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绘画中的即兴喜剧

洛可可风格的画家创造出轻松俏皮的恋爱场面 其中包含即兴喜剧中的典型人物
作者: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嘉莲 译
《小步舞》(The Minuet),乔瓦尼‧多梅尼科‧提埃波罗(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1756年作,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4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华丽夸张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简单的情节、即兴对白和户外表演,是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又译艺术喜剧)的核心特征。其幽默剧情常围绕着年轻恋人的种种考验。演员们不受台词限制,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这些喜剧常含有对时政的讽喻和接地气的幽默,可以巧妙避开查禁。这种意大利民间戏剧形式也成了18世纪洛可可(Rococo)艺术运动的理想题材。

“Commedia dell’arte”意即职业演艺家的喜剧,作为音乐剧在16至19世纪的欧洲极为流行。它起源于15世纪意大利北部,反“博学剧”(commedia erudite,一种学术性的精英戏剧)之道而行之,随后迅速传遍欧洲大陆和不列颠群岛。

洛可可风格的画家们创作了轻松俏皮的恋爱场面,通常位于田园诗般的户外环境。法国艺术家安托万‧华托(Antoine Watteau)和尼古拉‧朗克雷(Nicolas Lancret)以及意大利艺术家乔瓦尼‧多梅尼科‧提埃波罗(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的一些著名作品都是风俗画,因画中的即兴喜剧人物而引人入胜。

洛可可之父

《安托万‧华托肖像》(Portrait of Antoine Watteau),罗莎芭‧卡里埃拉(Rosalba Carriera)1721年作,纸上粉彩画,意大利特雷维索的路易吉‧拜洛博物馆(Luigi Bailo Museum)馆藏。(公有领域)

那时巡回剧团在外国宫廷中备受青睐,尤其是法国,画家们纷纷拿起画笔,将这些场景描绘出来。即兴喜剧入画,最著名的推广者是华托(Antoine Watteau,1684—1721年),他是18世纪法国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之一,誉为洛可可绘画之父。

洛可可风格起源于巴黎,名称源自法语“rocaille”,意为岩石或碎蚌壳。其特色包括柔和淡雅的色彩、曲线优美的不对称线条、迷人的花卉、优雅的题材以及小幅画面。作品在颂扬休闲和风情活动之时,也在装饰性和自然主义之间取得平衡。

华托在这个时代开创了一种新的画作类型,称作“雅宴画”(fête galante)。这些画作专门描绘葱郁的虚构风景中高雅的贵族与戏剧人物。尽管后来的风俗艺术家描绘了氛围喜庆的画作,华托的作品却以莫名的忧郁气息著称。

《梅泽汀》(Mezzetin),安托万‧华托约1718─1720年作,布面油画,55.2×43.2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华托画风与氛围的绝妙典范,见于其创新性的杰作《梅泽汀》(Mezzetin),此画曾为俄罗斯的凯萨琳大帝珍藏,现存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画中的梅泽汀是即兴喜剧中的一个滑稽角色,总是被刻画成爱搞恶作剧、干涉别人恋情,但他其实也渴望爱情、充满感性。远景中背对梅泽汀的女性雕像,突显了他单相思的特点。他身着这一角色传统的服饰——软帽、短披风、条纹外套、拉夫领(又称轮状皱领)、及膝裤,这些都绘制得非常精美。衣服的质料是蓝灰色、玫瑰色和白色的丝绸。

画面中,梅泽汀坐在建筑外的石凳上,四周是繁茂的花园。他歪着头,一边弹着吉他,一边怅然若失地憧憬着爱情。华托细腻地描绘出梅泽汀长满胡须的脸和一双大手。华托捕捉到的逼真细节,在这幅动人的画作中很好地保存至今。他的艺术创作,习惯以对模特观察入微的写生为基础。大都会博物馆也收藏了这个人物头部的素描图。

《男子头像》(Head of a Man),安托万‧华托(Antoine Watteau)约1718年作,红色和黑色粉笔,14.9×13.1 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关于华托的生平,许多部分依然是谜。尽管他出身贫寒,但艺术天资和独创性推动了他的事业发展。他28岁时被罗马王家绘画雕塑学院接纳为成员,并拥有显赫的私人客户。

大都会博物馆策展人佩林‧斯坦(Perrin Stein)解释说:“他以甜美柔和的色调,向鲁本斯和16世纪威尼斯画派对色彩的崇尚致敬,同时也巧妙地用精致的粉彩重新演绎,使之与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尺度和审美观相契合,这种风格受到广泛仿效。”虽然华托36岁就去世了,但他对法国下一代艺术家、尤其是朗克雷(Nicolas Lancret,1690—1743年)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兴喜剧的一幕

