说,带有黄颜色的食物精华能入脾脏,多具有养护脾胃、强壮身体的功效,很适合用作炎夏季节的开胃食物,以提振食欲,促进新陈代谢机能,补充元气。这也符合传统中医学的五行养生观,《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不论是“五黄餐”或“五红菜”的端午食俗,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五行养生之道的一种体现。

午时水有疗效 中医肯定

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午时,然而只有端午这天午时的水特称“午时水”。端午节的“午时水”在许多方面受重视,自古享有盛名,浴兰汤用的也是午时水。晋代杨泉《物理论》说:“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故而“午时水”也能反映天地阴阳的讯息。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说(黄历)五月五日重午日(即端午节)的水也是一种“节气水”,具有防疫、驱毒的疗效,特别适合用来制作克制毒性的药丸,例如“疟痢、疮疡金疮、百虫蛊毒诸丹丸”。又说五月五日午时若下雨,实是“神水”,是上天所赐的宝物,得趁午时赶快把竹竿砍下来,沥取竹节中的水,饮之可以“清热化痰,定惊安神”;用来作药,主治“心腹积聚及虫病,和獭肝为丸服”。

从阴阳相生相克的特性来看,午时水最适用于制伏阴毒、清热、安神,在汉医药学上受到肯定。

端午节俗中反映了天人合一观,以及古来的创造发明和五行养生之道的应用。后代人踏着传统文化一路迎节过节俗,可以说不知道已在道中。当我们深入知道时,更能发现节俗中蕴藏的文化智慧。@*#◇

─点阅【端午节】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发扬的季节。谷雨是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错过谷雨终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当下!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到来,此时天地万物的生长皆清净㓗齐阳气发,所以称“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融合了节气、历史的内涵,形成古老又丰富多元的节俗!其中不少节俗传自仅相隔一二天且节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节。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节气“清明”表示什么意义呢?清明对应卦象是什么涵义?如何利用“清明”让人生“乐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节气后到来的是“清明”,此时清净明洁之气象,弥布天地间,万物欣欣向荣。我们来探索一下: 清明节的日期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间变动呢?古代的清明节也放连假吗?作什么活动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个很有指标性的节气,在生命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的节气“春分”指示新生、诞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节、复活节的时间也都在此时节。东西方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时节展现了什么妙合之处吗?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载,立春带春来!立春的精神与器物文明有哪些丰富的表现?立春养生怎么养?我们从天人合一的视野,展开立春的丰富文化内涵。
  • 岁月匆匆,时序进入黄历年尾声,腊月正在人间展开。古人称黄历十二月为“腊月”,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腊”包含哪些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呢?
  • 虽然不是每个地方都会下雪,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下雪天,但“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在冬天的六个节气中,就有两个节气分别叫“小雪”和“大雪”。
  • 立冬节气落在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一年四季的“四立”之一,标志冬季的开始。从天人合一的精神意义来看,怎么过冬?怎样养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