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至2023年,什么都涨价的环境,让原本就不好过的日子,又找到更合理的素材可以抱怨这个环境的现况,还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一举两得,纾压、又交朋友。
可以不买乱七八糟的虚荣品,但日子终究还是得过,吃吃喝喝总少不了。
各家餐饮集团跟着股市当个死多头,就连便当店的饭菜都开始吃不饱,影响比较少的大概就是手摇饮,香精少滴个两滴、果糖少加个几毫升降低成本,结果反而更健康了一点。
说真的,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来反串的,面对这些时事,只能幽默的开开自己玩笑,幸好,我们都熬过了疫情,健康的活着。
商人做生意,拿到合理的毛利本来就天经地义,持续经营下去,我们才能一直吃到我们想吃的、玩大家想玩的,否则店家倒光光了,你我再有钱都没地方花。最后只能放在银行,让金融机构拿去借给信用卡户赚取循环利息,大家都成了合法高利贷的帮凶。好了,我真心觉得扯太远了。
当结构成本开始上升,业主都会想办法压低各项成本支出,来维持原有的毛利,但成本这种东西,一旦控制到一个程度,就会让品质开始出现问题,这个问题有可能是便当变少了、衣服变薄了、卖场的各项商品包装变得更小了。
东西变少了,可以多买一份,补足原本常用的耗品量;衣服变薄了,你不可能一次买两件叠在一起穿,便当内容变少了,更不可能一次买两个来吃。有些下滑的产品品质是无法靠数量去取得平衡,一旦失去原有的水准,原本死忠的顾客就会产生动摇,最后慢慢流失。
那流失的客户去哪了?
他们去找类似当初的你,寻找比你现在更贵一点的你,因为你带给他们的回忆跟产品感受才是最重要的,现在为了成本而妥协的你,已经不是原本的你。
台湾人的本性善良,总是不好意思当面跟你说,“你可以涨价,但不要做这么烂的商品,要对得起自己的产品”,所以消费者只好默默地离开,到最后,我们自己都不会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为了坚持不涨价、影响产品本质,弄到最后,消费者反而去寻找一个更贵的来取代你,因为品质通常才是最终选择的判断因子,而我们为了节省成本累得半死,最后还得不偿失。
当然,有些消费者提倡只要涨价就不买,秉持现有的价格才是购买的合理数字,但我相信,这些消费者未来只要发现有更便宜的,他们也会毫不考虑地离你而去,因为他只在意那个消费的数字,并不在意商品本身带来的价值。
涨价、不涨价,都有各自的说法跟坚持,但这个坚持要评估自家的商品能不能保有原本该有的期待感。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对于一个产品的价格上限会有一个隐形的天花板,这个天花板是关键的经营分界点,越过了天花板,所面临的可能是另外一群完全不同的受众,若死守在原本的消费水平,商品价值因此降低,是否还可以符合原本消费者的期待,只能等待调整后市场的反馈状况来评估,经营就是这么两难、没有答案。
最后能够判断对错的依据,就看看营收是否能够维持在水平之上,若能撑住,表示策略还算符合市场的期待,若撑不住,也千万别把价格调整回来,离开了、就很难再回来,改来改去,会让留下来的消费者一头雾水,想办法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会是更好的选择。
提高价格,也要同时提升附加价值
提高价格稳定品质,固然是经营销售的精神,反映成本为的是维持毛利率的健康状态,但是当过去习惯的产品售价被提升,消费者自然的会产生抗拒的心态,甚至负面的品牌效应,所以提高价格之后,首要的工作就是安抚消费者的心理情绪。
面对非涨不可的危机,可以运用几种操作模式,来降低消费者的负面观感:
将产品线升级
更改成分和制作配方,搭配时事的销售话题来提高产品价值。
提升产品的实际分量
这个做法的重点在于,提升销售数量来维持整体的营运毛利。
提升会员价值
透过购买产品,取得下一次回购的折扣,或是会员额外的回馈,间接降低因涨价导致的额外支出,让消费者不断的回购,且持续取得优惠。
千万不要涨价了之后,却什么都没有做,发发道歉启事就解决了,毕竟我们自己都不吃这一套了,却要其他消费者吞下去,真的很难。
虽然涨价,最后都免不了消费者的抱怨,但将产品做好,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不能因为价格取向,而牺牲了产品原本该有的品质与价值,这才是作为品牌与企业主的责任,不然纵使维持了原有的价格,一旦使用者发现产品与过去产生落差,最后还是会选择离开你。
这时候就算要涨价,改回过往的水准,都很难再把消费者找回来,品质,仍然是销售的最初根本。
(网站专文)
<本文摘自《没名片,你就是招牌:求职、换工作、转行、接案、创业前,一定要懂的个人品牌经营学》,采实文化提供>
●广告投放非万灵丹 加强推广贴文才能进流量
●想让消费者买单?须掌握客层商品市场区隔
●网路行销需要的不是观点 而是创意发想
责任编辑: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