《自画像》(Self-portrait),尼古拉‧朗克雷(Nicolas Lancret)约1720年作,布面油画,私人收藏。(公有领域)

朗克雷是马车夫之子,出生于巴黎并在法兰西之都度过一生。他原打算成为历史画家,这在当时是公认最负盛名的画作类型。在18世纪的法国,“风俗画”(peinture de genre)指的是历史以外的所有题材,朗克雷成为这一领域数一数二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也拥有颇具影响力的画作收藏者,包括法王路易十五和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

虽然朗克雷没有直接师从华托,但他深受“雅宴画”(fête galante)的启发。他在这一流派中留下了自己的烙印,以作品中的当代元素、机智和对色彩的精湛运用而备受赞赏。在17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创作了大量以喜剧人物为特色的作品。特别是在后一个十年,他的一些作品,如现藏于英国国家(名胜古迹)信托沃德斯登庄园的《有小丑哈莱金和普尔奇内拉的即兴喜剧一幕》(A Scene from the Commedia dell’Arte with Harlequin and Punchinello),获得极高的评价。

《有小丑哈莱金和普尔奇内拉的即兴喜剧一幕》(A Scene From the Commedia dell’Arte with Harlequin and Punchinello),尼古拉‧朗克雷(Nicolas Lancret)1734年作,面板油画,44.5×58 cm,英格兰白金汉郡沃德斯登庄园藏。(公有领域)

这幅作品中,时髦的女士和姑娘们在风景如画的公园里,与一群喜剧演员一起娱乐交流。画中展现了多个易于辨识的角色。例如,普尔奇内拉(Pulcinella,英文转写为Punchinello)狡猾又暴躁,他的大肚子和高高的圆锥形帽子让人一目了然,这个角色被诠释为人类及其缺点的代表。普尔奇内拉身穿镶有蓝红边饰的芥末黄色西装,在他容易上当的对手哈莱金(Harlequin)面前起舞。哈莱金衣服上布满红绿蓝三色的菱形补丁,他戴着面具——大多数即兴喜剧演员在表演时都戴面具,梅泽汀是例外,从不戴面具。戴面具的传统源于古罗马喜剧。

画面左侧,戏剧性举起手臂的戴帽女子,可以认出是科伦芭茵(Columbine),她是哈莱金聪明又风骚的爱侣。小丑皮耶罗(Pierrot)坐在画面另一侧,身着他标志性的白衣。他性格温和,却又天真无邪、痴情忧郁。大都会博物馆研究员詹妮弗‧米格尔(Jennifer Meagher)写道:“这个角色后来受到19世纪法国文人的推崇,他们将富有创造力而又孤独的皮耶罗视为当代艺术家的隐喻。”

画中的封闭环境具有写实元素,包括一段洛可可式的阶梯和一面蛭石墙(一种装饰性的锈蚀工艺,在石头上雕刻出弧形线条,纹理像似虫蚀痕迹)。类似于华托的《梅泽汀》,这个特定场景完全出自想像,但并非所有的即兴喜剧题材绘画都是如此。后起之秀提埃波罗(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1727—1804年)的《小步舞》(The Minuet),就是以家乡威尼斯的嘉年华(狂欢节)为背景。

提埃波罗的《小步舞》

乔瓦尼‧多梅尼科‧提埃波罗(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是意大利最伟大的洛可可艺术家乔瓦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儿子。小提埃波罗作为父亲的助手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虽然他的艺术成就常被父亲的声名所掩盖——老提埃波罗以繁复而又生机勃发的寓言场景绘画和壁画闻名,但小提埃波罗本人也是一位有成就的画家。他的绘画主题是当代的,尽管加以了理想化。

《小步舞》(The Minuet),乔瓦尼‧多梅尼科‧提埃波罗(Giovanni Domenico Tiepolo)1756年作,布面油画,80.7×109.3cm.,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小步舞》是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National Art Museum of Catalonia)的藏品,描绘的是科隆比娜(Columbina,科伦拜茵拼写的变体)和潘塔洛内(Pantalone)在嘉年华狂欢者中翩翩起舞的场景。背景是点缀着古典雕塑的别墅花园。科隆比娜身着菱形补丁的裙子,让人联想到哈莱金的衣服。潘塔洛内是即兴喜剧的核心角色。这位吝啬的威尼斯老商人,身着黑色长袍、红色及膝裤和长袜。

