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疏林散秋光五律条幅

方亨咸
font print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7日讯】
方亨咸
行书疏林散秋光五律条幅
疏林散秋光。翠瀑下重岭 。
溪回咽危石。空山多余景。
茅屋三两家。翛然有殊境。
曳杖短桥西。 应门鹤声耿 。
似欲报幽人。 彼此发深省 。
款-书呈梁河老年翁正,方亨咸丙辰八月
印-方亨咸印  祖孙御史 父子翰林兄弟进士
方亨咸(生卒年不详)字吉偶,小字姐哥,号邵村,安徽桐城人,太仆拱干之子,清顺治四年(一六四七)进士官御史。

善书,精于小楷,山水,其山水学黄公望,笔力博大而雄沉,力追古法,与程正揆,顾大中并称鼎足,花鸟意态如生,曾绘百尺梧桐卷,生平足迹几遍天下,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为刘年伯作山水轴,清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作深林垂纶图。

《赏析 》
明代帖学大盛,其风气一直延续到清朝碑学兴起,声势始稍衰。其间能手辈,信手拈来,皆有可观,如本件品,用笔挻劲,有文徵明的遗风,而其中又有章草,米芾,董其昌的风格掺入其中,无论在笔法或章法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以上。

有趣的是,明清这一类二线书家,若不是某大家的忠实追随者,其书风共同的特点是诸家杂出,米芾几乎人人都,有其他隋唐宋元的书家体势,似乎呈排列组合的方式出现在广大的书家群中,以致虽说面貌各异,其间自有高下之分,但整体看起来却风格统一,这种同质性如此高的现象,可能因明人所见多为条件限制之下,产生了只能在体势上变化,而笔法却趋向一致性的现象,而这种时代的限制,也正是帖学衰微,碑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张之鼎)。

转载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