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吟

--再谈敦煌歌舞
紫云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

敦煌壁画为人类展现出了一幅幅天象奇观。后人受敦煌壁画的绚丽辉煌所震撼,创作了无数敦煌歌舞。而歌舞大多突出表现的是唐风。从创作素材上来看,人们多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及“乐舞图”,也就是群芳燕舞部分。而伟岸灿烂的神佛形象在创作中被削弱了。

近代敦煌歌舞展现敬仰、颂扬的部分又多用大唐先帝的形象取而代之。之所以形成神佛“失闪”局面,存在着很多原因,一是神佛的形象不易用舞台艺术再现;二是不明白千姿百态的神佛形象到底含有什么默示?如何去表达?这些成为艺术创作的难点。然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近代人文思想意识的变迁,无神论的肆意侵扰,使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史的半神文化破落千尺,敦煌文化同样遭到洗劫。

古人云: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是古老不衰的东方明珠,婀娜的飞天,静美的佛雕,辉映出中华民族历史的璀璨斑斓。但可惜的是近代敦煌歌舞越来越远离了它原有的内涵,浮浮华于表面的歌舞笙声之中了。敦煌之所以独具辉煌,她的精华就在于神佛的感召力,那镶嵌于天顶的奇观“天象”。

如同西方圣教场所的天顶壁画,西方人称之为圣者眼中的“异象”,大都出自于受圣灵感召的艺术家之手,使之成为不朽之作。而今在中国,颂扬至高无上的神佛,却只是弱少众生默默的祷告和崇敬,或是修行者们不断的感悟。每当我观赏飞花烂漫的敦煌歌舞时,冥冥之中总感到有种缺憾,说不出,道不明。

偶然一次机会,在北美 “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新年晚会上,我看到了一幕舞剧“天象”,颇为震撼。心中纵然生起了无言的感动,一时泪涌双目。我彷佛看到了敦煌壁画中的神佛再现,悬念在心中的神佛霎那间落幕人间,将慈悲的爱播撒向芸芸众生。我不禁赞叹“天象”编剧的独具匠心,能将神佛的神情、体态与独具的手势,用一种流动的“手印”表现出来,再融于悲壮雄厚的佛音乐感之中,连成一曲细述无声的感怀。这种全新的创作风格给舞台艺术推开了一扇大门,不但让观众耳目一新,更为重要的是将人心和归真的理念拉近了。

古典歌舞多以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为主线表现爱情,表现英雄,表现悲壮的历史片段,让人们在纯美的艺术形式中感知人性的善、恶、美、丑。艺术终究是用来陶冶人类情操的,不是用来换取金钱的。有良知的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让艺术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那么,如何创作出颂扬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找回人之为人的普世理念,也该是文艺创作的一条精神回升之路。

受“天象”的启发,我又找出了曾经策划的敦煌歌舞,修改了其中篇幅,提取了歌舞中的精华,试图以大合唱形式颂吟敦煌之魂。歌曲避开以往的“群芳燕舞”,突出“佛音”的预示。也就是重点反映神佛的慈悲和众生的仰望。特用“琵琶女”作为凡间人物的形象代表,来展现乱世风云。

“琵琶女”的创作素材取自“推背图”42象,颂曰:“西方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色更鲜;此时浑迹居朝市,闹乱君臣百万般。”这一卦象正好预示到当今的人世动态,也可算“小天象”融于大“天象”。合唱的最后,再以众生颂扬佛道神的慈悲落幕。

“敦煌吟”还可采用音乐、合唱、舞蹈三为一体,器乐合唱部分为主导,歌舞以“琵琶女”引出,用“天女散花”渲染舞台气氛。

附:“敦煌吟”歌词。

敦煌吟

【一、众生祈祷、神佛慈悲】合唱

茫茫人世千般苦,
迷雾深处难自主。
众生仰望佛道神,
生生世世寻归路。

静观人世风云动,
洪微深处看苍穹。
层层天地佛道神,
一念尽在慈悲中。

【二、天女散花、琵琶女】领唱、合唱

凡花落尽天天雨,
天花一落香不去。
谁知翩翩琵琶女,
引来瑶池献金曲。

窈窕琵琶女,
玉兔身边依,
长弓宝剑地上弃,
琵琶怀中立。

东来琵琶女,
绚美西来聚。
乱世朝廷百无奈,
任凭秀女去。

波澜万变,
祥云漫天,
反弹琵琶空中舞,
风云逝一千。
笑看寒霜,
禽兽遍地,
群魔乱舞神州泣,
琵琶声声历。

【三、颂歌】合唱

天语当歌歌成舞,
浊世清莲暗香渡。
万古天门层层开,
芸芸众生待救度。
万众仰望佛道神,
一念归真上归路。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敦煌壁画为人类展现出了一副副天象奇观。后人受敦煌壁画的绚丽辉煌所震撼,创作了无数敦煌歌舞。而歌舞大多突出表现的是唐风。从创作素材上来看,人们多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及“乐舞图”,也就是群芳燕舞部分。而伟岸灿烂的神佛形象在创作中被削弱了。近代敦煌歌舞展现敬仰、颂扬的部分又多用大唐先帝的形象取而代之。之所以形成神佛“失闪”局面,存在着很多原因,一是神佛的形象不易用舞台艺术再现;二是不明白千姿百态的神佛形象到底含有什么默示?如何去表达?这些成为艺术创作的难点。然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近代人文思想意识的变迁,无神论的肆意侵扰,使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史的半神文化破落千尺,敦煌文化同样遭到洗劫。古人云:“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是一只古老不衰的东方明珠,婀娜的飞天,静美的佛雕,辉映出中华民族历史的璀璨斑斓。但可惜的是近代敦煌歌舞越来越远离了它原有的内涵,浮浮华于表面的歌舞笙声之中了。敦煌之所以独具辉煌,她的精华就在于神佛的感召力,那镶嵌于天顶的奇观“天象”。如同西方圣教场所的天顶壁画,西方人称之为圣者眼中的“异象”,大都出自于受圣灵感召的艺术家之手,使之成为不朽之作。而今在中国,颂扬至高无上的神佛,却只是弱少众生默默的祷告和崇敬,或是修行者们不断的感悟。每当我观赏飞花烂漫的敦煌歌舞时,冥冥之中总感到有种缺憾,说不出,道不明。
  •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时是一项复兴希腊古典戏剧的实验。到了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歌剧达到了顶峰,成为吸引全欧洲观众的艺术奇观。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精髓,并预示了其400年后的发展。
  • 站在美国国会大厦圆形大厅(Capitol Rotunda)里可以欣赏到许多艺术。 很多人认为圆形穹顶的视觉体验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游客花时间研究这个广阔空间所呈现的艺术、建筑和雕塑,否则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圆形大厅里的饰带(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 英国威尔顿庄园(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义与英国美学,堪称独树一格。外墙采用当地石材建造,与英格兰威尔特郡(Wiltshire)乡村融为一体。古典比例、强调对称、矩形特征等设计,符合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的美学原则。外墙没有石柱,最初的构想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待在户外,同时还能屏蔽来自地中海炙热的阳光,这样的设计适合北方的地理与气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