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常犯的十大错误

许芳菊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不过,你的苦心安排,却可能适得其反。好父母该避免哪些做法?

一、过度照顾

现在许多小孩一生下来,就被照顾的无微不至,其结果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从小被喂食到了两、三岁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汤匙、筷子的练习,会导致手部肌肉的发展问题,上了小学可能连写字都会很困难。一直喂食孩子柔软的食物怕他噎到,会让孩子没办法发展咀嚼能力,甚至没办法正确发音。有些孩子一出生就一直被抱在怀里,出门就用推车、在家也是坐在婴儿车里,缺乏爬行的练习,甚至连脚都很少落地,其实脚底的接触对刺激脑部神经、发展语言能力很重要。

怕孩子冷、怕孩子热、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负,处处保护的结果,反而是在伤害孩子,父母应渐渐放手,在安全范围之内,让孩子有探索冒险的空间,有运用自己身体与心智的机会。

二、过度安排

相信你的周遭,一定有许多行程排得比你还满的孩子。从学校到安亲班、从安亲班到才艺班,然后去学游泳、又要练书法、接着学作文。表面上孩子的生活多采多姿,非常充实,父母把孩子该学什么、该玩什么、该看什么全都一切安排妥当,孩子只要按着父母排的行程表赶场,不管喜欢或不喜欢,这都是父母苦心的安排,孩子也就照单全收。但许多研究都发现,被过度安排的小孩,最后都容易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特别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像力充分地发挥。父母无须太过担心孩子浪费时间,如果孩子够大,不妨和孩子共同讨论时间的安排,并给他足够的自主空间。而且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时间,什么都不要安排,让生活有点不可预期的乐趣。

三、说教太多、身教太少

许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书,自己却在看电视。要求小孩要有礼貌,自己却一天到晚对孩子破口大骂。当父母言行不一的时候,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对父母的反感。如果希望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就该尽量陪着他读书,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与孩子共读。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礼貌,表现出你对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四、只关心学业,忽视其他生活能力的培养

“现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对孩子的投资全都放在功课成绩上”台北市家长协会理事长包崇敏指出现代家长最大的迷思。许多成绩优秀的孩子,却完全没有生活的能力,因为父母只要求他们读书,在家里什么事都不用做。

教育学者游干桂提醒父母,学校只能给毕业证书,却不能给就职保证书,拿到高学历好成绩,不是竞赛的结束,离开学校才是竞争的开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数、学历、学校之外,对于孩子内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乐、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关心。

五、用“买”来满足孩子

在过去,孩子要一个玩具,父母可能会自己动手做给孩子,从找材料、画草图、剪剪贴贴、敲敲打打到完成一个玩具的过程中,孩子认识了更多的东西,了解了期间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而有趣的经验。

但是自从社会走向极度消费之后,父母想要满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里的钱,就能买到各式各样的东西,从买玩具、买课程、买故事书到买一个个广告中许诺给孩子的美好未来,父母买给孩子的东西不断增加,却不见得能增加孩子的快乐。黄春明在《九弯十八拐》杂志里,便以“吞噬动词的怪兽”一词来形容“买”这个字,现代人只有消费,除了买,还是买,孩子除了得到那买来的东西之外,却失落了许多学习和成长。

六、完美主义

天底下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许多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都是在教训孩子。有孩子考试考了九十八分回家还会挨打,因为没有考到一百分。事事要求完美,反而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

曾经在医院负责辅导工作的教育学者游干桂发现,许多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母造成的,他们被父母的要求与渴望逼得喘不过气,最后只好宣布放弃。游干桂认为父母应该给孩子一条活路,也给孩子一条退路,如果孩子没有办法考上第一志愿,他也还有一条退路,退一步海阔天空也不一定。

七、害怕输在起跑点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点”是许多父母的信念。为了及早做好准备,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结束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其实是一种竞争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长有他的节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阶段时,提早学习往往没有效果,甚至伤害孩子的心智。过去有不少针对天才儿童的研究发现,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不见得比别人优秀。赢在起跑点的人未必会赢在终点,甚至可能早熟早衰。

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钟和鼓励父母,与其整天挂念着孩子未来有没有竞争力,不如从自我成长、自我突破的角度来引导孩子,这比强调要孩子赢过别人、打败别人更重要。

八、负面的言语太多

如果你有机会把你和孩子对话录音下来,你可以分析一下,你会不会在言谈中不断地出现负面的语汇,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为什么你都不听我的话”、“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闯祸”。不论是父母或老师,常常会在不自觉间把焦点都放在纠正孩子的缺点与问题上,负面的交谈太多,其实很容易启动人的防卫机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纠正他的缺点,他的大脑会渐渐形成一种反应,一看到你就紧张、害怕、甚至产生敌意。更好的方式是多去看孩子的优点,就算是缺点,也可以从有没有进步的角度去鼓励他。在心理学上有所谓的“痳痹化作用与“明朗化作用”,负面言语加强“痳痹化作用”,压抑了孩子的天赋,正向的言语却能启动“明朗化作用”,因为有人欣赏鼓励,孩子会表现的更好。当然,鼓励要具体、要真诚。

九、透过孩子活出自己

淡江大学教育心理咨商研究所所长柯志恩发现,许多亲子间的紧张关系,来自于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愿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像是“透过孩子活出自己”。

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别把他当作是自己的“事业”来经营,父母自己也应该活出自己独立的生活,否则一旦子女不领情,父母就会产生很多怨憎。王钟和教授也建议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成就表现全都当成自己的荣辱得失,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全部的责任,父母该做的部分做好,其他部分留给孩子自己做完。

十、忘了享受做父母的乐趣

孩子快不快乐,其实是评量父母最好的指标。孩子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尽责,也别忘了享受孩子带给你点点滴滴的幸福与满足,要能经营亲子间的快乐时光,做父母其实很快乐。

转载自:天下杂志《家庭教育赢的起点》@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是属于“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那一代人,从小受的是全方位严格的共产党洗脑教育,父母是入党50多年的解放军干部。青少年时期,我熟读毛着、中共党史和宣扬中共“伟光正”的报刊读物。那时候,我象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虔诚的相信“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党就是爱国”,“爱国就是爱党”。
  • 曾任政大幼教系主任的苏爱秋,29日在云林县环球技术学院附设实习托儿所主办的亲职讲座,以“幼教问题面面观”为题,与云林县幼教老师分享幼教心得。她认为完整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身教、言教才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关键。
  • 十年前,一位有远见的母亲带着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由衷钦佩、对学习永无止境的热爱以及传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儿了?如今,走进百货商店的玩具通道会让你吓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灯光向你闪烁着,预先录制的声效在空气中噼啪作响。一切都过于张扬和夸张,到处都是醒目的商标。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儿了?孩子们对世界最初体验的那些健康又美丽的玩具在哪里?好在它们仍然存在,只不过比以往更少见到。这里列出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玩具清单,这些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技能、想像力、乐趣、创造力以及与美好现实联系的体验。
  • “为什么要生孩子?”,让我们来看看孩子给我们的人生与家庭带来哪些快乐与好处,这些也许更真实一些。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