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100个为什么】

为什么古代的法官要戴“獬豸冠”?

心语
font print 人气: 299
【字号】    
   标签: tags:

在古籍《后汉书.舆服志下》上记载︰“法冠,一曰柱后。……,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及汉朝蔡邕《独断》曰:“法冠,楚冠也……,秦制执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冠。”意思是,古代的法官审案时都要戴一种法冠,称为“獬豸冠”。所以,“獬豸冠”是指古代执法官吏所戴的礼帽。

那么,为什么古代法官要戴“獬豸冠”呢?

獬豸,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外形像牛,也有说像羊,独角,能分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时,会用角去顶理亏的人,古人视为祥兽。如《续汉书志.第三十.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别曲直。”又《镜花缘》︰“凡罪疑者,俱令獬豸触之。”

另在汉朝杨孚撰《异物志》也有记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鬭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及《宋书.符瑞志中》:“獬豸知曲直,狱讼平则至。”

此外,獬豸又称任法兽、法兽。如清朝厉荃《事物异名录.兽畜.獬豸》上载︰“《格物论》︰‘獬豸,性忠直,一名任法兽。’”及《神异经》上载︰“东北有荒中有兽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咋不正,名曰獬豸,一名法兽。”因獬豸性忠直,能辨是非曲直,代表公平正义,故在古代被视为法律的象征。

法,古字原作“法”。法字由“氵、廌、去”三个部分组成。“廌”同“豸”,即獬豸,或作獬廌、解廌。如《说文解字》上载︰“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

又《说文解字》︰“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意思是说,法,刑也。刑,同型,有常法、典范之意。“法”应该公平如水而不偏颇,故从水;“廌”用角去触没有德行的人,去除他,故从去。现在的“法”字是省掉廌,简化成“氵、去”而来。

据传上古时代,有神仙送给黄帝一只神兽,名叫“廌”。廌外形像鹿,四蹄、青毛独角、常呈坐姿。廌生性忠直,能明辨是非,若有人相互争斗,它就会用角去顶那个理亏的人,并咬住不放。

另相传舜的大臣皋陶,掌刑狱之职,是位公正的法官。他在审理案件时,若遇到当事者两造争执不下,自己又无法立即论断是非,也会请来獬豸帮忙。它用独角去触并咬住不放的人,就会被判有罪,就要“去之”,即去除他、处理他。

獬豸冠,是古代执法者所戴的帽子,也用来代指御史等执法官吏。执法者戴獬豸冠,象征着执法的人都应该如法兽獬豸般,执法要能明辨是非,公正无私。@*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董奉每年卖杏得来的谷粮,全都用来救济贫穷人家,及提供给旅行在外缺少路费的人...
  • 糟糠是穷人用来充饥的粗食,“糟糠之妻”就被人们用来比喻贫贱时共患难的妻子...
  • “桃李”原本用来比喻老师所培植的优秀人才,逐渐也把所栽培的后辈、门生都称为“桃李”,最后“桃李”也就成为学生的代称了。
  • 笏,即笏板,又称为手板、手版,是古代大臣上朝面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形板子,如《广韵》上记载︰“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质也不同。按品第高低,可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故有玉笏、象笏等。
  • 谢道韫,东晋著名的女诗人,聪慧博识有才辩。她出身望族,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安的侄女,书圣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 二酉,原是指在湖南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两座山都有洞穴。据《太平御览‧卷四十九‧地部‧小酉山引荆州记》记载:“小酉山,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
  • 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到秦汉时期,亭成为各地方的治安机构...............
  • 青鸟,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象征吉祥,据《山海经》记载,有三只青色的大鸟栖息在...
  •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之分,讲究阴阳协调,所以石狮子的摆放也有一定规矩。通常是一雄一雌,双双对对,左雄右雌,符合男左女右的阴阳学说。石狮子在民间有辟邪作用,一般用来守门。往往摆放在大门左侧的雄狮,通常雕塑造型是足下踏一绣球,象征权力无限;右侧雌狮则是足下依偎着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