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时,茶会给你温暖;燥热时,茶会使你镇定;沮丧时,茶会给你鼓舞;亢奋时,茶会令你冷静。”这首小诗的作者是前英国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精简地诠释了这种饮品风靡全球的原因。
喝茶的传统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红茶、白茶、乌龙和绿茶都来自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据传茶树发源自东南亚中部,大致方位在现代中国、印度和缅甸的交会处。
根据中国传说,公元前2737年,一位皇帝喝下了史上第一杯茶。茶从中国传播至丝绸之路的东部地区,并逐渐在日本、韩国等地广受欢迎。17世纪的葡萄牙和德国商人将茶带到了欧洲。喝茶在西方日渐成为文化现象,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包括在装饰艺术和美术当中。
王后的茶
在亚洲以外,与饮茶关联最密切的国家非大不列颠莫属。这种饮品的盛行可追溯至1662年,那一年英王查理二世(King Charles II)与葡萄牙公主布拉干萨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Braganza)联姻。在那之前,英国人仅将茶作为药材使用。新王后对日常品茶的钟爱,促使宫廷贵族纷纷仿效。茶因此逐渐成为一种社交饮品和身份象征,主要原因是它极为昂贵。
在18世纪之前,只有上流社会负担得起中国进口的茶叶及其重税;而且,最初所需的茶具也全部从中国进口。茶具的昂贵精美,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这种饮品的向往。到18世纪末,饮茶已经在中产阶层中成为时尚、广为普及,而且茶具也开始在欧洲制造。
王室茶会
随着茶叶消费量持续激增,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在1730年代初期出现,称为“交谈画”(conversation pieces)。最初,这些作品的赞助人和收藏者是王室和贵族,但对这类画作的兴趣迅速蔓延到了中产阶层。这一类别的艺术作品通常尺幅较小,描绘的是非正式的人物群像,以家居或花园作为背景。许多画作呈现了人们品茗的场景,其中一幅名作是查尔斯‧菲利普斯(Charles Philips)1730年创作的《圣詹姆斯哈灵顿伯爵府的茶会》(Tea Party at Lord Harrington’s House, St. James’s),现藏于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菲利普斯的画家生涯仅短短十年,而他却是交谈画创作的领军人物,学界普遍认为这幅画是他最有雄心的创作。切特温德伯爵(Lord Chetwynd)委托画家创作这幅作品,以装饰自己的乡村宅邸。伯爵本人也出现在画中,即右侧中央桌旁的打牌者。不过,画面的主题实际上是哈灵顿伯爵(Lord Harrington)伦敦府邸举行的社会名流茶会。
茶会主人哈灵顿伯爵并未在画中出现,因为画作创作之际,他正在执行外交任务。博物馆这样解释:“他藉由他的房间间接得到了呈现。房间装潢极为考究,追随最新时尚潮流,门和壁炉上方装饰着静物画和理想化的风景画,墙上垂着锦缎幔帐,地面则铺着土耳其地毯。”这幅室内场景的构图严格对称,是菲利普斯作品的典型特征。
艺术家精细地描绘茶具的每一细节。成套的青花瓷器可能是从中国进口的;而银光闪闪的大水壶则表明它是当地制造的,因为在这幅画创作的时代,欧洲银匠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银器来泡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组1738–39年的茶叶罐和糖盒三件套令人惊艳,展现了银匠保罗‧德拉梅里(Paul de Lamerie)的精湛技巧、创新精神和华丽美学。
尽管德拉梅里出生于荷兰,父亲是胡格诺派信徒,但他的职业生涯却在伦敦度过;在那里,他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和贵族的资助。这套物件咸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述,每一件都是长方形,顶部的椭圆形框饰内有“镂刻的陆地、城市和海景”。其它装饰还包括狮子、小天使、海洋生物、贝壳、花朵以及茶树叶子,后者最为切合主题。
中国瓷器
