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
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功臣十一人的图像。(《汉书》载:“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这十一人当中,霍光列位第一,为了表示尊重,独不写出其全名,只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其次为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他们被统称为“麒麟阁十一功臣”,“麒麟阁”简称“麟阁”,也称为“麟台”。
“图像麒麟”乃是中国图画功臣制度的起始。后世往往将“麒麟阁十一功臣”与“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相提并论。
“云台二十八将”是指汉光武帝刘秀在建立东汉的过程中(约公元22-37年),非宗室外戚的、战功卓著的28位将领。
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追念前世功臣,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二十八将领的像,后又加入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人,合三十二将。
唐代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在所着《历代名画记》的首篇〈叙画之源流〉中写道:“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其中“云台”和“麟阁”指的就是两汉所绘功臣画像。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画像比例皆按真人大小,均面北而立,唐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合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据《新唐书》记载,唐朝不同时期共有三百多功臣的画像进入凌烟阁,时间跨度达二百多年。此外,除了军功大臣以外,唐太宗也曾为十八位学士画像。
南宋时,宋理宗在宝庆二年(1226年)命画师为宋朝二十四位著名功臣画像,并把绘像供奉在“昭勋阁”,此乃“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时至清朝,朝廷多次派兵平定边疆叛乱,并为功绩突出的名臣和将领绘像,将画作悬挂于中南海紫光阁中。这些立轴式画像的上方为题赞,下方绘像。
乾隆一朝共举办了四次功臣画像活动,共计二百八十幅。乾隆还为其中一些将领亲笔题赞。
从麒麟阁到紫光阁,历代功臣画像浓缩了沙场风云、宫廷气象,体现了不同朝代的君臣和睦关系。一幅幅图文兼具的画像也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实在的形象和色彩依据。
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写下“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那一份豪迈心志辉映着古战场的英雄情怀和不灭功勋。@#◇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