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传染病介绍: 裂谷热(里夫谷热)

行政院卫生署管制局

【字号】    
   标签: tags:

认识疾病

(一)疾病确认(Identification)
  为病毒所引起之发热疾病,通常造成病人持续约一周以内的发热症状,典型的症状类似登革热。初始症状包括:发烧、头痛、疲劳、关节痛、肌肉痛,有时会有恶心、呕吐,部分会出现结膜炎及畏光的现象。可能会有视网膜炎、脑膜脑炎或致死性的出血性肝炎。

(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由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所引起,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沙蝇病毒属(Phlebovirus)。

(三)发生情形(Occurrence)
1、裂谷热一般发现于东非及南非畜养绵羊和牛的地区,但该病毒亦存在于非洲下沙哈拉(sub-Saharan)多数国家和马达加斯加。在2000年9月,沙乌地阿拉伯和叶门爆发裂谷热的流行,是其首次在出现非洲以外的确定案例。裂谷热病毒主要影响家畜,能导致动物流行病(enzootic)。
  动物裂谷热疫情的出现,会导致暴露于病畜的人类亦发生流行。1912年在肯亚即有本病的报告,但一直到了1930年在肯亚裂谷绵羊、牛群发生广泛流行才受到瞩目。最著名的动物裂谷热疫情发生于1950-1951年间的肯亚,估计约导致10万只绵羊的死亡。另外,1977年在埃及亦发现裂谷热病毒(可能是病畜由苏丹出口至该地所造成),并爆发动物和人的大规模流行。
  西非首次爆发人的裂谷热流行在1987年,且与塞内加尔河的整建计划(Senegal River Project)有关;原因在于此计划导致地势较低的塞内加尔河地区淹水,改变动物和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造成裂谷热病毒传播至人类。

2、裂谷热是一种藉由昆虫或直接接触病畜传播所造成的高死亡率之急性病毒感染症。主要感染动物依次为绵羊、牛、水牛、山羊、骆驼及马驴等,其中绵羊、山羊及牛等家处感染后会发生高力价病毒血症,属于增幅动物。病媒方面现有斑蚊属、疟蚊属、沼蚊属、家蚊属等25种蚊子被认为是媒介昆虫。保毒情况尚不清楚,可能经由斑蚊属蚊虫介卵传播,即其卵可自然地垂直感染此病毒;而在雨量丰沛、昆虫大量孳生的季节造成大流行。

(四)传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人类会因蚊子(或其它可吸血昆虫)的叮咬而得到裂谷热。人类亦可能因接触到病畜的血液或体液而得到此疾病。此种暴露可能起因于屠宰或处理病畜,或接触到受污染的肉类或乳品。此外,含有裂谷热病毒的实验室样本,亦可能经由空气微粒(aerosol)传播。

(五)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通常约2~15天。

(六)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人对裂谷热的感受性没有性别或年龄的差异。而研究显示,在疫情爆发地区若是晚间于户外睡觉,会增加对蚊子和其它昆虫传染媒介的暴露,因而可能是危险因子。另外牧场工作者、屠场工作者、或是在裂谷热流行地区的动物接触者,皆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从事高风险行业的人,如兽医和屠宰场工作者,亦会增加其感染机会。另外,国际旅客至发生零星个案或流行的裂谷热疫区时,也会增加发生的机会。

(七) 病例定义(Case definition)
1、疑似病例:有裂谷热流行地区之旅游史或有其他相关可疑之接触史,且符合以下之临床症状者:
(1)典型的症状:包含初始急性的发烧、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疲劳,有时会有恶心、呕吐,部分会出现结膜炎及畏光的现象。症状一般会维持4至7天,大多数的病例症状轻微且通常会在发病后2-7天内复原。

(2)少数病例会发展成为下列几种严重的症状:
 a、约0.5-2%为眼疾症状,呈现视网膜伤害,通常伴随发烧。眼疾通常在初期症状发生后1-3周出现。如损及黄斑(macula lutea),可能产生永久的视觉丧失。只有发生眼疾的病例罕见死亡。

 b、少于1%发展为脑膜脑炎症候群,呈现神经症状。亦通常在初期症状发生后1-3周出现。只有发生脑膜脑炎症候群的病例亦罕见死亡。

 c、亦有少于1%于发病2-4天后发展为出血热症候群,呈现严重的肝病,伴随黄胆病和出血现象(如吐血、粪便带血、出血疹及牙龈出血)。发展成出血热症候群的病患可能持续有病毒血症达10天,其死亡率可高达50%。

2、可能病例:符合疑似病例之临床症状且PCR检测阳性者。
3、确定病例:经由实验室确定诊断之临床病例。

预防保健

(一) 宣导民众做好孳生源清除工作,以及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包括:住屋加装纱窗、纱门、出入高感染地区地区宜穿着长袖衣服与长裤、在裸露部位喷防蚊液及使用蚊帐。

(二) 可对疫区动物施打疫苗预防本病发生流行;赴疫区工作者,应避免接触可能受感染动物的体液或血液及生食肉品或乳品。

(三) 本病的实验室工作者及照顾本病病患之医疗人员均属高风险群,应给予完善之训练及防护设施装备。

治疗照护

(一)病例通报
  医师发现疑似病例(尤其是有相关流行地区旅游史或病人与其他确定病例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者),应于发现后二十四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主管机关(该疫病为第五类传染病,病人应于指定隔离治疗机构施行隔离治疗。

(二)隔离
  实施血液及体液的防疫措施,病人居住之病房应加装纱窗、纱门。病人应睡在浸泡过灭蚊药之蚊帐内,本措施应实施于病人发病后,至少持续五天或直到病人不发烧为止。

(三)消毒
  唾液及污染的器物必须消毒。虽然文献上尚未有从病人传染照顾者,但与病患密切接触仍应注意,医护操作时务必穿戴外袍、橡皮手套,及避免病人因咳嗽而将唾液喷及脸上。

(四)接触者及感染源调查
  调查病人发病前二周及发病后五天停留地点,以寻找是否还有其他未通报或未诊断之疑似病例。

(五)治疗方法
  无特定治疗方法。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