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泻下如水样或夹食物残渣为主的小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疾患。若久泻不愈,则易导致厌食、慢惊风等,妨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智力发育。究其病因,主要是由于乳食所伤及感受外邪,导致脾胃气机失调,大肠失司。故其治疗手法以调理脾胃为主。

  补脾:脾经穴位于小儿拇指桡侧面。补脾时,沿拇指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连续100~300次。具有健脾胃、进饮食、生气血、除湿热等功效。

  推板门:板门穴位于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时,可先揉板门2~3分钟,再由板门推向腕横纹100~200次。具有通达气机,开闭消积,行气导滞之功效。

  调大肠:大肠位于食指桡侧缘。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或清或补。由虎口推向指尖为清,指尖推向虎口为补,来回推为调,一般100~300次。具有温里升提,涩肠固本,调理肠道之功效。

  摩腹:腹部属大小肠所居,脾所主。操作时,取仰卧位,用掌或四指或全手轻贴腹部,缓缓逆时针移行,绕脐做圆周运动,30~50次。此法直接作用于胃肠,能和中、通导、止泻。

  揉脐:肚脐又名神阙、气舍。操作时,用中指端或大鱼际揉之,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逆顺交替为平补平泻。泄泻多以补为主,揉1~3分钟,能治疗脾胃虚寒,中气下陷之久泻、久痢、脱肛、完谷不化。

  揉龟尾:龟尾穴位于尾骨端下陷中。操作时,患儿取俯卧位,医生中指端向内上触及穴位,施以揉法3~5次,能涩肠止泻。

  推七节骨:七节骨从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时,患儿取俯卧位,根据病情选择向上或向下推,200~400次,以皮肤发红为度。适用于一切虚证、寒证、气陷证,如腹泻、食少、完谷不化等。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样,小儿推拿也要根据病情不同加减穴位及选择不同的手法。小儿泄泻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火热泻、寒湿泻、气阴两伤等证型,以前三者最为多见。

  伤食泻:有明显伤食史。泻下酸臭,夹有乳食。痛时欲泻,泻后痛减。食少或拒食,夜卧不安。舌淡红,苔厚腻,脉滑,指纹色紫。可加用推四横纹,清大肠,清天河水,退六腑。其中,四横纹为治小儿伤食要穴。食积多有郁热,故多用清法。

  湿热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或有黏液。气味臭秽,量多次频。口渴不欲饮,烦躁,食少,小便黄。舌红苔黄腻,指纹色紫,可加用清天河水、退六腑、清小肠以清利脾胃湿热,下推七节骨、揉涌泉以引湿热下行,湿热去则泻自止。

  脾虚泻:大便稀溏,一般于食后作泻,色淡不臭。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可加揉足三里、补胃经、推三关,以补益脾胃,益气养血,加揉百会以提升阳气,升阳举陷。

  在治疗期间应注意忌食生冷、油腻肥甘及不易消化之品。睡觉时注意腹部保暖。

来源:华夏中医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