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曆元月裡說起元宵,美好的氛圍就洋溢心田,自然而然就讓人想起「元宵」。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古人在重陽節有吃「重陽糕」,但是節食的名字和節日完全一模一樣的食物,就僅有「元宵」了。糯米「圓子」叫「元宵」,是因為「元宵」節日所賜嗎?找尋答案之旅,先從「元宵」說起吧。
「元宵」之名約在什麼時候出現?
在唐代時就有精彩的上元夜(元宵)燈會了,皇上與官民同樂,在史書(如《舊唐書》)和文人書籍(如《事物紀原》)中,提到了唐睿宗、中宗和玄宗在「正月十五夜」觀燈,中宗還連續二年在「上元夜」微服出宮賞燈會。
在詩人的筆下,直到唐朝末年才有「元宵」這個節日名稱出現。在《全唐詩》中才出現一首,那是韓偓《元夜即席》詩。韓偓是生於唐朝末年(西元840─923年)的人,他的《元夜即席》云:「元宵清景亞元正,絲雨霏霏向晚傾。」從史書記載和韓偓的詩題看來,唐朝時稱元月十五日,多為上元夜和元夜,還未正式稱「元宵」。
到了宋代,「元宵」的稱法就很普遍了。當時,北宋文學家謳歌元宵的詩詞已經非常多了。北宋民俗誌《東京夢華錄》也直接用「元宵」稱呼正月十五日的夜晚,並記錄宮中與老百姓過元宵節熱鬧異常的景況。不過在其中還沒有提到吃「元宵」的事。
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
南宋的民俗誌《武林舊事》中,記錄了元宵節的「節食」,在許許多多受人愛好的「元宵節食」中,就有了「乳糖圓子」和「澄沙糰子」,而且「乳糖圓子」在其中排在最前頭。「乳糖圓子」即甜湯圓;「糰子」也是米粉做成的「圓子」,「澄沙糰子」即豆沙圓子。這樣看來,在南宋的時候,元宵節吃「糖圓子」「豆沙圓子」已經是一種流行的食尚。
以「元宵」稱呼「圓子」開始於什麼時候呢?
北宋文學家的詩詞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元宵節詠「圓子」「浮圓子」的詩詞。如:史浩的《人月圓 其二 詠圓子》 。那麼以「元宵」稱呼「圓子」,這封號是什麼時候登場的呢?南宋初期,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晉身丞相的周必大(晚號平園老叟),在他所作《平園續稿》中說到了:「因元宵煮圓子,因呼圓子為『元宵』。」原來,在南宋時,元宵的好滋味就與元宵節的歡樂攜手了!
圓子稱「元宵」最早是起於南方還是北方?
周必大是吉州(今江西)人,是江南人士,他把家族中流傳的元宵浮圓子習俗,編入歲時雜詠中。[1] 而南宋的版圖已經失去了北京,侷促在中國大陸東南方,所以說以「元宵」稱呼「圓子」,起初是在南方的元宵節普遍起來的。明朝時「元宵」叫「粉丸」(明人吳寬的五首詠元宵詩)。到了清代時,北京都人才普遍稱圓子為「元宵」。
清代乾隆皇帝和群臣的《元宵聯句》詩有「題注」,點出「元宵」名稱來歷:「浮圓子,都人以元宵節食之,遂名元宵。」就是說清代北京人在元宵節浮圓子(煮湯圓)來吃,於是就把圓子叫成「元宵」。
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燈節》說元宵日「市賣食物,乾鮮俱備用,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節景」。比較這兩種南北兩地吃元宵的時間背景,圓子原來是在南方先得到「元宵」的雅號的。
「元宵有餡,湯圓沒有餡」這種說法對嗎?
南宋時就有豆沙餡的圓子,所以說,「元宵有餡,湯圓沒有餡」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認識。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的《清稗類鈔》說,不管有餡無餡,都叫湯圓,無餡的叫「實心湯圓」。
古時台灣也把元宵節湯圓叫作「元宵」嗎?
遠在大陸南方海角一隅的台灣也把元宵節湯圓叫作「元宵」。晚清時,台灣府人連雅堂(連橫)的《雅言》有一條記載:上元日(元宵節)的「元宵」是元宵節「供祭之物」。可見那時即使在中國最南方的台灣都把元宵節的節食湯圓叫「元宵」。所以說,把隆重供祭神明的湯圓稱「元宵」,反應了晚清時台灣對湯圓的的概念。
圓子叫「元宵」是因為「元宵」節所賜嗎?
「湯圓」一年都頭都有,而且是許多人喜愛的食物。只是在正月十五元宵日的食俗中,人們都要吃這一味,此時叫它「元宵」就特有味了,月圓人團圓的元宵節代表食物非「元宵」莫屬!是的,從上述周必大的敘述,我們知道了在南宋時,已經賜給了元宵圓子「元宵」的稱號。
圓圓滿滿的「元宵」反映元宵節團圞美好的願景。「元宵」帶著飽滿的內涵,經歷悠久的歲月,映現中華文化的豐富圓融。它能夠經受沸騰的考驗,在激沸中圓滿浮起,傳遞元宵佳節的美好希望!
——註釋
[1]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 前輩似未嘗賦此作間成四韻》: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咏,附此說家風。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