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六十年代初期传统相声的挖掘》

1957年~1975年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1961年前后,中共中央的调查单位所撰写的书面报告,也检讨了相声遗产的局限性,认为虽然传统相声暴露出旧社会的一些黑暗面,但都没有从政治的高度进行“揭露”跟“批判”,讽刺的矛头也只触及了次要的一面,仍然无法摆脱过去统治阶级的思想影响和相声艺人的思想限制,因此认为有些传统节目,在内容“阶级界线”和“是非观念”上都是模糊的,在“新时代”的相声里就必须要加强。

*传统或糟粕的辩论︰
议论还说,传统相声中的确有侮辱劳动人民,轻视农村妇女,以及嘲笑生理缺陷的以致诲淫诲盗的糟粕,但是这样的结论不宜轻下。例如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怯口”的段子必然是拿劳动人民取笑,但这次议论列举的材料证明,事实上并不完全是这样。同样的,讲文盲的笑话决不等于是侮辱在“旧社会”里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力的劳动人民。

议论认为,分析一个节目,要着眼于总的倾向。例如︰
1.《戏剧杂谈》中说近视眼不能唱“青衣”、“花旦”,也并不等于嘲笑生理缺陷。
2.《骗剃头挑》是讲恶作剧的故事,但不是宣扬骗术。
3.《扛刀子》主要内容在于表现相声艺人、理发匠、裁缝、京剧武生等行业人员的外表特征,而由一个妓女善于察言观色说起;但绝不能因此就把这个节目同大讲嫖经的段子等同起来。

因此,以评论者的看法,基本上好的节目中也难免会有杂质,基本上坏的东西也并非都不无可取。经过这次中央方面的整体议论后,也在这方面肯定了传统相声并非全是“有问题的”糟粕。

*改造传统相声小结︰
1. 传统相声的内容还包含着许多不见经传的社会知识与文化知识,对这种知识要做具体分析。
2. 有些来自劳动人民的体察经验,和有益无害的掌故见闻,都是应当保留的。而其中对于吃喝嫖赌的见识,就是无用而有害的。
3. 相当一部分的传统相声必须经过去芜存菁的工作,才能成为有益无害的上演节目;例如学唱类的绝大部分节目属之。
4. 何谓“有益无害”,评论定义为︰具有开阔眼界、培养机智的作用。最好同现实的生活合理的联系起来,赋有一定的讽谕和教育作用,给人启发。
5. 不过,评论也终于发现,要向所有的传统相声节目要求“教育作用”,确实是不实际的!

*讨论相声中的笑料︰
围绕此一话题,探讨了笑料在相声中的地位以及笑料的思想性。评论小组也认识到相声是在笑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笑料是相声的基本材料,它不只是穿插的噱头跟科诨﹙像戏曲、评书这样﹚。缺少笑料的相声徒具“相声”的虚名,没有多大的艺术生命力。

相声与笑话,从来就有“诙谐”与“讽刺”两大传统,但无论哪一种都不能离开笑料,评论建议︰
1. 以讽刺为主的相声~希望笑料与讽刺的观点要结合起来,使听众通过一笑来“分清敌我”、“明辨是非”。
2. 以诙谐为主的相声~保持巧妙的构思、便捷的口才或有趣的模拟,以博一粲,娱乐听众。
3. 面对指责传统相声缺乏思想性的意见,主要是针对诙谐性的相声而发的状况;评论建议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满足广大听众文化娱乐的需要,一方面不要向诙谐性的相声强求外加的“思想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低级趣味与廉价笑料﹙主要指贫嘴与油滑﹚。

*传统相声脚本总集︰
1961年初,中央广播说唱团将挖掘、纪录的传统相声编印成内部资料,共四册。它是最早的一部传统相声脚本的总集。到了同年九月,政治风向抛出一份通知“关于加强戏曲、曲艺传统剧目的挖掘工作”,强调要加强领导、组织力量,努力抢救遗产。

为了进一步整理传统相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花了半年时间派人分赴沈阳、吉林、哈尔滨、天津、济南、汉口、南京等地寻访老艺人,继续挖掘传统曲目,前后共录了近三百段,迄今保存完好。

