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共同记忆,织一条情感的绳索

林芝安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 ,

与家人的共同记忆像一条隐形的绳索,让孩子不论漂泊在何方,总有一根可以紧紧抓住的线。

有一天,儿童文学创作者子鱼念国小二年级的儿子回家,说隔天要交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为了交作业,全家人翻阅相簿找啊找,最后孩子选了一张三岁时在武陵农场的照片。子鱼指着照片中儿子站在瀑布前的画面,跟孩子说当年爸妈如何哄他要用婴儿架背上山,他却哭着不依,坚持自己走上山。

已经八岁的儿子不敢置信,瞪大眼睛直说,忘记了。子鱼再翻开另一张照片,一连串的往事让儿子听了好开心。“每个人对属于自己的故事,都很感兴趣,我儿子最喜欢听我说他究竟如何长大的故事,”谈起儿子,子鱼总是眉飞色舞。与家人的共同记忆像一条隐形的绳索,让孩子不论漂泊在何方,总有一根可以紧紧抓住的线,找到回家的方向,有了无形的依靠。

关掉电视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就曾强调家庭记忆对他的影响。有人问他事业这么成功,是否还会遭遇挫折?遇到挫折时如何克服?比尔盖兹说,自己当然还是会遭遇各种挫折,每当低潮时,也不知道为什么,总会回想起小时候跟父母相处的快乐时光,家庭记忆带给他很大的力量,重新出发。

“没有童年则没有回忆,没有回忆便没有人生。”游干桂在《幸福童年的秘密》﹝天下杂志出版﹞书中,引德国心理学家林德这句话为序。孩子的成长时光转眼即逝,父母不妨多挪些时间陪伴,让孩子在满箩筐的回忆中,快乐长大。陪伴孩子也要讲求质感,建立亲子良好互动,第一件事:请关掉电视。“一打开电视,家庭关系就都不一样了,”台师大人类发展与家庭教育系主任林育玮强调,很多家庭喜欢在电视机前面消磨时光,彼此却很少说话或互动。

很早就成为“关机族”的板桥地方法院少年保护调查官卢苏伟,长年处理问题青少年,他观察,现代父母忙得没时间好好陪孩子,孩子在家靠电视打发时间,不然就往外头发展。关掉电视,卢苏伟每天晚上在家陪儿子,听孩子说在学校一整天的事,或陪儿子下棋、打电脑,或泡壶茶坐在儿子书桌旁各看各的书,他要让孩子知道,“需要我的时候,随时可找到我。”不论静态或动态,每个孩子需求不同,如何陪伴孩子,是门学问。台师大人发系副教授周丽端指出,父母如何与孩子互动,需要学习。她举出四个可以简单开始的方向:

一、亲子共读

将孩子抱在大腿上,说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在与父母亲密肢体接触的环境下,逐渐爱上阅读。或抽空利用孩子睡觉前三十分钟,讲床边故事。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秘书长孙艺泉每天晚上总爱讲半小时故事给儿子听,最近他念西游记、三国演义,每晚念个一、二回,八岁的儿子很开心,到了晚上就开始期待,时间一到,自动跳到床上等爸爸。他儿子才小学二年级,爱玩、爱闹也爱写童诗,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与爸爸共同从事文学阅读。

二、亲子共同DIY
父母与孩子一起从事建构性的游戏,或共同组装、动手完成一项成品﹝不论是家具或玩具﹞,这种“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不仅增添亲子共同记忆,也建立家人更深的默契与信心。除了动手DIY之外,一起做家事可说是全家人建立默契最好的活动。台师大人发系副教授林如萍的小孩两岁时,孩子就帮忙折衣服、将衣服按照颜色、属性分类,慢慢收好。“孩子很喜欢跟父母做同样的事,父母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与孩子相处,同时让孩子在做小事的过程中,学习生活自理的能力,”林如萍说。德国教育学家薇兰尼.梅尔兹在《苹果怎么这么好吃》﹝天下杂志出版﹞书中不断强调,陪伴孩子共度“日常生活”才是最珍贵的,小至绑鞋带、穿衣服或准备餐具、铺床单,允许孩子用自己的速度去完成,父母在旁边﹁专心﹂陪伴,陪孩子体验做事的过程,孩子自然可以学到东西。

