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中秋節祭月吃中秋月餅源於何時?

作者:容乃加
光緒年間的百年老字號「台中犂記」月餅。(羅晟 /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447
【字號】    
   標籤: tags: , ,

圍繞中秋節的記憶,林林總總,其中最有味道的該是中秋月餅了。一到中秋,五花八門的月餅出爐,待人尋味。這中秋月餅到底起源於何時呢?

拜月、賞月吃月餅對現代人來說,已經是連結在一起的中秋印象,其實在起源上,這兩者並不是一對的。上古時代就有隆重的祭月之禮,稱為「夕月」,但是開始時月餅還不是中秋節物。那麼中秋節拜月餅、吃月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實際上,中秋月餅的出現比祭月晚了幾千年呢!

秋分祭月

《周禮注疏》說:「天子……秋分夕月(祭月)。」(fotolia)

我們從《大戴禮記》中可以看到上古時代有秋天祭月大典。《周禮注疏》說:「天子……秋分夕月。」秋分在節氣上是秋天的中點,名符其實的「中秋」;在上古時代就在秋分之夜舉行「夕月」大禮,就是在月下祭月。那時還未有「中秋節」這個節日。

「秋分,夕月於西郊」,這種上古的祭月禮一直由各朝天子傳承到清代,都沒有間斷。天子在中秋時舉行祭月大禮,領百官在王宮西郊祭祀月神,展現敬天敬神、順應天時、天人合一的誠敬態度,同時弘傳天道與教化百姓的精神。後來,中秋節民間拜月的民俗,來自秋分夕月的古禮,承傳了這種神傳文化的內涵。

祭月之餅

周代之人禮敬神明的珍味糕餅叫做「餌餅」,盛放「餌餅」的祭器叫籩器,所以「餌餅」也叫籩實。「餌餅」是用帶有黏性的米、黍磨成粉之後,調水蒸熟,製作過程配上棗、豆加味,做成帶有黏性的甜糕點。現在中秋節裡有的地方也吃麻糬,那紅豆麻糬,就屬於古早味的餌餅。從實質上來說,「餌餅」可以說是最早的祭月之餅了,但不是專用的月餅。

紅豆麻糬屬於古早的祭月餌餅。(Shutterstock)

兩宋的中秋節物

唐代《通典》記載的節假日中還沒有「中秋節」;兩宋民俗過中秋節熱鬧空前,但是還沒有「中秋月餅」。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當時最大宗的中秋節物就是「新酒」,各家店裡到了中午就賣光了。「餅店」則有兩大類,一是油餅店,一是胡餅店。「若油餅店,即賣蒸餅、糖餅,裝合引盤之類。胡餅店即賣門油、菊花、寬焦、側厚、油碢、髓(脂)餅、新樣、滿麻。」北宋的餅店,不管是傳統的蒸餅、糖餅店還是傳自西域的胡餅店,都還沒有出現「月餅」這一應節的餅食。

《武林舊事》記載南宋中秋節:「夜深天樂直徹人間。御街如絨線、蜜煎、香鋪,皆鋪設貨物,誇多競好。」南宋和中秋節有關甜食是蜜煎,就是現代所說的「蜜餞」、「蜜漬」。

南宋時,都城錢唐(杭州)在一整年中都能見到一種「蒸作從食」——蒸籠點心名喚「月餅」,在《武林舊事》裡把它和大包子、豆沙餡、荷葉餅、胡餅等等並列。不過從上述過節記事來看,這種「月餅」,並不是中秋節的特色節物,而是一年中都販賣的點心。

中秋月餅

那麼,「中秋月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大家常聽說:元末以月餅夾傳「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但是並未見於正史中。明代時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又說:「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這一天稱為「團圓節」。明代時,中秋月餅是親朋間互相饋贈的禮物,代表「月圓、餅圓、人團圓」的祝福,月餅也做得很大,直徑有二尺大的(約當62公分)。

大月餅。(劉景燁/大紀元)

這時月餅的功用和現代是一樣的了,只是餅比現在大得多。明代詩人夏日《中秋日恭述》說「月餅黄金似」,描寫的中秋月餅有著黃金色,那和今天的烤中秋月餅的顏色也是類似的。

清代的中秋節習俗延續了明風。顧祿《清嘉錄》說「月餅為中秋節物,十五夜則偕瓜果以供祭月筵前」;「吳縣(在今蘇州境內,吳文化發祥地)志:中秋賣餅謂之月餅」;「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贈)取團圓之義」。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月餅》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當時大的「月餅」直徑一尺多,餅面上畫著月宮、蟾蜍和玉兔這些傳說角色兒。拜月之後,家人共享月餅,有些人家把月餅留存到除夕夜才吃,叫做「團圓餅」。

從上古周代以餌餅夕月(祭月),到明清兩代以月餅供月祭月,時間跨度三千多年。比起上古的秋分祭月,專屬於中秋節的中秋月餅產出的時間是屬於近代的事了。如今,一想到中秋月餅,也就讓人聯想起「月圓、餅圓、人團圓」這一中秋節的民俗文化風情。@*#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中秋節】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白露是從夏到秋、從熱轉涼的轉折點。中醫養生注重順應天時,強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白露節氣時的生活,我們應該如何順應天時的大變化來收斂陰精,以養生呢?秋天養生調護重點在於照護心神與呼吸系統,要怎樣進行呢? 中醫的養生一般從日常生活的起居、運動、飲食和身心各方面齊步進行調護:
  • 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佛教稱「盂蘭盆節」,從南北朝時代就有以「盂蘭盆會」超度的作法,後來的歷代也很盛大。「盂蘭盆會」怎樣慈悲救贖?怎樣探涉了生命遭業報時的救贖呢?
  • 從立秋節氣應節的成語中,能否學得應變的處世智慧?
    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葉落,迎來立秋節氣!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也是多變的季節!古人從秋天的節氣物候,得到許多感觸,化作成語,也教給後人許多應變預防的功課。在這多事之秋的世局中,我們要如何應變保安呢?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 平日寂靜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來村內最盛大的節日——觀音寶誕,遠遠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製的大戲棚,滿掛賀誕花牌,十分吸睛。穿過閃耀的大花牌,伴隨著喧天的「查篤撐」鑼鼓聲,大幕拉開,六位台柱閃耀登場,上演開台例戲《六國大封相》。
  • 歷朝歷代的中華古人對於節氣相當重視,相應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隱含養生觀念與作法,展現民俗養生的內涵。關於立夏的食補、禁忌和養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