1962年,天津曲艺团请观众与文艺界人士进行座谈讨论;相声作家何迟终于指出了大家的心声︰“相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具有喜剧性的语言和表演艺术,有的相声不一定使听者哈哈大笑,只要诙谐幽默,听者觉得酣畅愉快就可以了!”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成长期的相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由发祥地—北京,向外地普及的过程。在北京,相声艺人队伍逐渐扩大,竞争日益激烈,促进了相声艺术的成长。尤其是相声登上广播电台以后,拓宽了观众面,提高了相声演员的知名度,社会影响也愈来愈大。
  • 1947年一月中旬,当时著名的民俗学家金受申在《北平日报》连载题为《相声》的文章,具体描述了那时相声在社会上发展的现状,指出了相声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发表到今天,已经超过一甲子,然而,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与相声界的一些流弊,仍然可作为当时的见证与目前的参考。
  • 1949年,大陆上共党执政后,中国的相声艺人全都经历了一个不得不“重新学习与改造”的历程;所有演出的内容,都必须要通过严谨的思想检查、教育、改良,要达成能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要求;以避免演员说着“未经整理”的传统相声,或是提及羡慕富贵权势、贬损“劳动人民”的内容。
  • “相声改进小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中国社会面临重大转变的时候自立更生摸索前进,改编和创作了许多相声,培养了新的演员,重新站稳了相声演出的步伐。不过因为历史环境的约束,这样的过程给相声带来了“偏左”的思潮,以致后来的一些相声作品,都呈现了过于强调相声的“政治宣传作用”而忽略艺术、娱乐作用的倾向。
  • 老舍出身在曲艺和相声的发源地—北京。生于一个满族家庭。由于清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北京清末的旗人感到无力回天,日益沉溺在消遣性的民间文艺里自娱。生活在这样的旗人文化区,老舍在童年时代就开始接触曲艺,加上他有一个开茶馆的表舅,又给他提供了耳濡目染的方便。这样,他从小爱好戏曲、曲艺,对相声也特别热爱。
  • 关于老舍,是享誉海外的知名中国作家,他终其一生都以抒写社会底层百姓的心声为已任,这样的认识是没有错的。但是成长于大时代动荡时期的老舍,其实是个刚强、义气、具正义感、学贯中西的爱国青年;他在中共建制后,本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从海外归国奔向革命。他多次说︰“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
  • 相声原本是产生于北京的市民艺术,是城市曲种,只在城市流传。但共党执政后,随着相声演员到军队、矿山、工厂、农村深入生活和慰问演出;相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内地到了边疆,从工厂到了部队,逐渐也有了雄厚的业余演员队伍。各地的相声爱好者一方面为专业队伍输送了优秀的演员和作品,一方面活跃了群众生活,逐渐将相声发展为全国性的曲种。﹙到后来,几乎每个省都有了相声;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还创造了方言相声和少数民族相声。﹚
  • 夏雨田是位相声界不多见的具有大学学历的艺术家,长期坚持歌颂型相声的创作。他曾深刻的概括“笑与人生”的关系,他说︰“愿人生有更美的笑,愿笑中有更美的人生。”,“我爱相声,相声通往笑声;我爱笑声,笑声连接大家的心声!笑帮您宣泄喜怒哀乐的情怀,笑伴您应对酸甜苦辣的人生!顺利时会笑,困难时能笑,失败时敢笑,我们笑着同昨天告别又笑着迎接新的黎明!”

    夏雨田的歌颂型相声具有新的审美意蕴,富有浪漫气息,他曾经说︰“我试着把曲艺当诗写”。

  • 在1959年前后,中国的文艺界掀起一波创作高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曲艺等领域作品颇多,相声当然也不例外,创作了大量反应“新时代”与“新生活”的作品。
  • 从1960年10 月到1961年4月半年间,挖掘并纪录了传统相声一百多段,包括“垫话”、“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开场小唱”等,基本上反映了传统相声的概貌。当时这些调查单位曾撰写一篇充满意识形态的书面报告,以政党政治观点全面的对这批民间说唱艺术加以总结﹙或说在政治层次上批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