三、带孩子接近大自然

带孩子去郊外,爬山、郊游或骑脚踏车,是陪伴孩子很好的起点。现在的小孩缺乏运动,体能差,经常带孩子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也有助于身心健全发展。教育广播电台主持人范钦慧长年推动生态教育,从女儿还在胎中、呱呱落地至今五岁了。不论去山野采集虫鸣鸟叫声、或走访各大海洋拍外景,她始终将女儿带在身边,任她在一旁玩沙或游泳。大自然的熏陶很快展现在孩子的画作和肢体表情。女儿才念幼稚园大班,身形纤瘦却体力充沛,可以飞快爬到树上,挂在枝头摆荡好几回,身手矫健。也因为常去溪流游泳、潜入海中看海底生物,她的海洋世界画作,想像力丰富到连老师也不敢相信。

四、与孩子谈心、聊天

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疲惫不堪,早已累得无法提起精神专心说话或聆听,有时因缺乏耐性,火气一来,不要说与孩子谈心了,连聊天都难以有好品质。许多教育专家齐声呼吁,不论多忙,每天一定要抽时间跟孩子聊天互动。“因为孩子从小没有建立与父母沟通的习惯,长大后,他也不会找你分享,”周丽端提醒。

与孩子沟通,父母要放下身段,用开放的态度、同理的心情,专心聆听孩子心声。甚至,父母偶尔也可以把孩子当成“大人”,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烦恼、挫败或心得。谈话的话题尽量多元,不要总是以“你功课写了没?”当开头。很多父母不知道该跟孩子说什么,其实,生活中处处是话题,尤其带有记忆的物件,是很好的聊天素材。

就像“欧嬷的泰迪熊”,德国老奶奶把曾陪伴她走过半个世纪的泰迪熊送给孙女咪咪,原本残破的小熊,背后隐藏着无数老奶奶的生活记忆,透过有如传家宝的玩偶,家族故事就这么说了下去。儿童文学创作者子鱼也曾透过一双小鞋与儿子有了一场感性的对话。有一天,子鱼发现柜子里有双小小鞋,仔细一想,原来是儿子的第一双鞋。当晚,他边擦拭鞋子,边跟儿子讲他刚学习走路的模样,以及爸妈在旁边陪着他怕他跌倒等等。完全忘记却又充满好奇的儿子,听着爸爸诉说自己往事,又惊又喜。子鱼的父母喜欢帮他收存小时候的物件,好比他的第一件毛衣。今年秋天,子鱼将自己小时候的毛衣穿在儿子身上,小毛衣背后,当然也有说不完的往事了。

转载自:天下杂志《家庭教育赢的起点》@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十年前,一位有远见的母亲带着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由衷钦佩、对学习永无止境的热爱以及传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儿了?如今,走进百货商店的玩具通道会让你吓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灯光向你闪烁着,预先录制的声效在空气中噼啪作响。一切都过于张扬和夸张,到处都是醒目的商标。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儿了?孩子们对世界最初体验的那些健康又美丽的玩具在哪里?好在它们仍然存在,只不过比以往更少见到。这里列出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玩具清单,这些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技能、想像力、乐趣、创造力以及与美好现实联系的体验。
  • “为什么要生孩子?”,让我们来看看孩子给我们的人生与家庭带来哪些快乐与好处,这些也许更真实一些。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美国佛州一位母亲说,作为家长,她的职责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队长”,并拒绝成为他们的朋友或“直升机父母”,否则你将培养不出有韧性的孩子。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一岁大的女儿喜欢跳舞。一听到音乐,无论何时何地,她的脸上都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然后靠在沙发、椅子或父母的腿上,开始左右晃动还有踏地板。有时,她小小的心灵完全陶醉在音乐之中,她的四肢着地来回摇晃,或者小心翼翼地抬起一条腿做出旋转的动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