18世纪的嘉年华曾吸引众多欧洲游客涌向威尼斯。参加嘉年华的人都戴着面具,这种匿名性使社会阶层得以融合。在博物馆的网站上,何塞普‧普霍尔‧科尔(Josep Pujol i Coll)重点介绍了艺术家如何“藉嘉年华来描绘民间的习俗和氛围,那是躲在转瞬即逝的表象和娱乐消遣背后、掩盖其颓废的社会”。

在这幅画创作之时,称为小步舞的舞蹈已风靡一时。这是一种缓慢而优雅的三拍子双人舞,即兴喜剧的表演通常以小步舞收尾。小提埃波罗在另外三幅画中也以此舞为主题。艺术家在其生涯后期致力描绘普尔奇内拉,创作了大量的素描和一系列壁画。他的喜剧题材画作洋溢着艺术天赋,充满不羁的精神与讽刺的气息。

华托、朗克雷和提埃波罗的这些画作向即兴喜剧的变革致敬,同时也展现了艺术大师们创造永恒之美的非凡技艺。

原文Commedia dell’Arte in Rococo Painting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艺术顾问,居住在纽约。她撰写的文章涉及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和特别展览等一系列主题。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马远擅长山水画,起初师法李唐,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自出新意。《秋江渔隐图》是他的一幅小品之作,然而画中现出高超的技法与心意。
  • 安布罗修斯·博斯查特(Ambrosius Bosschaert)以画笔画出精准分析的花卉画,精心安排具有象征意义的标本,体现荷兰“黄金时代”(the Dutch Golden Age)的精神。“黄金时代”是一个发现微观与宏观的年代。
  • 敦煌壁画中最为动人的,就是乘风飞舞的仙女,称之为“飞天”,有的手执乐器,有的手捧花朵,飞翔于天空之中,衣带飘扬,姿态美妙。另外,在敦煌壁画之中,最为突出的是“供养人像”,就是出钱修寺塑像的善士施主们的形象。
  • “圣母领报”(The Annunciation,译注)是最受欢迎的基督教艺术主题之一。这个至关重要的圣经故事出自《路加福音》。故事中,上帝派天使长加百列(Gabriel)去拜访一位住在拿撒勒的童贞女玛利亚。天使长告诉她,她将诞下上帝之子耶稣。起初玛利亚感到惊讶,质疑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加百列向她解释说,圣灵要降临在她身上。玛丽谦卑地接受了上帝的旨意。
  • 1874年,王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伦敦举办展览,展出一位新手艺术家的精美画作。这幅画的标题是“点名”(The Roll Call),描绘因克曼战役(the Battle of Inkerman)结束后的细节。展览还没结束,《点名》就已经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评价很高的画作了。
  • 胡塞佩‧德‧里韦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年)是西班牙17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但人们可能想不到,他的整个艺术生涯是在意大利度过的。他被称为“洛‧斯帕尼奥雷托”(Lo Spagnoletto),意即“西班牙小子”,是卡拉瓦乔最有才华的追随者之一。在艺术创作中,里韦拉对卡拉瓦乔强烈戏剧化的明暗对比进行改造,探索出了更明亮的光影效果。里韦拉还融合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西班牙绘画的写实、博洛尼亚的古典主义和罗马画派的造型。
  • “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览已经工业城拉开帷幕,将持续至2025年1月5日。(Jenny Zeng/大纪元)
    “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览已经于10月11日在纽约布碌崙(布鲁克林)工业城拉开帷幕,将持续至2025年1月5日,为期约三个月。期间纽约人无需远赴罗马,即可近距离体验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精髓。
  • 《埃及农妇与他的孩子》(An Egyptian Peasant Woman and Her Child)是一幅等身大小的画作,描绘了一位农夫之妻将熟睡的孩子扛在肩膀上。这是在埃及的历史转型与扩张阶段,由法国画家莱昂‧博纳(Léon Bonnat,1833–1922年)捕捉到的亲情满溢的生活瞬间。
  • 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他一生画了三百多幅壁画,并有近一百幅卷轴画被皇宫收藏。民间画工称他为“画祖”,史称“画圣吴道子”。
  • 托尔金(J.R.R. Tolkien)的《王者再临》(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史诗奇幻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最后一部,内容虽直面黑暗,结局却充满光明。这是一部充满希望的故事,无论有多少黑暗迹象,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希望都在。在一切看似无望的时刻,这个故事值得我们做为借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