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忍国际美展 作品赏析

美术鉴赏:《我要爸爸》

清水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7月31日讯】每个人都有爸爸,所以爸爸的存在就是那么的理所应当。可是对于在中国大陆被迫害的一部分法轮功学员的孩子们来说,爸爸却成了他们心中永远敬畏却又无法拥有的代名词。他们也跟所有的孩子一样出生在温暖的家庭,有过疼爱和保护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也曾经是父母眼中的天使。可是至从1999年7月20日开始的对法轮功的残酷镇压之后,他们的日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他们有的因为爸爸妈妈都修炼法轮功而变得无家可归,有的永远的失去了疼爱他们的爸爸或妈妈或父母双方,而这些孩子当中有很多就如照片中的小女孩一样尚且年幼,还无生活自立能力,而即使这样中共政府和那些迫害他们父母的凶手也没因为出于怜悯孩子而对没有任何罪行的法轮功学员手下留情。就像画中小女孩的眼神及皱紧的眉头,代表了多少少年儿童的酸楚和愤怒,母亲脸上的无奈又代表了多少失去亲人的无奈,因为对于一个天性本善的孩子来讲,她实在不明白和难以理解为什么她信仰“真、善、忍”努力做好人的爸爸会被迫害死,皱紧的眉头正代表了小小孩子的疑问与对这个社会的责问;而对于了解中共社会,知道中共政府的历来所为及本性的妈妈来讲,她又是多么的无奈与无力,忧郁的眼神中又代表了多少失去亲人的痛苦与面对强加迫害的强大政府的无力与对失去生命的亲人再也无法回生的那种无望,更让人感到无情的是画中的小女孩还在襁褓中时爸爸就已被迫害致死,从出生起,她从来没有亲眼见过自己的爸爸,生活中面对女儿渴望爸爸的小脸母亲又是多么的辛酸。

作者对画中三个人物脸部表情的不同描写,特别是爸爸幸福欢快的笑脸与母女俩的神情对比,突出表现了原本幸福的小家却因为中共政府的强加迫害而变得凋落,小女孩背后脱落的墙皮也增添了支离破碎的印象,同时小女孩张开的小嘴与脱落的墙皮异曲同工,同样表现了破碎。女孩与母亲的表情中流露出的复杂神情正体现出了她们内心失去亲人的那种无以言表的深刻痛苦,“我要爸爸”代表了她们简朴的心声!与小女孩流露出的不平的心情相比通过母亲关闭的嘴唇和脸部相对明亮的色彩表现了母亲在悲伤的同时流露出的平静,这正是母亲修炼“真、善、忍”的内心世界的流露,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强大定力与修炼人的坚韧。整幅作品,作者通过明暗等方法处理突出了小女孩在作品中的中心位置,使观赏者乍一看作品首先就被女孩的神情所吸引。笔者体会作者通过女孩的神情希望唤起善良民众的良知,吸引全世界全都来关心在中国发生的这场仍在进行中的、对善良的法轮功民众的迫害,同时表达了作者要求停止迫害的心愿。

转载自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扬‧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秘隐居型艺术家(1682─1749年),也是公认18世纪最杰出的荷兰静物花卉画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丰富、具奢华感、色彩饱满、纹理细致,以及高度细致的写实而倍受尊崇。这些成就的关键在于扬‧范‧海瑟姆谨慎且不怕麻烦地在画布上一层又一层地涂上薄釉彩的技巧。尽管许多人试图模仿,但同时代的画家都没有办法做到。
  • 小汉斯‧霍尔班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市(Augsburg),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北方的画家与版画家。他被公认为十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人物肖像画家之一,除了肖像画之外,他的作品还包含宗教画、警世内容的版画等等。特别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画用于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画,在传播新教思潮的时代里,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