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的明珠——王昭君

《明妃出塞图》局部,元人绘。(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706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中国古代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个成语来形容美丽的女子。其中“落雁”这一词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在形容西汉时和亲匈奴的宫女王昭君。人们相信,当她手捧琵琶,在马背上弹奏故国歌谣时,天上的大雁都因那哀婉的音乐和那美貌的面容而惊得呆了,以致忘记挥动翅膀,从半空中坠落下来。

在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中,蕴藏着世代人们对于昭君的爱慕、敬重以及怜惜之情,也许,这样复杂的情感因为胡汉交战的千年历史而显得尤为深刻,而昭君这个形象也得以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

故事背景

自古以来,长城以外、阴山以北就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部落,与长城以内拥有丰饶土地的汉民族不同,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地物产贫乏,因此当他们发展壮大后便常南下侵略中原。楚汉之际,北方“鸣镝弑父”的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族,并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而同一时间的中原却正经历战乱,民生凋敝,在这样的背景下,冒顿单于在白登山围困了轻敌深入的汉高祖刘邦,险些覆灭初创的大汉皇朝。汉高祖刘邦脱险后,采纳了谋士娄敬的策略,挑选汉宗室女远嫁匈奴,以期安定边疆。

此后,汉朝惠帝、文帝、景帝,和武帝初年都延续了这一和亲政策,直到武帝宣威沙漠,情况才有了转变。至元帝时期,汉朝派兵协助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统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朝觐天子,请求和亲。这一次和亲的双方终于放下了此前一百多年的仇怨,真正建立了一段友好的外交关系,缔结了和平盟约。而在这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中,那个最光彩夺目的主角就是王昭君

王昭君。(柚子/大纪元)

在汉代初期,匈奴较为强大,因此那时的和亲免不了有屈辱的意味,远嫁女子的生活也始终伴随着思念故土的感伤,她们更加无法适应游牧民族的习俗,以“收继婚”等违反伦理的民俗为耻。和亲是屈辱的,远嫁后便无法回归故国。这应该是当时人的共识,年轻女子不会愿意“为国捐躯”,然而,王昭君却是唯一的例外。

正史记载

据《汉诗 琴曲歌辞》记载,匈奴使者入朝觐见时,汉元帝询问单于使者想要什么,使者转述单于的话:“匈奴国中的珍奇宝贝已经有很多了,唯独缺少一个美丽的妻子。”于是汉元帝询问在座的后宫众人:“有谁愿意远嫁匈奴?”只见一女子袅袅婷婷站起身答道:“妾因为相貌丑陋,不得陛下的欢心,所以愿意远嫁匈奴。”汉元帝一见大吃一惊,这女子哪里是相貌丑陋,相反的是容颜照人、秀丽无双,那光耀夺目的衣饰更衬得她好似仙女一样。元帝想要反悔,无奈匈奴的使者就在身旁,拒绝一定会显得自己心胸狭隘,更使两国关系失和。于是元帝只好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王昭君为什么愿意自请远嫁?据《后汉书》记载,她入宫数年都得不到皇帝的关注和宠爱,那么,与其在宫廷中幽怨终老,还不如远嫁匈奴,为国家边疆的安宁做出贡献。

民间传奇

一个美丽绝伦的女子怎么会被埋没在后宫长达数年,却没有被推荐给皇帝呢?这个疑问虽然正史中没有答案,却由汉代笔记小说《西京杂记》的作者为我们完美地解答了。

《西京杂记》中说,汉元帝时,良家子被选入宫廷之后,会由优秀的画工为她们画像,元帝会从画像中挑选自己钟意的女子选为后妃。宫女们便争相贿赂画工,希望他们将自己画得美一些,只有王昭君不肯这么做。到了匈奴来求亲,元帝才第一次见到王昭君,发现这女子不但容颜美丽,而且举止高雅、气质出众,说话时也条理分明、落落大方,非常后悔没有早些认识她。事后,元帝追究画工的责任,把毛延寿、陈敞等全京城最优秀的画工全部处死了。

后世影响

“画工弃市”这则故事赋予了昭君和元帝鲜活的人物性格,其戏剧性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也因而流传甚广。元代时著名的剧作家马致远根据这个故事创编了《汉宫秋》,后被誉为元朝第一杂剧。历代无数文人骚客为昭君撰写或感怀或赞咏的名篇;相传由昭君亲自谱写的乐曲《怨旷思惟歌》后来演变为乐府琴曲《昭君怨》,流传至今。

