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月夕”称中秋节
“花朝月夕”是花开的早晨和月明的夜晚,现在被用来比喻良辰美景。而在古代,这个词有特定的指示对象。
一年之中哪一个晚上的月亮最明最亮呢?相信人们都要投中秋节一票,所以“月夕”就非八月十五中秋节莫属了,因此“月夕”也是中秋节的别称喔。(花朝则指黄历的二月十五日之晨。)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四“中秋”条目下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怎么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位于“三秋恰半”呢?这时点是以月亮的周期来看的,七八九月三个月称三秋,所以八月十五日月圆夜恰好是中秋。
“夕月”敬天礼神
在古代,有个和月夕有关又类似的词叫“夕月”,“夕月”的意义简单说就是祭月。“夕月”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礼记》。《礼记》云:“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说了代表国家的天子在春分这一天要祭祀太阳,在秋分这一天则要祭祀月亮,所以“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的祭月典礼。我们从《周礼》中可以看到上古夏商周三代就有秋分祭月之礼,而不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
秋分是处于节气中的秋天中点,位于“三秋恰半”的时点,也是中秋,不过这是以太阳的周期来算的,那时不叫“中秋节”,不过在“秋分”这一天也有重要行事。天子在秋分时举行祭月大礼,率领百官出皇宫西郊,虔敬祭祀月神。
《大唐郊祀录》卷六的《四言诗》曰:“月以阴德,自西而生。积水之气,作金之精。丽天成像,配日为明。”就说天地间有月阴有阳,两者相辅相成带给人间光明。月是阴德的代表,而秋分则是一年之中阳消阴长的转折点,所以在这关键的一夜举行祭祀月神的大礼,表现的是敬慎天道的态度。贞观年中,特作了夕月乐章八首,传至后代。上古三代的天子祭月礼一直传承到清代,祭月的礼制与精神内涵代代相传,没有间断。北京的月坛是明朝嘉靖九年建造的祭月坛,又称“夕月坛”,特为秋分夕月之礼而建的。
各朝的天子在秋分行夕月之礼、敬事神明,同时含有教化天下子民的意义。史书《国语》解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就是说,天子敬慎祭祀日月神向天下百姓传递了敬天、敬神、谢天、谢神的精神,同时教导人民君臣(君民)的伦理。
秋分敬老的关怀之情
秋分的中秋礼制远远早于中秋节。从节气来看,秋分日正是秋天的中点,是名副其实的“中秋”,不过不一定逢十五月圆日。中秋之月秋分之时是阴消阳长的明显时点,古人在中秋展现了关怀精神。周代民风重敬老,在秋分时有送糜粥关怀长者的礼制。糜粥好消化又滋补,适合长者养生。这种礼制到唐代依然存在,唐代韩鄂《岁华纪丽》记载秋节敬老,送养老食物、送手杖。可见当时的中秋宛然是敬老节。
月夕之乐:赏月玩月和拜月
如今的中秋节已经是个民俗大节,每逢中秋节民间赏月、玩月喜洋洋,热闹非凡。这样的节俗是从何时展开的呢?
唐代开元年中,已有中秋夜赏月玩月的风尚了,唐玄宗很喜爱在宫中赏月玩月,但唐代《通典》记载的正式节假中还没有“中秋节”。
北宋时,中秋节已经是个大节,玩乐项目繁多。中秋节时京都的商店大道店家树立彩楼,装点各种锦饰旗帜,店家酒旗招摇。《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饰”。到了中秋夜晚,赏月玩月是重头戏,“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人车结聚夜市,通霄热闹不夜城。
南宋也是一样热闹庆中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这一天杭州人不分贫富除了登楼、登台赏月之外,夜晚不宵禁,可以闹通宵,“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月上柳头、人约黄昏后,正此时也。
古人天子祭月,到了宋代风行民间拜月。宋人的《醉翁谈录》记录了京城中秋拜月的盛况。当时不论富家或贫户,只要儿女上了十二三岁的年纪,都迫不及待给穿戴上成人的服饰,登上高楼或是在家里中庭焚香、拜月,“只为嫦娥爱少年”。当时的男子、女子都对月祈愿,女子呢祈愿如嫦娥一样美貌,婚姻家庭如明月一样美满,多子多福;男子祈愿早日登科娶得嫦娥美眷。后来时序进了清代,中秋节的拜月以女子为主,男子多不叩拜。当时京师有俗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初月常在我心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古来围绕月亮传下许多的风俗,从秋分“夕月”敬天礼神,以至于八月十五日“月夕”拜月赏月玩月的衍生,展现了古来两个中秋的风貌。不论“夕月”或“月夕”都是中华子民天人合一、调合时令节气的生活风貌之一。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日就在眼前,而当下之世却是乱象纷呈,我们也面临有史以来最不寻常的考验。在我们欢乐过中秋的同时,审视不一样的月光,是否不忘初心之善?怀着敬天、礼神的精神,修己为人,以走过乱世,迎向平安的末来!@*
--看更多【中秋节】【中华文化300问】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