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知勉行—徐明义画集8—晌午(彩墨)

作者:徐明义
困知勉行—徐明义画集8—晌午(彩墨)。(局部)。(图片来源:徐明义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75
【字号】    
   标签: tags: , , ,

晌午(彩墨)

刘海粟先生曾经说过:“一部艺术史即是一部创造的历史。……坚持与别人不雷同,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所谓创作,就是要有新意、要能“创造出新意念的作品”。否则凭什么叫“创作”呢。

不过也有另外的说法是:创造不是凭空生出来的,仍然要有“底子”,要以传统做养分的。

无所适从的我们,就只好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了。

困知勉行—徐明义画集8—晌午(彩墨)。73×73cm。(图片来源:徐明义提供)

Noon/ink and color painting

Mr. Liu Hai su once ever said: “A history of art is a history of creation…. Insist to be a different from others,

a unique style of your own can be built.”

The so-called creation, which means new ideas are must, must be able to “create a new idea of works”. Otherwise, how it can be named “creation”?

There is another way of saying that creation does not come out from nothing, a capable “foundation” is a must and keeps tradition as its nutrition.

People like us who do not know how to follow up but only wander in between these two.@

点阅【徐明义画集】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昌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喜爱美术的徐明义,师范学校毕业服务期满后,在报考大学时,因担心学美术无法过活而填中文系,毕业后教了一辈子国文。尔后,进修考取文大艺术研究所甲组硕士,因缘际会,在退休前转为美术老师。如今,出版个人画集7册、散文集1册;徐明义善彩墨画,用色浓烈瑰丽,允为个人特殊之画风,擅长山水、花鸟;偶亦展布流沙画,以黑沙流淌于纸上而成,为极特殊之画风画法。
  • 一群勤勉的家庭主妇和少数上班族,利用空余闲暇时抽空画画,浸润在彩墨的唯美境界中,乐此不疲,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8月20日到9月10日将在桃园图书馆平镇分馆 1楼文化馆的“徐明义师生联展”中,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公诸于世,期盼得到各界人士的肯定与赞许。
  • 我常一边画画一边听音乐。久了,有一些感触: 天然的美景——浑然天成的景色,有的。 天然的音乐——自成篇章的旋律,没有。
  • 自古以来画画的人都有一身硬骨头,不随便向世俗权贵低头。纵使他已经贫无立锥之地,也不会向权贵求一个官位做做;达官贵人向他求画,他也不一定肯卖,宁愿贫苦一生。这种“傲骨”有时会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 在Facebook上,有一个女网友PO出一张山水画,说她不守“规范”,只是随心所欲的画去,自己快乐就好。之后,有一个网友回应她说:“规范是人定的,如都照规范走,谈什么创新?要怎么突破?又如何超越?——能发自创作者内心想表达的意念,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艺术的真价值。”
  • 夜色昏黄,果园那儿的柿树挂满了柿子,一只老鼠爬上柿树梢偷吃柿子——它专心地吃着,全然忘却周遭的动静与凶险——此时其它树上的猫头鹰家族们正睁大眼睛注视着它们的猎物,虎视眈眈,黄绿色的大眼睛在夜林里闪烁发亮。
  • 画画绝不能受“规范”限制,这点和书法有很大的不同。有一个写书法的人每次联展都写一张很大的草书“畅怀”,写来写去,永远都在畅怀。但画画的人如果展相同或类似的作品,马上有人会指责他:“毫无创意”。
  • 以前读朱光潜先生写的“文艺心理学”,里面谈到农渔人在田里海上辛勤工作,劳累危险,可是画画的人往往把他们画得很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说在浓雾中看帆船真的好美啊,殊不知捕鱼的渔夫在浓雾中航行是多么的提心吊胆,还深怕会触礁呢……
  • 看画题就知道,有闲适宁静的心境,才能画出一张淡泊致远的作品。 闲听溪声静看山——多么悠然高雅闲静的生活啊,令人向往。
  • 一九九八年冬天,邀同事经龙潭到杨梅,沿路边玩边写生。途经杨梅镇附近的某一个小村落,不期然看到对面那座小丘陵上有整齐排列的茶园以及山后的一批高楼大厦,栉比而立,恍如海市蜃楼,美得令人惊羡。(当时的写生稿放在《徐明义画集四》P.74页,可与此图相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