明妃 王昭君
图为明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明妃出塞》。(公有领域)

王昭君在远嫁匈奴后,胡汉边境获得了几十年的安宁,百姓也免去了兵戈的祸患,人们都感激她的功劳,甚至将她与武帝时远征大漠的卫青、霍去病相比。

然而,成功的背后总会有辛酸。呼韩邪单于在昭君嫁去两年、生下一子后逝世,其子复株絫(若鞮)单于沿袭“收继婚”的习俗,娶昭君为妻。改嫁前昭君曾寄书给朝廷,恳求回归故乡却未获允准,于是她只得又嫁给复株絫单于,生下二女,最终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在异国去世。昭君的墓地被人们称为“青冢”(在今呼和浩特),这是因为北地的草是白色的,只有昭君的墓前草色青青,如同被她家乡南郡(今湖北)的香溪水浸润过一样。

对于王昭君的这种遭遇,杜甫曾发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感慨,叹息佳人的一去不回。然而,比起宫廷中三千寂寞白头的宫女,王昭君却用一个睿智而勇敢的决定,使自己的姓名留在青史之上,被千古颂扬。敢于为国家的大义而忽略个人的幸福生活,这难道不是因为王昭君有她与众不同的胸襟与志向吗?

唐代汪遵在诗作《昭君》中是这样赞扬她的功绩:“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自神韵艺术团网站

神韵网站授权转载,版权归神韵艺术团所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时的沈义伦拥有清高的节操;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展现宽大敦厚的风范。
  • 刘聪有个儿子叫刘约,一天昏死了过去,但手指一直是温热的,没有僵硬,所以一直没有殡葬。过了几天,刘约竟又活了过来。刘约讲述了他昏迷时,元神离体所经历的奇闻。
  •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的养子,33岁的赵昚,面对十个美貌的宫娥,守住了礼节,经住了考验,得到了太子之位。
  • 中药有“升降浮沉”的不同性质。(Shutterstock)
    和凝和狄仁杰都是古时德才兼备的宰相,能重视人才,提拔后进。和凝以范质继承自己衣钵,可见和凝能赏识贤才,有提拔后起之秀的雅量。狄仁杰以元行冲作为规劝自己过失的一味药材,可见狄仁杰能珍惜贤才,并有接纳谏言的雅量。
  • 李靖虽为名将,但人间将相也只是龙族之奴,世上名利转眼即逝,有没有都无妨。而人们必须顺天行事,照规矩办事,否则好心反而会害了人。做人应尽孝道,王崇孝感天地,因而遇难呈祥。然而人世有其因缘,凡事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当世缘已尽也是天意,不如就随其自然、节哀顺变吧!
  • 荀巨伯长途跋涉到远方探望生重病的朋友,正值战乱,荀巨伯没有舍弃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保全友人。敌军被感动,于是率军撤回,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城的财物和人命得以保全。许叔微家境贫苦,自知无力施舍救助他人,便刻苦学医,以医术救人。建炎初年,瘟疫流行,许叔微以精湛的医术活人无数。
  • 明武宗命令泗州进献几十名善长歌舞的美女,汪应轸智慧应对,于是明武宗下诏泗州暂停进献美女。
  • 西晋的蔡子尼是陈留郡的的名士,北宋的刘少逸被称为神童。
  • 王戎、裴楷同为聪明俊秀的人才,晋初吏部郎的人选,也是魏晋时期的清谈名士,崇尚老子,放达自然。裴楷始终贞洁正直,不巴结迎合权贵,因而保全了自己,也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才能。王戎虽清净豁达,但政局混乱中想法似乎变了质,增加了私心,占居高官却闲散出游,让一起共事的同事撑起大局,坐拥财富却不愿与人分享,确实不如裴楷的度量宽大、守正不阿。
  • 富贵不如德义,道义之士心无所求,虽居贫贱而感自豪。富贵者不得骄人,应尊贤礼士才能保有富贵。太子击受父亲和田子方等儒家之士的教导,成为一位注重道德修养的明君。赵温胸怀大志,救人不惜钱财,为民请命不畏强权,也是位了不起的仁义之士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