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一個諸侯國主怎會成了陪嫁的臣僕?

作者:容乃加
「唇亡齒寒」的道理,通貫古今。人們為何總是忘記教訓重蹈覆轍?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129
【字號】    
   標籤: tags: , ,

春秋時代,虞國和虢國都是和周天子同宗族的諸侯國,受封於周武王,兩國國土相連,互相援助,增進了彼此的安全保障。晉獻公想要攻打弱小的虢國,但是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虞國,沒有突襲的通道,除非通過虞國的國境。

大臣荀息向獻公獻了一計,說「借用」他的兩種寶物賄賂虞公,以便借道虞國攻打虢國。這兩種寶物就是屈地產的馬和垂棘所產的玉璧。

獻公一聽就皺眉,說道:「屈馬和垂棘璧都是稀奇少有的世上珍寶,是寡人之寶,不便借出。」

荀息進一步說道:「公利用這兩種寶物,借道伐虢,虢國沒有虞公的援救,必定敗在我們軍手中。虢國亡了,虞國失去外援,勢單力薄,我們滅了虢以後,回軍再滅虞國,一箭雙鵰,就能取回寶物了,眼前只是從內庫借出珍寶暫時寄存在外庫一般。」

獻公還是不放心,又說:「虞國有個賢能的大臣宮之奇,神機妙算,會知道我方的計謀。」
荀息說:「虞公貪財,看到希世珍寶會動心,不會聽他的。」獻公同意了,拿出他的兩種寶物交給荀息向虞國借道。

荀息到了虞國晉見虞公說:「寡君仰慕貴君的賢明強盛,特遣臣奉獻寶物於貴國。」
虞公說:「這麼說,貴國必定有所求於寡人了!」
荀息就把借道一事說了。

宮之奇認為這樣做會招來禍害。然而虞公見寶物心動了,果然不聽宮之奇的,還興師助晉國一臂之力。於是晉獻公命里克為大將,荀息為副將,會同虞師攻伐虢國。魯僖公二年夏天,虞師會同晉師滅了虢國的城邑下陽。

晉侯野心很大,過了三年,再次向虞國請求借道。

這次,宮之奇再次進諫虞公,他語重心長地說道:「虢國是虞國的表皮,虢國一旦滅亡,虞國必定會遭受牽連,滅亡的危機迫在眼前。對晉國的請求絕對不可答應,對於敵人不能輕忽大意。上次晉師借我道滅了虢國城池下陽,借道一次已經很嚴重了,還能再犯第二次嗎?俗諺說的『輔車相依,唇亡齒寒』,[1] 正對應了我們虞國和虢國兩國的關係。」

虞公回說:「晉國是我的宗族,怎麼會害我呢?」(*晉國也是姬姓諸侯國)

宮之奇說:「晉國是我國的宗族之國,晉國也是虢國的宗族之國,晉將要滅虢了,可能對虞國親愛嗎?再說,虞國和晉國的關係,能親於桓、莊和晉國的關係嗎?桓叔、莊伯是晉獻公的從祖昆弟(同一曾祖),晉獻公擔心他們會對他的統治構成威脅,因此將他們全部殺掉,以消除隱患,這件事發生在莊公二十五年。桓、莊之族又何罪之有呢?」

但是虞公財迷心竅,對宮之奇入情入理的剖析充耳不聞,又讓晉師借道攻伐虢國。宮之奇知道虞國沒救了,就帶著家族離開了虞國。

這次晉師假道虞國一舉滅了虢國,虢公醜逃奔東周京師,虢國亡了。晉師滅虢以後,還師經過虞國,在虞國借用館舍休息。引狼入室的虞公毫無戒心,被晉師順道滅了國,虞公成了晉國的俘虜。後來,晉獻公的女兒穆姬出嫁秦穆公時,虞公成了陪嫁的臣僕。
——
註[1]:輔為臉頰外表,車是牙床內骨,輔車相依存。《釋名》曰:「頤,或曰輔車,其骨強,可以輔持其口;或謂牙車,牙所載也;或謂頷車也。」@*

資料來源:《春秋左傳》《春秋左傳正義》

─點閱【成語故事】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說「病在膏肓」是指一個人已經無藥可救了。病勢已入膏肓,命將危矣!膏肓是在人體的什麼地方?為什麼「病入膏肓」就無藥可救?這成語是出自哪本古籍?
  • 《聽故事的天使》,每天都有好故事。每位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的天使,在價值觀不斷變化的時代裡,《聽故事的天使》節目製作群願意為您的孩子撐起一片純淨的天空。
  • 老虎,百獸之君。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先民以老虎表達不同的心聲,演繹為固定成語,其中既有先人對生命的慈愛與認知,先賢的威武和勇猛,也有處理兵事的機警。虎君演繹的正反兩派,在歷史上深入民心。
  •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這話兒是從哪裡來的?後人減縮成「千慮一得」的成語,其中顯現了晏子的機智,比機智更可貴的是他的好德的修為,智仁勇兼備又謙沖自持,淡淡定定看破財的誘惑,尚儉守德、不造業。
  • 季文子是個怎樣的人物呢?孔子在聽到「季文子三思而後行」之後,反應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孔子說這話是否另有所指呢?
  • 據《後漢書‧羊續傳》載:羊續,後漢泰山平陽(今山東泰安)人,為官清廉奉法。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續被任命為南陽郡太守。在此之前,江夏兵趙慈反叛,殺死了原任南陽太守,並攻陷元縣,一時間人心惶惶。羊續毫不畏懼,身邊只帶一個小書僮微服前往,他「觀歷縣邑,采問風謠,然後乃進。」到任後,快刀斬亂麻,迅速平定叛亂,人民歡欣鼓舞,得以安居樂業。
  • 「信」是人際關係的基石,歷代也流傳了許多典故,本系列文章將列舉成語中有關「信」的故事,讓我們看看古人對信的看法。
  • 東漢張楷的志向就是修道,屢次辭了徵召不任官。他能作「五里霧」,而他自己是最能看清人生迷霧的有道之士!
  • 「信」是人際關係的基石,歷代也流傳了許多典故,本系列文章將列舉成語中有關「信」的故事,讓我們看看古人對信的看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