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font print 人气: 416
【字号】    
   标签: tags:

万里长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被列为世界奇迹。
  
长城的历史和伟大气魄
  
万里长城是公元前7世纪开始修建的。当时,中国北方诸侯割据,他们为了防御邻近诸侯的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一段段防卫墙。与此同时,燕、赵、秦三个诸侯国的北方,又与少数民族中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为邻,为了防御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三国各自都在他们的弱方修筑了长城。
  
到了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把一段段的长城连结起来,成了现在万里长城的基础。后来经过历代增建,及到明朝,就修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它东起渤海湾的山海关,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到甘肃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长约12000多华里,因而名为万里长城。
  
在古代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特别是它不是一般的土墙,而是整齐的条石和结实的青砖砌筑的。有人计算,如果把明长城所用的砖、石和土方,筑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围墙,可以绕地球一周。不用说烧制这些砖石,就是把它们通过崎岖的山间小路送达修建工地,已经是一项十分宠大的工程。
  
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
  
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和烽火台四部分组成。关隘一般都建在形势险要之处,居庸关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居庸关雄扼八达岭的山口,居庸关和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平均高7.8米,最高达14米,城墙的外侧一般都选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以增加攻城的困难。每隔不远,有一座拱门,称“券门”。守城士兵由此上下。城墙顶宽达5.8米,可容五马并骑。
  
城台是每隔300至500米的一组高出墙顶的方形建筑,是巡逻放唢的地方。烽火台专门传递军情。规定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如此传递,千里之外的敌情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使朝廷了解。
  
居庸关长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中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居庸关的中心,现在还保存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台,叫“云台”。在元朝时,这台上建有三座石塔,于元末明初被毁。三塔毁后,在此台上又建一院,名“泰安寺”,此寺于清康熙年间被火焚毁,只剩下这个基座——云台。云台的券门内,石壁上雕刻有四大天王像,刻工精巧,姿态传神;还有梵文、藏文、蒙文、维吾尔文、西夏文、汉文六种文字刻成的佛经。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陕西简称陕,省会西安,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20万年前的大荔人,6000年前的半坡人等都是证明。 文化旅游
  • 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
    长城远岫分高下,明月寒潮共往还。
    贡人梯航通异域,天开图画落尘寰。
    老臣巡历瞻形胜,追想高皇创业艰。
       ——明太祖朱元璋
    文化旅游
  • 素有齐鲁仙境美誉的五峰山,位于济南市西南22公里处南接泰山、曲阜,西望黄河。 文化旅游
  • 海南因古名琼州,简称琼,省会海口。已发现6000年新石器时代遗址200多处,汉初设珠崖、儋耳二郡,三国有海南名称。唐分设崖州、琼州、儋州等,明设琼州府,清改琼崖道。古时海南被视为蛮荒绝地,共有49名被贬流放的官员在此度过余生。 文化旅游
  • 位于北京西北约40多公里有一个著名的陵墓区。这里青山环抱,风景美丽,在方圆约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后人称为明十三陵。文化旅游
  •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嘉峪关镇西南隅,坐落在祁连山脉文殊山与合黎山脉黑山间的峡谷地带嘉峪上,因而得名。 文化旅游
  • 在苏州城内一条僻静的小巷,有一座小园──曲园。这是清末著名文学家俞樾的故居。文化旅游
  • 九龙壁在代王府,位于大同市中心和阳街,系明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的照壁。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桂改封代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就藩大同。 文化旅游
  • 黄山古称黟山,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在大自然神斧的造化下, 以其独特的风貌耸立在皖南山区,似一幅天然的画卷,一首无声的诗。它广积华山之险峻、岱岳之雄伟、衡岳之烟云、匡庐之瀑布,是中国名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这样评价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文化旅游
  • 泸定桥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没有建桥之前,人们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个渡口渡过大渡河。由于水流湍急,无论官民,商旅,还是藩地使臣过河都很艰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