除了“交谈画”外,静物画也常以茶具为题材。这幅精美的画作《静物:茶具》(Still Life: Tea Set)是瑞士艺术家让-艾蒂安‧里奥塔(Jean-Étienne Liotard,1702—1789)于其艺术生涯的最后十年创作的。里奥塔出生于日内瓦,曾在巴黎接受训练。他游历四方,在伦敦、荷兰、维也纳、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然后才回到故乡。里奥塔以精妙的柔和色彩(pastel)和精致的颜料运用闻名,擅长肖像画和风俗场景。艺术生涯后期,他以茶具和咖啡具为题材创作了一批静物画。如今,这些画作中只有五幅为人所知。
洛杉矶盖蒂中心收藏的这幅《静物:茶具》展示了昂贵的中国瓷器和银汤匙。画家或曾将画作摆放在工作室,以向客户展示他的优雅风格以及描绘体积、质感和光影的功力。画中有个托盘,上面摆放着茶壶、糖碗、牛奶壶、有盖的花瓶,以及六套杯碟。
即使摆放着奢华的下午茶用具,场面却是一片凌乱。精致的杯子或倒放或侧躺着,闪亮的茶匙四散无序,涂了黄油的面包屑撒在托盘上。博物馆这样描述:“艺术家透过结合这些透明、能反射光芒且图案鲜艳的物件,成功展现了鲜明的视觉对比。”
欧洲的品茶爱好者对中国制或受其风格影响的瓷茶具情有独钟。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把1770年前后(乾隆中期)烧制的茶壶,饰有成群人物的彩绘纹饰,与里奥塔画作中的茶壶很接近。
博物馆的这件藏品是中国的瓷厂专门为欧洲市场制造的。随着对茶具的需求日增,欧洲的瓷器制造厂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自1740年代起,英国本土的工匠们开始制作各式各样的瓷茶壶,有的粗犷,有的逗趣,有的奢华,有的甚至还有政治寓意。欧洲人对于亚洲风格、特别是经典中国青花瓷的热情历久不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另一件制作于1770年前后的藏品饰有植物纹样,是由英国王家伍斯特(Worcester)瓷器工厂制作的。
“五点钟茶会”
茶文化在19世纪继续受到推崇与发展。现今经典的下午茶模式,乃由贝德福德(Bedford)公爵夫人于1840年开风气之先。尽管当时饮茶受到各个社会阶层的喜爱,但在高级社交场合,茶仍是精致和优雅的象征。
《五点钟茶会》是朱利厄斯‧勒布朗‧斯图尔特(Julius LeBlanc Stewart)的一幅绚丽画作,所描绘的就是这样的社交场景。作品一经问世就获得一致好评,至今仍备受珍视。上一次它在2019年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卖,以188万美元高价成交。
斯图尔特出生于英国,成长于巴黎,并在养育他的这座城市度过了艺术生涯。人称“来自费城的巴黎人”的他,活跃于上流社会。在他那些构图繁复的群像画中,经常可以见到大亨、贵族、艺术家、演员及侨民的身影。
这幅画据信描绘的是旅居海外的美国人在巴黎画室举办的茶会。艺术家将自己融入画中:最左侧的侧脸就是他的自画像;他的牧羊犬吉尼(Jinny)则在右侧入画,它正翘首期待从茶桌上得到零嘴。
沙龙的内部装潢与菲利普斯的茶会画作一样奢华,体现了19世纪末对异国装饰艺术的喜好。这个时期的美学运动(Aesthetic Movement)特别钟爱日本风(Japonisme)。这种风格从画中的折叠式屏风和彩绘宣纸窗帘中可见一斑,柔和的午后阳光从窗户透入,照亮了奢华的陈设,和打扮时尚、正在聊天品茶的宾客。
人们很容易想像《五点钟茶会》的奢华场景中,会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把蒂芙尼公司1880年制的银茶壶。蒂芙尼公司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银器和珠宝商号,在19世纪晚期以日本风设计闻名。博物馆写道:“事实上,蒂芙尼公司在1878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器大奖,评委们推崇该公司日本风格银器的独创性和精湛技艺。”这把令人惊艳的茶壶,两面分别装饰着奇思妙想的鱼类和爬行动物,还配有玉制壶盖顶饰,以及象牙和铜作细部装饰。
艺术家和工匠们不断从茶中获得灵感。随着时间推移,新的美学、风格成为时尚,而茶在社会和艺术上的重要性始终如一。无论您喜欢哪一种茶(your cup of tea),这些美丽的艺术品都堪称视觉飨宴。
原文“The Art of Tea”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艺术顾问,居住在纽约。她撰写的文章涉及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和特别展览等一系列主题。
责任编辑: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