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乃加
「小滿」這個名稱,讓人萌生出青春的氣息、等待、向上的美好感受;「小滿」節氣是一個和農業生產緊密相關的節氣,節物時鮮對應到健康生活之道,淵源流長。這時節,也是吃「...
唇亡齒寒這個成語故事來自西元前六百多年的春秋時代,講了兩個關係密切,互相依存的國家,如何雙雙走向滅亡的故事,它們滅亡的關鍵就在於一個人性的弱點被敵人攻入了。
「昨日春歸盡」指出二十四節氣中的哪一個節氣呢?中華養生寶典《黃帝內經》提醒人夏季養生的要則,想知道嗎?立夏民俗與養生有內在的什麼關聯嗎?夏季養生之道提醒你養生的要點。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說「病在膏肓」是指一個人已經無藥可救了。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膏肓是在人體的什麼地方?為什麼「病入膏肓」就無藥可救?這成語是出自哪本古籍?
古人說感恩報德至死不忘!陰間的鬼也知恩圖報,史書上有記載。從另方面來說,人做的好事、善事,也不會白做,可能在什麼關鍵時刻、或關鍵的事情上就得到令自己意外的好回報。
「清明」在春分節氣後到來,是二十四節氣的三月節,此時節為何稱「清明」?一年難得是清明!莫錯過天地精華孕育的好禮——清明好景與好滋味!
清明節將來到就聯想到祭祖掃墓。其實清明掃墓的民俗形成得很晚,你知道在此民俗形成之前,古人從事哪些活動呢?
春分是春天的中點,春分點為何被定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呢?特色古人很珍惜一年中難得的春分節氣。傳統文化中的春分,有哪些大小事留在人間典籍,養護我們的身心呢?
古人感應四時的變化,用一幅春日裡的好景緻——「翦春韭」為名,留下詩情畫意的厚誼。杜甫在《贈衛八處士》詩中留下「夜雨翦春韭」的情味,然而傳下「雨翦春韭」典故的人不是杜甫,那麼杜甫承傳自誰呢?
立春意味著天地春來!在二十四節氣中立春是一年開始的標誌。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是「養生」的重要季節!立春來了,身心快速從冬天甦醒,怎樣養出好元氣呢?我們從古老的中華文化中來探索養生的智慧。
元宵節能不想起吃「元宵」?!為何湯圓叫「元宵」?北方才叫湯圓為「元宵」嗎?追溯元宵或圓子、湯圓的源頭,可以溯源到何時呢?一顆元宵湯圓承載的歷史超乎你的想像!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燈謎就是這樣的一種文化娛樂,事實上燈謎的內涵包羅萬象。製燈謎、猜燈謎盛行於歷代,燈謎的起源和一些名人、文學家聯繫在一起,他們都是誰呢?為什麼愛上燈謎也能讓人考場順利呢?
「立春」的起源已久,映現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成分之一。我們的古人怎樣在「天人合一」的指導下迎接立春,怎樣開展新春新希望呢?從天子到萬民、從國家到個人實踐的立春節俗對當代後人有什麼要義與作用嗎?
一起來看特色紛呈的新年風俗集錦,迎接美好的新年。展望世界各國,地不分中外,都有迎接新年的特色風俗,也都有驅邪迎福的願景。汲取古老的善良傳統精神,跨越2023年善惡交戰的挑戰。
除夕辭歲,對成長中的晚輩來說,「壓歲錢」可能是夢寐以求的。不過,家家戶戶的長輩都是期待家中小輩能長成芝蘭玉樹,怎麼年年要給他們「壓歲」錢呢?又怎麼「壓歲」呢?
怎麼準備一桌吉祥的年菜料理?一道道年菜富含哪些吉祥好兆頭?華人吃「年夜飯」,日本吃「御節料理」,有哪些共通的吉兆象徵?
俗諺說「吃過冬至圓長一歲」;然而,一般公認吃過年夜飯過了年才長一歲。到底是吃過冬至湯圓長一歲,或是過了年長一歲呢?「吃過冬至圓長一歲」有什麼根據嗎?為什麼在民間流傳得這麼久遠呢?
立冬拉開冬天的序幕,不管在傳統文化或是中醫五行養生上,這節氣都富含很重要的生命精神與意義。立冬賞菊詩情花意濃、立冬節氣特色、立冬食俗、立冬養生,不要錯過立冬啟動的良好時機。
9月23日來了!你想到什麼呢?「秋分」報到!「秋分」有一層意思就是秋天到了中點,不過中華文明看秋分的內涵不僅僅如此簡單。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極為重視秋分這個節氣,而且在生活中落實了「秋分」的精神。為什麼秋分這麼受重視呢?「秋分」的精神又是什麼呢?
中秋節又到了!祭月賞月,登高玩月,月餅處處飄香。中秋節起源於何時?中華文化的中秋節文化傳統,還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擣藥的故事到底傳承多久了呢?探索古書中的記載,它們的起源有的甚至相距二千多年……
白露不露身!「白露」是以天候特徵命名的節氣,夜間白露凝結,天地的暑熱退了寒氣萌生。古人詩詞中有不少對應的描寫,展現了怎樣的心境呢?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重大節日,圍繞著中秋,有許多故事和民俗,也有不少名句和諺語。可知這一諺語「年怕中秋月怕半」的下半句是什麼呢?
關於雞蛋有個迴旋不盡的問題——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考倒古今眾生的問題,可以從漢字的起源中找到答案。就來看兩個關鍵——存在。有神論與無神論結出的果實大不同。
我們可能天天在看字、寫字、打字,然而我們真的懂得漢字內蘊的義涵嗎?來一趟甲骨文和金文之旅吧,從文字的始初意義和生命的意義接軌,這是一趟又有趣又深刻的神傳文化之旅!
立秋有「一葉知秋」、「七月流火」讓人警惕陰陽變化消長,睹始知終。從古以來,牛郎織女的七夕故事,更讓立秋充滿濃濃的人間情味。立秋還有一些民俗防病防疫的古老智慧。
一代良史司馬遷,繼承父親之德業,完成了記事嚴謹詳實意賅的歷史真實錄《史記》,成為「正史」的標竿。他以一生完成這本跨度二千四百一十三年,共五十二萬多字的巨作,經過一番怎樣地銘心刻骨的歷程?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句話在人中流傳很廣,而它的來源也很久遠。在許多古書中都有這句話。這句人生名句所要彰顯的是什麼「寶貝」呢?它為什麼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受到非凡的重視呢?
粽子的文化傳統已經傳承了二千多年,粽子的外表和內餡也是形形色色:甜粽、鹹粽、果粽、雜粽、果仁粽、涼糕粽、養生粽,繽紛多彩。從先秦到明清各朝代的特色粽子,一文說分明。
端午節俗中反映了天人合一觀,以及古來的五行養生之道。人們迎節過節俗,吃粽子、吃「五紅」、吃「五黃」、掛艾草菖蒲、用午時水,可以說不知道已在道中。當我們深入知道時,更能發現節俗中蘊藏的文化智慧。
五月薰風迎暑來,立夏到了,在熱天裡怎麼養生?看傳統中醫的智慧。中醫說夏天進補美顏正是時候,要怎麼作呢?立夏又有什麼民俗呢?
共有約 260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