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中秋节祭月吃中秋月饼源于何时?

作者:容乃加
光绪年间的百年老字号“台中犂记”月饼。(罗晟 /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223
【字号】    
   标签: tags: , ,

围绕中秋节的记忆,林林总总,其中最有味道的该是中秋月饼了。一到中秋,五花八门的月饼出炉,待人寻味。这中秋月饼到底起源于何时呢?

拜月、赏月吃月饼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连结在一起的中秋印象,其实在起源上,这两者并不是一对的。上古时代就有隆重的祭月之礼,称为“夕月”,但是开始时月饼还不是中秋节物。那么中秋节拜月饼、吃月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实际上,中秋月饼的出现比祭月晚了几千年呢!

秋分祭月

《周礼注疏》说:“天子……秋分夕月(祭月)。”(fotolia)

我们从《大戴礼记》中可以看到上古时代有秋天祭月大典。《周礼注疏》说:“天子……秋分夕月。”秋分在节气上是秋天的中点,名符其实的“中秋”;在上古时代就在秋分之夜举行“夕月”大礼,就是在月下祭月。那时还未有“中秋节”这个节日。

“秋分,夕月于西郊”,这种上古的祭月礼一直由各朝天子传承到清代,都没有间断。天子在中秋时举行祭月大礼,领百官在王宫西郊祭祀月神,展现敬天敬神、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的诚敬态度,同时弘传天道与教化百姓的精神。后来,中秋节民间拜月的民俗,来自秋分夕月的古礼,承传了这种神传文化的内涵。

祭月之饼

周代之人礼敬神明的珍味糕饼叫做“饵饼”,盛放“饵饼”的祭器叫笾器,所以“饵饼”也叫笾实。“饵饼”是用带有黏性的米、黍磨成粉之后,调水蒸熟,制作过程配上枣、豆加味,做成带有黏性的甜糕点。现在中秋节里有的地方也吃麻糬,那红豆麻糬,就属于古早味的饵饼。从实质上来说,“饵饼”可以说是最早的祭月之饼了,但不是专用的月饼。

红豆麻糬属于古早的祭月饵饼。(Shutterstock)

两宋的中秋节物

唐代《通典》记载的节假日中还没有“中秋节”;两宋民俗过中秋节热闹空前,但是还没有“中秋月饼”。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当时最大宗的中秋节物就是“新酒”,各家店里到了中午就卖光了。“饼店”则有两大类,一是油饼店,一是胡饼店。“若油饼店,即卖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碢、髓(脂)饼、新样、满麻。”北宋的饼店,不管是传统的蒸饼、糖饼店还是传自西域的胡饼店,都还没有出现“月饼”这一应节的饼食。

《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中秋节:“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南宋和中秋节有关甜食是蜜煎,就是现代所说的“蜜饯”、“蜜渍”。

南宋时,都城钱唐(杭州)在一整年中都能见到一种“蒸作从食”——蒸笼点心名唤“月饼”,在《武林旧事》里把它和大包子、豆沙馅、荷叶饼、胡饼等等并列。不过从上述过节记事来看,这种“月饼”,并不是中秋节的特色节物,而是一年中都贩卖的点心。

中秋月饼

那么,“中秋月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大家常听说:元末以月饼夹传“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但是并未见于正史中。明代时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又说:“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这一天称为“团圆节”。明代时,中秋月饼是亲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代表“月圆、饼圆、人团圆”的祝福,月饼也做得很大,直径有二尺大的(约当62公分)。

大月饼。(刘景烨/大纪元)

这时月饼的功用和现代是一样的了,只是饼比现在大得多。明代诗人夏日《中秋日恭述》说“月饼黄金似”,描写的中秋月饼有着黄金色,那和今天的烤中秋月饼的颜色也是类似的。

清代的中秋节习俗延续了明风。顾禄《清嘉录》说“月饼为中秋节物,十五夜则偕瓜果以供祭月筵前”;“吴县(在今苏州境内,吴文化发祥地)志:中秋卖饼谓之月饼”;“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赠)取团圆之义”。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月饼》记载,“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当时大的“月饼”直径一尺多,饼面上画着月宫、蟾蜍和玉兔这些传说角色儿。拜月之后,家人共享月饼,有些人家把月饼留存到除夕夜才吃,叫做“团圆饼”。

从上古周代以饵饼夕月(祭月),到明清两代以月饼供月祭月,时间跨度三千多年。比起上古的秋分祭月,专属于中秋节的中秋月饼产出的时间是属于近代的事了。如今,一想到中秋月饼,也就让人联想起“月圆、饼圆、人团圆”这一中秋节的民俗文化风情。@*#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中秋节】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发扬的季节。谷雨是暮春的最后一个节气,错过谷雨终就错过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当下!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到来,此时天地万物的生长皆清净㓗齐阳气发,所以称“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融合了节气、历史的内涵,形成古老又丰富多元的节俗!其中不少节俗传自仅相隔一二天且节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节。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节气“清明”表示什么意义呢?清明对应卦象是什么涵义?如何利用“清明”让人生“乐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节气后到来的是“清明”,此时清净明洁之气象,弥布天地间,万物欣欣向荣。我们来探索一下: 清明节的日期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间变动呢?古代的清明节也放连假吗?作什么活动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个很有指标性的节气,在生命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的节气“春分”指示新生、诞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节、复活节的时间也都在此时节。东西方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时节展现了什么妙合之处吗?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载,立春带春来!立春的精神与器物文明有哪些丰富的表现?立春养生怎么养?我们从天人合一的视野,展开立春的丰富文化内涵。
  • 岁月匆匆,时序进入黄历年尾声,腊月正在人间展开。古人称黄历十二月为“腊月”,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腊”包含哪些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呢?
  • 虽然不是每个地方都会下雪,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下雪天,但“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在冬天的六个节气中,就有两个节气分别叫“小雪”和“大雪”。
  • 立冬节气落在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一年四季的“四立”之一,标志冬季的开始。从天人合一的精神意义来看,怎么过冬?怎样养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